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2018-03-01郭莹莹
郭莹莹
摘要:当今时代,以微博、微信、视频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充斥着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相应的,以这些新媒体工具为主导进行网络授课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创新思维的广泛传播和不断革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需要相应地整合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顺应局势,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够让“90后”大学生摆脱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接受具有新媒体思维的教学课程,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改革创新 高校 “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42-02
当今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环境,即当下万物皆媒。它甚至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视听享受和体验。而“90后”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之一。在他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新媒体的身影,时时刻刻体验着新媒体带来的全方位的感官冲击。如果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因循守、传统媒体为主导,势必会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相偏离。这对于高校网络思想舆论的监督更加困难。因此,在新媒体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改革迫在眉睫。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互动平台的使用更是对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革新速度之快让人们始料未及。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更是让人们达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境界。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人和人的交流学习超越了时空限制,超越了人种差异,超越了年龄,更加自由、更加隐匿。正如美国《连线》杂志所说的那样,新媒体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在新媒体冲击下,我们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通过腾讯、新浪微博,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趣事,甚至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淘宝、微信、支付宝平台,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购物,通过政府的微博和官网,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新政策和政务信息,关心国家大事……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而新媒体对于90后大学生的影响之巨大,不言而喻。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已然成为了當代大学生传播信息、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被动接受授课模式。受新媒体的影响,他们更加倾向于主动探索。
例如,当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学生会将自己不懂的词汇或者问题输入到百度、搜狗里面进行查询、搜索,并对教师所阐释的观点进行查证甚至相应的纠正、讨论,同时,这种使用网络搜索的行为已经渗透进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发声”的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时事辩论中,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渴望平等、渴望社交,被关注、被尊重的愿望愈加强烈。
其次,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深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已经不停留于报刊、纸质书籍,他们要求涉猎更加广泛、更加便捷快速的知识。新媒体搭建的读者时时沟通平台,正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的评论区进行话题互动,掀起舆论的高潮,扩大事件的影响,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
再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加关注时事政治,各个微博、微信的问政趋势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政府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更加重视信息的透明度和更新速度。微博、微信问政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二、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开展具备了一定的难度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政治文化修养,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速度和广度空前巨大。而且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颇高,这就造成了他们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低俗文化,包括暴力、色情内容极易掺杂在各种信息中腐蚀学生的思想。这就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学生快速有效地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的重要话题。
(二)新媒体所携带的新闻效应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媒体影响下,许多新闻信息刚刚发生就已经家喻户晓。在媒体运营中,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惜播报假新闻以博人眼球。高校学生风华正茂,而且性格极易冲动、叛逆,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一味跟风,最后造成严重后果。
例如,不久前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一经传播便引起巨大轰动。但是由于某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博人眼球不惜报道假新闻,称当时是因为女司机逆行而导致的公交车坠江。这样的新闻瞬间便引起轩然大波。针对女司机的不堪言论也接踵而来。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盲目跟风,形成不良情绪和错误的价值观。虽然最后官方辟谣称女司机并未逆行,但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三)目前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模式很难适应新媒体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被动地接收,可是在心理上却并不完全认同。对于书本知识也仅限于应付考试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更加个性化,形式更加有趣。相比较而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拘泥于传统模式,在教育工具、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会很难满足现代大学生多样化的要求。
三、新媒体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途径
(一)树立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摆脱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模块的束缚,借助新媒体工具,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互动,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探索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全新型新媒体互动平台
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高校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积极面对挑战,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的环境中。高校要适时搭建微信、QQ、微博、短视频等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平台,让师生在这些网络平台上进行自由交流和思想沟通。从而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营造出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
例如,各大高校的政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借助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在各个平台上提出开放性的互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题,学生无人回答的尴尬局面。通过新媒体技术,高校政治教师更容易接近和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及时了解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各大高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所带来的优势和不足,再结合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有效利用。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强化对新媒体工具的整合运用,做到熟能生巧。同时,教师要做到及时总结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环境,结合现代新媒体的虚拟化和隐匿性,融合现实知识进行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个全新的方法。
例如,高校辅导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或者通过微博的方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沟通,与时俱进,通过多种新媒体的技术渠道传递给学生最新最权威的时事政治内容和相关文件精神,并開放网络空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高校政治教师利用自媒体,多种平台、多种形式,将政治文化知识转变成符合“90后”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视角的“小故事”“小道理”,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路径传递给学生。
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并同时担任多重角色,可以既是知识信息的采集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评论者。
(四)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提升自身素养
新媒体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一对一的封闭空间,一个人对着一台电脑,或打游戏,或购物,或看电视剧……长期下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必定会大大减退,进而引发大学生自身的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心理障碍。而面对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任重而道远。他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通过正确的价值观输入,让学生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工具,提升自身的素养。
学校加强对新媒体工具的建设和监督管理,优化校园的网络环境,纠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方式,才能将新媒体工具为我所用,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结束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改革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更快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利用新媒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活动,做到课堂教育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出于主动地位,不断突破和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教师在教育课堂上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通过新媒体虚拟空间的网络交流,可以打破传统教育中师生不平等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交流更加密切,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新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2]徐佳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农经,2017(3):125.
[3]赵家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数码世界,2017(12):120-121.
[4]翟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6):247-248.
[5]肖延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7(11).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