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中“抒情化”情节翻译探讨

2018-03-01洪斌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洪斌

【摘 要】中国古典戏曲“以曲为本位”,使得情节的抒情化成为戏曲语言一大特点,这就需要在翻译时遵循这一语言特点,在词汇选择、句子构建、情感连贯性方面做出合适的选择。同时,传统戏曲“舞化”的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在抒情适壮志的同时给“舞化”留出适当的空间。

【关键词】“抒情化”;情感连贯性;“舞化”;翻译选择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224-02

对于西方戏剧来说,情节是推动戏剧发展,调动观众情绪和思考的重要动力。而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以曲为本位”,主要表现在:“曲”是戏剧艺术诸要素的核心成分,它是戏剧艺术用于表现故事、抒情壮志的主要艺术手段。(谭帆,陆炜,1993:21)

傅谨认为中国戏剧对待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事件所持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态度,与其说它是在“叙述”一个故事,不如说它们都是“吟咏”一个故事。并且提出“李渔(立主脑)之所以注重戏剧的故事情节,其目的不在于再现事件本身,而在于以它为手段,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因此而发的情感。”(傅谨,2000:118)

对于吟咏事件的中国传统戏剧而言,戏剧情节的发展速度是按照情感表达的速度发生变化的,与情感表达无关的情节总是很快被掠过,而表达人物内心重要情感变化的部分则被无限放大。这就要求在翻译这部分曲词的时候要特别突出其情感走向。

一、词汇选择和句子构建

古典剧论审美理想之二是“雅”。概言之,传奇之“雅”是“优美”的某种形态,即温婉、清丽、幽娴的形态。它显得庄重、清淡。(谭帆,陆炜,1993:333)据此,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戏剧这种“吟咏故事”,也就是以“情”为主线的特点,以及语言“和”“雅”的特点到底给译者翻译中的选词和遣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例1:原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徐朔方、杨笑梅,2002:53)

译文:W:In the courtyard drifts the willow-threads,/Torn by spring breeze into flimsy shreds. /I pause awhile/ To do my hairstyle./ When all at once/ The mirror glances at my face,/ I tremble and my hair slips out of lace. (汪榕培译,2000:121)

Z:Spider -threads drift into the idle court,/ on which springs hangs and sways./ Thoughtfully,/ I fumble with the trinkets in my hair./ Suddenly,/ the mirror steals half a glimpse of my face;/ my hands shake and the curls slip out of space.(张光前译,2001:63)

B:The spring a rippling thread/ of gossamer gleaming sinuous in the sun/ borne bear idly across the court./ Pausing to straighten/ the flower heads of hair ornaments,/ 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has thrown these “gleaming clouds”/ into alarmed disarray. (Cyril Birch, 2002:43)

从达意层面上看,原文第一句“晴丝”一词指“游丝、飞丝,也即后文所说的烟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徐朔方、杨笑梅,2002:58)从单纯的字面意义上看,汪将其译为“willow-threads”,张将其译为“spider-threads”,似乎均不太恰当,单纯的理解为柳丝虽能体现春之感,但与原文的意义不相符,而直譯为蛛丝则失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中和与含蓄”的美感。相对而言,Birch将其理解成“thread of gossamer”,虽然仍重在“蛛丝”之意,但根据其意:a filmy cobweb often seen on foliage or floating in the air;anything resembling gossamer in fineness or filminess,不仅包括了飘动在空气中的蛛丝,亦包含了类似于蛛丝的细微的游丝,如柳丝等。不仅达意,而且具有含蓄之美。

二、情感连贯性

叶长海认为,“情作为意志自由的体现,或者说,意志自由化为情的形态来建构《牡丹亭》这个形象世界的时候,意志自由——情便成为推动人物行动,进而创造戏剧情节的直接动力。”(叶长海著,2008:64)那么,作为连贯始末,推动情节发展的戏剧情感,自然就要求其本身首尾一致,才能激发共鸣。而本文中所说的情感的连续性是指:由于抒情化情节的特点,不同的用语和句式表达方式所显现的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深度造成的情感连贯程度的把握。

上例从歌咏、表情层面上看,重点不在杜丽娘的行为动作,而在“游丝”,在“春如线”,在“偷人半面”“彩云偏”。如何将这种春日幽思,慕情表现出来,如何将少女的娇羞表现出来才是翻译时要重点突出的。

汪的译文从视线的关注点——方位开始,随着视线(in the courtyard)来到庭院,看到了春风吹散的柳丝,这时“I pause awhile”的忽然出现有些令人搓不及防,读者或许会问:原来人物在走吗?为什么要“停一下”呢?根据笔者的理解,这里的“停半晌”指的是杜丽娘被窗外的景色吸引,陷入了春思,而后稍稍停下沉思,开始整理发髻,是一种沉思和情感的停顿。所以汪和B的译文中同时在第一句景物描写之后接上“pause”显得不妥,不能突出第一句所要表达的感情。而张则在第一句“摇曳的春光、晴丝”之后巧妙地接上了“thoughtfully”一词,很好地将第一句所隐含的感情与第二句所要体现的感情连接了起来,展现了一幅因春而感而思的少女整鬓图,这也与后来杜丽娘感春而思,因思而梦,由梦而亡的情节和情感主线串联了起来。

可见,要使译文在情感的抒发上产生一种流畅、圆融的效果,首先譯者要对该曲词以及全剧所表达的主题以及情感发展至此的现状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掌握;其次要对前后句的情感衔接做一个准确连贯的构建;最后要在句式上做一个审慎的选择,运用排比、感叹、倒装和反问等句式恰当地突出情感的抒发。

三、舞化

中国传统戏剧中,所有的情感表达具有“舞化”的特点,在翻译剧本的时候不能将其丢失,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保留其舞化所凭借的点。

在上例中,“停半晌,整花钿”和“迤逗的彩云偏”都是演员可以发挥之处,所以要保留其舞化的空间,也就是保留其动作形式。虽然在第一处汪和B都描写了“停”这一动作,但是正如上文分析,所表达的情感与上文不够连贯,而张的译文虽然表现出了情感的连贯性,但是缩小了演员舞化的空间,故而,笔者暂以为,用“pause from thought”来为演员“舞化”留下空间,同时突出了人物的情感。而第二处汪和张的译文都表现了“I tremble”和“my hands shake”这一细节,为演员的表演做好了准备,而B的译文:“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has thrown these “gleaming clouds”/ into alarmed disarray.”将动作变成了单纯的描写,减弱了演员“舞化”点的提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戏剧中“抒情化情节”的特点,亦即情感突出,情节弱化的的特点,使戏剧语言展现出一种“和”“雅”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尽可能地在选词时做到准确、贴切,注重保留和突出原文的情感信息词,同时又要体现情感抒发的含蓄和柔美;其次,由于“舞化”对传统戏曲搬演的重要性,以及其情感外化的功能,在翻译时要保留和突出其舞化所凭借的信息词。

参考文献:

[1]Birch, Cyril. The Peony Pavilion: Mudan ting.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2 2nd ed..

[2]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4]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汤显祖.牡丹亭:汉英对照[M].汪榕培英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汤显祖.牡丹亭:英文[M].张光前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