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摄影观察为先
2018-03-01陈婷
陈婷
一个好的鸟类摄影师,
首先要是一个好的自然观察者和保护者。
鸟类生态摄影的前提是
“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最美
鸟类摄影不能只围绕鸟本身,
鸟与环境的关系更为重要
拍鸟者希望得到清晰画面的想法很正常,问题是如何实现?因为现实中的野生鸟类大多数难以靠近,单纯追求“数毛版”的鸟儿,去动物园是一个选择,但显然摄影人还是希望能够拍到野生鸟类,于是便出现了“食诱”的鸟点。好处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距离近。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那些被人工布置一番的场景,拍出来的照片千篇一律,虽然张张都是“数毛版”,但拍来拍去没有任何新意。
我曾经看过不少国外的鸟类摄影精品,它们是如何完成的呢?对于摄影师来说,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常识,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时候观鸟屋或者伪装也有一定的帮助,包括车拍。我在斯里兰卡拍摄的大部分鸟类图片都是车拍完成的。全神贯注觅食的印度池鹭,清晨吃野果的绿皇鸠、红领绿鹦鹉,这些自然状态下的鸟儿,连带周围栖息的环境,都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也更加生动。
鸟片除了“标准照”(俗称“呆版”)外,鸟类活动(包括求偶、交配、觅食、喂雏等行为)也很重要,这需要拍摄者花更多的时间了解鸟类的习性。然而国内拍鸟人往往急于求成,很多鸟点用面包虫食诱,不论什么品种的鸟,嘴里都叼着面包虫。这样拍出来的图片既不符合真实情况,也没有任何价值,算不上生态作品,充其量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更为恶劣的是用大头针串面包虫,结果不小心被鸟儿误吞,受到伤害。还有的将鸟巢周围的乱枝摘掉,甚至将雏鸟取出,这样的行径完全与生态摄影背道而驰,必须受到谴责和鄙视。
国外也有投食的案例,但前提是不破坏野生鸟类的习性,而且不能为了拍摄做出某些驱赶或者伤害鸟类的行为。以日本的北海道为例,那里是全球拍鸟爱好者的圣地,尤其是冬季,北海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虎头海雕越冬地。由于冬季食物匮乏,当地人会定点投放少量的冻鱼给海雕补给。海雕们每天会在冰面上展开“大战”争夺一番,由于投放量有限,不会对海雕的日常习性产生影响。对于摄影师来说,则可以在百米开外的地方拍摄到很多精彩的画面。
焦段和光影的运用
不是所有鸟类拍摄都只有长焦才能完成,逆光和侧逆光也非绝对忌讳,一切都取决于摄影师的
想法
同样是北海道,位于道东的阿寒国立公园内的屈斜路湖是日本最大的火山口湖,火山中流出的温泉使得这里在冬季也不会完全封冻,吸引了众多黄鼻大天鹅来此避寒。黎明前,夜色犹凉,远山静谧,月色很美,湖上只有几只天鹅在月光下熟睡。天鹅一家三口首先醒来,幼鸟在父母面前撒着娇,亲鸟慈爱地看着它。此情此景,为清冷的湖面增添了一缕柔情。因为距离很近,拍摄时,我选择24-70毫米中焦镜头,感光度1000,速度1/60秒,光圈5.6,天鹅一家是主体,远处的雪山、高懸的圆月,都是画面完整必不可少的元素。
光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很快天空出现淡淡的玫瑰色,让人沉醉的黎明到来了。粉红色的湖水中,两只天鹅将头枕入轻羽,天地之间,随波逐流。月光渐渐淡下来,水面上的月亮倒影却依旧清亮。很快,越来越多的天鹅从美梦中醒来,结伴游过。这时注意使用不同焦段,除了带大环境的天鹅外,还要拍摄局部细节,都是组图不可缺少的。
就在我准备收拾器材的时候,突然乌云密布,天鹅湖变得阴森压抑起来,完全是另一种调子。我立刻换上16-35毫米的广角镜头,低角度拍摄。镜头中,两只大天鹅幼鸟好奇地打量着我。这样的光线没有持续多久便飘起了雪花,原本一场朝霞四射的日出序曲顿时画上了休止符。
通常鸟类摄影忌讳逆光,因为缺少细节。但是在某些场景下,逆光或者侧逆光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拍摄者需要根据拍摄对象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焦段的镜头,不能仅靠一支“定焦大炮”搞定所有的画面。拍摄者要有想法,器材只是辅助工具而非决定性工具。
鸟类摄影也可以
追求画面意境
鸟类摄影,不是标本摄影。画面留白,留有更多的想象余地
不是只有风光摄影才可以诗情画意,鸟类摄影同样可以追求画面意境之美。我在斯里兰卡完成的鸟类摄影作品中,有几幅图片的构图很特别。
1月份是南亚的冬季,国家公园里草木凋零,很多枯枝成为猛禽的“瞭望塔”,它们立在枝头,威风凛凛,远远便可看见。虽然猛禽体型大,又不是特别怕人,完全可以近距离地拍摄“数毛版”,但是考虑了一下,我用100-400毫米的变焦镜头完成,特意在构图上留有较多空白,并不打算突出鸟本身的细节,这里讲究的就是“意境”。后来,我又特别拍摄了几张类似的画面,前提是阴天,大型鸟类,画面干净。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构成元素、独有的美学形式。留白同样也可以运用到摄影表现手法上,这是一种对韵味的追求。
我在北海道拍摄珍稀鸟类毛腿渔鸮时,由于环境的人工痕迹、固定点投食、拍摄角度受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影像艺术上来说,图片本身的价值不大。然而,当天夜里一直在下雪,一只小毛腿渔鸮饱餐一顿后,没有匆匆离去,而是在一旁的树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和我们道别。大雪纷飞的夜晚,巨大的身影朦胧神秘,照片的清晰度显然因为天气缘故受到了影响,但却比之前那些人工光源下的抓鱼图片有味道得多。摄影师对于画面的解读是内心意识的体现,想让人记住,就必须拍出视角独特的作品。
鸟类“趣味摄影”
这类题材往往需要摄影师有很强的观察和抓拍能力,属于鸟类摄影中难度较高的一类
在阿根廷的瓦尔德斯半岛,我抓拍到一只炭黑岭雀鵐正立在一个标志牌上舒展翅膀,和下面的图案相呼应。
在北海道,两只争食的白尾海雕原本气势汹汹,眨眼就变得含情脉脉,跳起了探戈,画风立刻转变。
虽然说好的摄影作品靠的不是镜头,而是相机后面那个“头”,做个动脑子的摄影师比任何昂贵的器材都重要。但是鸟类拍摄,对于器材的要求比其他题材作品拍摄要高也是事实。关于器材的选择,Canon7D Mark II是我最常用的。一来轻便,二来不是全画幅,增加焦段的长度。镜头方面,我最常用的是 EF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此外也使用过EF200-400mmf/4L IS USM和EF 500mmf/4L ISII USM,前者是变焦镜头,对于距离控制更出色,后者拍摄林鸟更为轻便,即使手持也可以完成。
鸟类摄影的前提是热爱大自然,而非把鸟类作为消费对象。拍摄者不能因为追求距离或者某种视觉效果,人为干涉鸟类的生活,甚至伤害它们。一个好的生态摄影师,首先要是一个好的自然观察者和保护者。
责任编辑/王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