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襄州区小麦倒伏情况调查研究
2018-03-01郭光理李春华李轩智赵文革张会芳邹娟朱展望高春保
郭光理 李春华 李轩智 赵文革 张会芳 邹娟 朱展望 高春保
摘要:倒伏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2017年襄阳市襄州区小麦收获面积10.1万hm2,受连续降雨和大风影响,小麦倒伏面积达0.67万hm2。调查结果表明,倒伏小麦平均穗粒数减少3.82粒,减幅为12.75%;千粒重减少3.78 g,减幅为8.78%。倒伏致小麦减产860.62 kg/hm2,减产幅度为12.83%。分析了引起小麦大面积倒伏的原因,并提出防止小麦倒伏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小麦;倒伏;技术措施;襄阳市襄州区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3-004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3.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hm2以上。湖北省2016年夏收小麦面积达111.8万hm2,产量为3 862.5 kg/hm2,总产量达到428.2万t。湖北省103.3万hm2小麦列入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划,发展小麦生产对于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促进湖北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鄂北岗地是湖北省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比较适合发展小麦生产,是湖北省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区域,也是湖北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近年来,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结合农业农村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试验示范了小麦规范化播种、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3]等,提高了小麦生产水平,先后小面积创造了7 705.50、7 957.95和8 143.50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新记录,揭示了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产量潜力[4]。
然而,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该地区小麦生产出现了诸如倒伏等一些新问题。当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达到较高水平时,倒伏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群体数量增大,茎秆承载能力变差,子粒产量提升茎秆负荷变大,小麦易发生倒伏。小麦倒伏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50%[5]。更重要的是,当前小麦机械化收割普及,且多数地区小麦收获主要依靠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如果小麦发生倒伏,将会给收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小麦是襄阳市襄州区第一大粮食作物,2017年收获面积10.10万hm2,其中水田小麦3.43万hm2,旱地小麦6.67万hm2。2017年4月8~9日,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该地区出现了强降雨伴随大风天气,降雨量达到45 mm以上,最大风力达到12.8 m/s,造成几十年不遇的小麦扬花前倒伏。经调查,襄州区零星倒伏小麦田块占50%,倒伏面积达50%以上的田块占40%,倒伏严重田块占10%,绝对倒伏面积达0.67万hm2,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评估倒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程度,对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等9个镇农户2016—2017年度种植的小麦倒伏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倒伏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以及子粒产量的影响,为将来该地区小麦防倒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黄集镇、古驿镇、朱集镇、峪山镇、石桥镇、张家集镇、程河镇和龙王镇等9个镇农户2016—2017年度种植的小麦品种。
1.2 调查取样方法
1.2.1 产量结构和理论产量调查取样 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小麦主产镇,于同一小麦品种、同一田块内,分别从茎基部割取1 m2倒伏小麦和未倒伏小麦,进行总茎蘖数、无效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调查和理论产量计算,分析倒伏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1.2.2 子粒产量调查取样 选取北部的古驿镇、东部的程河镇、西部的龙王镇和夹河套的张家集镇4个镇进行取样,于同一小麦品种、同一田块内,选有代表性的倒伏和未倒伏小麦各20 m2,从茎基部割取,脱粒后晒干称重,最后折算单位面积产量,分析倒伏对小麦产量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倒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产量结构调查取样涉及6个镇,7个小麦品种,共计20对样本,其中西农979样本6个,郑麦9023样本6个,衡观35样本4个,襄麦35、良星99、金皖999、西农585各1个。
所有调查样本中,倒伏后穗粒数均表现为减少,20对样本中未倒伏小麦平均穗粒数为29.97,倒伏小麦平均穗粒数为26.15,倒伏小麦平均穗粒数减少3.82粒,减幅为12.75%。所有调查样本倒伏后千粒重均表现为减少,20对样本中未倒伏小麦平均千粒重为43.06 g,倒伏小麦平均千粒重为39.28 g,倒伏小麦平均千粒重减少3.78 g,减幅为8.78%。除第9对和第20对样本外,其余样本倒伏小麦单位面积理论产量均降低,20对样本未倒伏小麦平均单位面积理论产量为7 042.65 kg/hm2,倒伏小麦为6 228.60 kg/hm2,倒伏小麦每公顷产量减少814.05 kg,减幅为11.56%(表1)。
比较发现,倒伏小麦每公顷总茎蘖数、无效穗数和有效穗数分别比未倒伏小麦高100.05万、37.20万和62.40万,说明群体偏大是这次小麦大面积倒伏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倒伏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
倒伏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4对调查样本倒伏小麦子粒产量均降低,降幅为5.72%~22.19%。倒伏小麦平均产量为5 846.63 kg/hm2,未倒伏小麥平均产量为6 707.25 kg/hm2,倒伏致小麦减产860.62 kg/hm2,减产幅度为12.83%。
3 讨论
3.1 大面积倒伏的原因
1)小麦基本苗偏多,会造成小麦群体结构不合理。襄阳市襄州区2016年秋播后降雨充足,土壤墒情好,田间出苗率高,加上该地区播种量偏大,造成小麦基本苗偏多20%左右。本次调查的20对样本中倒伏小麦总茎蘖数、无效穗数和有效穗数每公顷分别比未倒伏小麦高100.05万、37.20万和62.40万。基本苗偏多、中后期群体偏大造成小麦个体不壮、茎秆软弱,抗倒性差,是此次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6]。
2)部分品种抗倒性不强。小麦品种之间抗倒性差异明显,種植了抗倒性差的品种,会加大倒伏发生的风险[7]。
3)小麦生长中后期强降雨伴随大风天气往往造成倒伏[8]。2017年4月8~9日,襄阳市襄州区降雨量达到45 mm以上,并伴有大风,最大风力达到12.8 m/s。强降雨伴随大风天气是造成此次小麦严重倒伏的主要外部因素。
4)此外,播种质量差、田间管理粗放、肥料运筹不合理、纹枯病较重、前期土壤湿度大等原因导致小麦根系发育较差,也是导致小麦倒伏的因素。
3.2 倒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倒伏导致小麦总产减少。2017年襄阳市襄州区全区小麦倒伏0.67万hm2,按全区平均单产6 300 kg/hm2,12%的减产幅度计算,小麦倒伏造成襄州区小麦总减产约0.50万t,占全区小麦总产量的0.79%。
2)小麦倒伏给机械收获带来了严重影响。倒伏增加了小麦机械收割费用,进一步降低小麦生产效益。
3)倒伏小麦千粒重降低,子粒饱满度差,影响小麦商品外观性状和加工品质,也会降低小麦的销售价格。
3.3 防止小麦倒伏的技术措施
1)选用抗倒伏品种。利用小麦品种本身的抗倒伏能力,是防止和减轻小麦倒伏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9,10]。建议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品种抗倒性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抗倒伏品种。
2)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播种量调控在187.5 kg/hm2左右,基本苗稳定在3×106株/hm2左右,为建立合理的小麦群体打好基础。加大镇压技术的应用,培育冬前壮苗、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11]。
3)合理氮肥运筹。根据品种产量潜力、地力水平和产量目标确定合理的肥料用量,坚持科学配方施肥,一般情况下纯氮量控制在225 kg/hm2以内,实行氮肥后移技术。
4)加强田间管理。重视提高麦田沟厢质量,降低田间含水量,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自身的抗倒伏能力。根据植保情报,做好小麦病害综合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03-2705.
[2] 敖立万,朱旭彤,高广金,等.湖北小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4] 阮吉洲,王文建,任生志,等.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主要技术措施Ⅰ.鄂北岗地小麦高产成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 52(23):5689-5691.
[5] 刘和平,程敦公,吴 娥,等.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2):55-56.
[6] 冯盛烨,王光禄,王怀恩,等.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小麦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6,48(6):50-53.
[7] 胡 昊,李莎莎,华 慧,等.不同小麦品种主茎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倒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10):1-6.
[8] 田保明,杨光圣,曹刚强,等.农作物倒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163-167.
[9] PI?譙ERA-CHAVEZ F J,BERRY P M,FOULKES M J,et al. Avoiding lodging in irrigated spring wheat.I.Stem and root structural requirements[J].Field Crops Research,2016,196:325-336.
[10] PI?譙ERA-CHAVEZ F J,BERRY P M,FOULKES M J,et al. Avoiding lodging in irrigated spring wheat. II. Genetic variation of stem and root structural properties[J].Field Crops Research,2016,196:64-74.
[11] 邹 娟,高春保,汤颢军,等.小麦倒伏原因及其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分析[J].农业科学,2017,7(8):57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