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路径研究
2018-03-01张羽
张羽
摘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目前江苏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雄厚的基础,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以江苏为例,提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企业微观层面,要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政策宏观层面,要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C-0073-0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创新发展理念已经逐步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中。但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物界中的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运用系统化的思维理念,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活动主体、发展环境、运行规则等方面构建的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与生物界的生态系统相比,基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有其独有的特点。(1)层级相对扁平。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者、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各类活动主体之间是相对平等、合作共赢的关系,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层级之分。(2)区域相对有限。创新创业系统运行效果依托于区域的政策、市场、文化等因素,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大部分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都以园区或者县(市)为边界,相对比较有限。(3)资源相对集聚。人才、资本、技术、信息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必然要件,在有效的政策激励下,创新要素将进一步加速集聚融合,构成了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标准相对统一。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本都具备创新要素流动快、知识共享成本低、抵御外部干扰强等特征。
二、江苏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一)科技资源丰富
江苏省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10%的经济总量。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左右,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2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达450个。已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68个,科技服务平台29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63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59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110家。
(二)创新产出稳步增长
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3万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359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2.9亿元。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607家。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38项,省资助资金投入9.7亿元,新增总投入93.4亿元。
(三)产业体系完备
江苏省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拥有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规模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居全国第一。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等13个基础较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内拥有百亿元以上制造企业57家,占江苏省百亿元制造企业的比重接近4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
(四)知识产权实力较强
2017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51.4万件、22.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7万件,比上年增长15.1%;发明专利授权量4.2万件,增长1.4%;PCT专利申请量达4590件,增长42.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5件,增长22.2%。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36万件。
三、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创新效率不高、意愿不强
“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观点在企业中仍然存在,企业在研发立项的过程中,缺乏对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一些研发项目的路径选择还存在经验依赖,过多地依靠专家判断,容易造成部分企业研发成果落后于发展,甚至会出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在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往往直接采购国外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缺乏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动力,无法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完善、衔接不紧密
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与江苏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我省共入选43个,其中40%与我省优势产业领域关联不强,全国167个工学类一级重点学科中,江苏仅占17个;我省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活动力还不强,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动性还不强,部分研发活动与市场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特别是专利等知识产权缺乏战略运营,有的高校院所成果和專利数量不少,但是转化应用的不多。
(三)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保障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江苏科技人才虽然规模较大,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工程、重点学科、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缺乏领军人才,对高层次海外人才和团队吸引力还不够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流动性需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大,股权基金的数量与发展质量与广东、上海、北京的差距较大,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仍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需加大。财政投入虽然保持增长,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满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需求。
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路径
(一)完善政策环境
构建适合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优化服务、监管保障的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通过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统筹协调、职责清晰、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体制,显著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侵权案件高发地、制造业集中地、专业市场、互联网等为重点开展执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加快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从单一部门向综合管理拓展,从专项执法向常规执法转变,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鼓励维权援助机构开展纠纷诉前调解,支持仲裁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争议仲裁功能,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激发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落实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分配机制改革,改进科研经费配置和考核评价方式,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让科研人员通过创新获得合理回报,实现事业、财富双丰收。同时,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从重过程向重效果转变,建立宽容失败的相關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考核,提升质量的权重,改变唯论文、唯职称、唯专利等简单量化的做法。
(四)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引导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开放配置创新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经营发展战略,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创新水平、技术装备层次、规模效益的全面提档升级。推进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推动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产业创新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等问题,发挥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强化原始创新,持续推进前瞻性、系统性、应用性基础研发,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形成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
(五)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支撑
着力构建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立兼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的经纪人队伍,推动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发明批露审查、价值评估、质量管控、许可转让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建立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交易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流动转化,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链。
(六)畅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渠道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服务创新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产业化,创新金融产品,改进运营模式,扩大信贷规模。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登记公示制度,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办法,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创新主体融资难矛盾,实现“知本”向“资本”的转变。发展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侵权责任保险,支持担保机构提供相关担保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机制,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七)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敢于创新、勇于试错,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机会空间和政策保障,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同时注重解决人才实际遇到的子女教育、家属安置、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让人才安安心心搞创新,以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曹鸿骅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s the Core: A Case Study
ZHANG Yu
(Zhenjiang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Zhenjiang 21200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hina to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the basic system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stem supply and technology suppl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to ta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s the core,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from the micro-level,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macro-level of policy.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