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化、活动化、生活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高校融入式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2018-03-01张茂坤
张茂坤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治站位: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是政治前提,坚持抓好人才培养是党赋予高校的政治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政治方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站位:聚焦基层思政工作实际,向具体教育对象延伸拓展,将高校思政育人融入组织、活动、生活和网络,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组织化、活动化、生活化和网络化,构建新时代高校融入式思政工作体系的校本特色。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融入式思政育人体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C-0055-03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站位
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是高校思政工作极端重要的两大关键。基于认识层面,高校思政工作政治站位要高。在思想认识、政治站位和形势研判层面上,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牢牢把握住以下三点。
(一)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这是高校做好思政工作的政治前提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在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这个政治前提,必须牢固树立党对高校思政工作领导的这种政治意识,必须不断强化党对高校思政工作领导的这个政治定力,必须坚决守住党对高校思政工作领导的这项政治纪律。
(二)牢牢把握高校人才培养这个主责主业,这是党赋予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高校办学的最终落脚点和办学的主责主业,也是党赋予高校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校必须一心一意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履职尽责的工作本领。
(三)牢牢把握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方向
《意见》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开展思政工作必须遵循的政治方向。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工作站位
在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层面,高校思政工作的工作站位要低:强化聚焦基层思政工作实际,向具体教育对象去延伸和拓展,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新方法,不断寻找思政工作新载体,从小处着眼求生动鲜活,从实处入手求地气实效,凝练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校本特色。有鉴于此,将高校思政工作融入组织、融入活动、融入生活和融入网络,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组织化、活动化、生活化和网络化,无疑是新时代高校融入式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组织化: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参与一个或多个社团组织,发挥好组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精神的调节功能
高校思政工作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大学校园是最活跃、最开放、最包容、最多元的精神文化家园,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风向标和首善之区,青年学生最善于捕捉、传导和吸纳社会最新思想与细微变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我们教育系统,是校园。”大学校园作为党意识形态工作敌我斗争前沿阵地,我们不用积极健康富有正能量的文化去占领,各类邪教组织、各种西方敌对势力的极端思想就会乘虚渗透占领。
因此,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一元化信仰,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兴趣特长、创新创业需求等因素,引导和成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类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各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只有吸纳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成为组织的不可缺少的一员,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方能促进学生在组织中充分体验自己的归属感、存在感和获得感,组织的调节力量与功能才能充分释放,学生对组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才能有效实现。
(二)活动化:精心设计策划系列活动主题,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活的活动项目
思政工作融入活动,使之活动化,就是在组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活动主题与项目的谋划设计,让学生动起来,让组织活起来,让效果实起来。习近平指出,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对高校而言,就是要把高校思政教育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相融通,打破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活动交流壁垒,通过组织有序的活动项目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大学生们在投身祖国火热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学生实践才干,在服务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实现自我价值与梦想,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广阔舞台上扩大学生的新境界与新视野,感受世界眼界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故事,实现自我革新,锻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生活化:青年学生的大学校园生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融入大学生活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活力之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理论构建中,特别强调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个理论层面:一是“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二是“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陶行知认为,“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大學校园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源泉,高校思政教育做好两个方面工作至关重要:首先是引导当代大学生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设计,真正思考明白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本质内涵;其次,还应教育大学生要提高自制力和自律意识。高校思政教育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专业思政,只有通过生活化融入,才能生成真正具有本质意义的教育,才能让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富有意义。
(四)网络化:创新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大学生自己的大学故事、大学声音,传播青春正能量
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教育即将颠覆人类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边界,为人类的按需学习提供无限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可能。
当前,在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环境、施教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课堂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学习与求知的传统时空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资源共享、按需学习、按需推送的学习特征越来越凸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强化智慧教育思维、网络施教思维,用网络方法、网络手段去建设和培育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观点正确、充满正能量的高校思政工作网络新阵地和新媒体矩阵,用大学生自己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媒体语言,善于创新、乐于接受的新媒体方式呈现出来、推送出来,把高校对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开齐全、讲解的道理讲透澈、叙说的故事说生动、传播的声音播洪亮,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曹鸿骅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llege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Organization, Activity, Life and Network
ZHANG Mao-chun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s follows: adhering to the political premis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ing to the political task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political direction. The work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s follows: focusing on the actual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extending and expanding to specific educational objects; integra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life and network; and re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life and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s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practical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