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E两优78的选育与应用
2018-03-01金卫兵夏明元戚华雄吴波万丙良周长春
金卫兵 夏明元 戚华雄 吴波 万丙良 周长春
摘要:E两优78是用两系不育系E农1S与恢复系R78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稻(Oryza sativa L.)新组合。该组合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表现出产量高、米质较优、综合抗性较好、熟期适宜等特点,2018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80101。介绍了E两优7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两系杂交中籼稻(Oryza sativa L.);E两优78;选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3-002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3.0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农1S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广占63-4S[1]为受体、以抗稻瘟病品种GD-7[2]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的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1和Pi2的两系不育系。201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6028。以E农1S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目前已有E两优476[3]、E两优186[4]和E两优222通过了品种审定。
E两优78是利用E农1S和恢复系R78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新组合,在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该组合表现出产量高、米质较优、综合抗性较好、熟期适宜等特点。E两优78于2018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80101,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 选育经过
1.1 父本的选育
R78是以自育恢复系08-78为轮回亲本,与恢复系HR1128杂交和回交育成的优质高产中籼恢复系。2010年夏季在武汉市以08-78为母本与HR1128杂交,2011年春季在海南省以08-78为轮回亲本与(08-78/HR1128)杂交,2011年夏季在武汉市选择茎秆粗壮,花粉时间长的单株,2012年春季在海南省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经人工剥米,选择米质优良的单株,之后经过武汉市和海南省一年种植两季,在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2013年夏季基本定型,命名为R78。
1.2 杂交组合的选育
2014年春季在海南省用E农1S与R78配组,同年夏季在湖北省武汉市和四川省邛崃市鉴定杂种优势,表现出丰产性好、米质较优、熟期适宜等特点,入选优势组合。2015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湖试验基地参加杂交中籼新组合品种比较试验,2016—2017年顺利通过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2018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E两优78。
2 产量表现
2015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湖试验基地参加杂交中籼新组合品种比较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177.0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89%,增产显著。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186.0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30%;2017年参加续试,平均每公顷产量9 298.7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2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242.4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29%;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 798.5 kg,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62%。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E两优78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0 d,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晚熟2.1 d。株高125.8 cm,穗长25.5 cm,每公顷有效穗数231.0万穗,每穗总粒数183.3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0.2 g。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生长势强,后期转色较好,秆青子黄不早衰。
3.2 稻米品质
E两优78整精米率45.9%,垩白粒率42%,垩白度10.2%,直链淀粉含量15.2%,胶稠度58 mm,长宽比3.3。
3.3 抗病性
两年区域试验鉴定结果表明,稻瘟病综合指数分别为3.6、2.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稀播,培育壮秧
E两优78秧田每公顷用种量120~150 kg,大田每公顷用种量15.0 kg,浸种时用强氯精消毒,稀播匀播,培育分蘖壮秧。2叶1心时施断奶肥,每公顷施尿素75 kg,移栽前5~7 d施送嫁肥,每公顷施尿素75 kg。移栽时平均每株带蘖2个以上。
4.2 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
移栽秧龄控制在30 d左右,栽插株行距20 cm×26.6 cm,每穴栽插2粒谷苗。
4.3 科学施肥,浅水勤灌
需肥水平中上,采取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中后期偏施氮肥。一般每公頃施45%水稻专用复合肥375~450 kg作底肥,插秧后5~7 d结合除草剂每公顷追施尿素105~150 kg,幼穗分化3~4期施氯化钾112.5 kg。前期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落水晒田,后期以湿为主,忌脱水过早。
4.4 综合防治病虫害
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大田要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在孕穗后期及抽穗期预防稻曲病。作好田间病虫调查,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防治,确保丰产增收。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合理安排好安全抽穗扬花期
在湖北省实行夏制,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下旬较为理想。第一期父本5月上旬播种,与母本的播期宜相差在30~35 d。
5.2 稀播匀播培育大蘖壮秧
父本、母本均采用水播水育,父本每公顷用种量6.0 kg,播量300.0 kg。母本每公顷用种量22.5 kg,播量375~450 kg。播种前用强氯精进行消毒处理。
5.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父本、母本秧龄20~25 d移栽较为适宜。母本每公顷插37.5万穴,每穴插2~3粒谷苗,基本苗150万左右。父本每公顷插3.0萬~6.0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插发并举。
5.4 加强肥水管理,打好高产苗架
施肥应坚持“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看苗补施追肥[5]。制种田施肥水平控制在每公顷纯氮187.5 kg左右。
5.5 水浆管理
薄水插秧,活蔸露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当母本苗数达到300万/hm2时晒田,复水后要浅灌勤灌。注意抽穗扬花期遇高温要灌深水,降温增湿。灌浆到成熟阶段应浅水间歇灌溉,切忌断水过早。
5.6 及时调节花期,确保盛花期相遇
在进行叶龄记载的基础上,以幼穂剥检为主,进入幼穂分化期后开始对父母本幼穂进行剥检,每3 d一次,以母本始穂早父本1~2 d为最佳相遇标准,否则就要进行调控。
5.7 科学使用赤霉素
E农1S、R78对赤霉素敏感,母本赤霉素用量控制在每公顷225 g即可。原则上对其施用赤霉素要做到早、准,即在全田抽穗达到5%~10%即开始喷施赤霉素。第一次施用以每公顷30~60 g较为适宜。隔天后喷施第二次,赤霉素用量以每公顷150~180 g较为适宜。遇低温阴雨天气,适当增加赤霉素用量。
5.8 注意防治病虫害
在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在抽穗期注意防治稻粒黑粉病和稻曲病。一般在破口期、见穂期和齐穂期用克黑净或爱苗各防治1次。
5.9 防杂保纯,确保种子质量
从制种生产开始到种子收割装袋入库的各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防止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对于田间杂株做到发现一株除掉一株。在母本授粉结束后20 d即可抢晴天收割,先割父本,后收母本,并安排专人、固定专用收获工具和晒场,避免种子混杂,确保种子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振玉,张国良,张从合,等.中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2,17(4):4-6.
[2] 柳武革,王 丰,金素娟,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J].作物学报,2008, 34(7):1128-1136.
[3] 李进波,夏明元,万丙良,等.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E两优476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4):6360-6361.
[4] 夏明元,李进波,万丙良,等.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E两优186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7,25(6):18-20.
[5] 徐卯林,张洪熙,黄年生,等.优质高产抗病中籼新品种扬稻6号的选育及利用[J].中国稻米,200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