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2018-03-01吴昊李莹贾雨蒙
吴昊 李莹 贾雨蒙
摘要:布贴画作为传统工艺,它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以“姜氏布贴画”这一非遗项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习非遗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更进行了现代布贴画的创新实践尝试,在传统布贴画中融入现代表现形式及手法,形成了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美的新融合。
关键词:非遗 布艺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TB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46-02
一、布贴画的文化传承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它由各种布料(棉、麻、丝、毛等为原材料,贴、裱、镶、缝、勾、绣、叠等为工艺手段制作而成,该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也是工艺美术装饰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布贴画作为传统工艺,它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代的战旗,寺庙里的挂幡,农村妇女背小孩用的裹被,都是运用了布贴画这种传统工艺。布贴画的产品极具装饰审美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商业市场价值及艺术收藏价值。因此我们要学习制作布贴画并且将它传承下来,进行创新,以更好地运用在生活中。
为了更好地学习布贴画的制作,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开展布贴画制作技法学习和研究,提高布贴画制作技巧。我们对原材料及工具进行了解和学习,与此同时,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请来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氏布贴画”传承人姜淑艳大师。老师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从理论知识到具体制作方法加以指导,使我们的作品得到提升。
“姜氏布贴画”已有百年历史。传承人姜淑艳,现为国家二级工艺美术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生于艺术世家,得父真传,痴迷民间工艺创作,师承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白铭洲、年画家韩景崎,深得其真传。1998年开始从事布贴画研究与创作,她的补贴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各大赛屡屡获奖,并被作为艺术礼品去海外展销受到了中外专家的普遍好评。
二、“姜氏布贴画”的传统布艺制作技法及工艺流程
布贴画技藝是我院教学实践课的一项选题,这个课题持续了三年。除了作为选修课纳入课堂外,我们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布贴画小组,教学期间实施双师教学指导的教学方法。姜淑艳老师在布贴画的选料、粘贴技巧、工艺流程以及民间布贴画的主题、构图、造型、设色上给予我们全程的技术指导。我院专业教师则在艺术思想、形式美规律、创新设计上给予一定的指导。
整个“姜氏布贴画”学习、传承、创新过程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研究传统技法阶段,以十副牡丹布贴画作为选题,进行艺术创作与实践。
传统的“姜氏布贴画”是有严格的制作工艺与流程的:
1.工具材料选配环节
为了制作出优质的布贴画手工艺品,势必要选好原材料及工具。
原材料:不同颜色、质地、花纹的布料,不同的辅料、不同的丝光线(最好六股或九股,九股最宜)以及各种珠子、亮片、纽扣等。
工具:十号剪刀、刻刀、弹簧刀、镊子、直角宽尺、注射器、猪鬓刷、乳白胶、精制面粉做成的浆糊、白纸、胶合板、厚纸板、垫子、画框等。
2.图稿设计
本次课题以“牡丹”为题材,首先参考相关书籍,对优秀牡丹创作图进行学习与临摹,尤其注重中国画中各种牡丹的造型和对牡丹生长规律的研究,然后再进行创新草图绘制,十名同学创作了十幅不同姿态、不同色彩、不同构图的装饰画。
3.工艺处理环节
①绘制草图。②准备布贴画的底板,一般底板作为整个画面的基座采用二至三毫米厚的胶合板(也可选用厚纸板)。③将一定比例的精制面粉放入容器内,用适中的温水调开,按一个方向搅拌制作浆糊,进行二层铺底,一层选用比胶合板尺寸略大的白纸把适量浆糊倒在木板上用毛刷从中间向四周均匀刷开,将白纸在木板上铺开,避免白纸与木板之间产生气泡,剪去白纸多余边缘。白纸完全干后,进行二层背景裱衬,在白纸上刷浆糊粘布。粘布时需将布卷起,从布边缘开始,用干刷子边刷边抻布。铺好后若发现有不平整处,再用干刷子从布中间向四周刷平。④通过对布料质地、颜色、花纹的考虑,我们最终选用丝绸布料来做牡丹图。牡丹丝绸用浆糊桨裱一下,用粉笔在裱好的布上勾画出牡丹每一片花瓣和叶子的形态和走势。花瓣及叶子选布时要考虑布上所带颜色,需表现花瓣之间的空间感。⑤将各元素用浆糊稍微固定下来,防止掉落,以便之后进行调整。固定完成后把花瓣下面多余白纸撕掉。在叶子之间的空隙处填补重色布,使画面有前后关系。⑥选择与花颜色相近的丝光线嵌丝,用吸满乳白胶的注射器沿花朵边缘涂抹,左手拿线,右手拿镊子进行调整,根据结构勾线,使画面结构交代清楚。在边缘转折处勾线时,两线相交处要有一根线长,处理会使边缘角有尖锐感,有力量。调整完毕后,用剪刀剪断,并用弹簧刀轻压线,使线固定。花蕊、花瓣、叶子、枝干等都需要上线。⑦选择颜色鲜亮的丝光线,对其打结裁剪,用吸有乳白胶的注射器在牡丹花瓣处涂抹粘贴做成花蕊。⑧在前期工作完成后,将整个画面的上下左右各去掉五厘米用来装裱白卡,我们选择了和布贴画比较般配的画框进行裱框。
4.归纳制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布贴画工艺处理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布贴画工艺的操作方法及其注射器注胶、镊子等工具使用。
学习的难点:①如何规范掌握布贴画工艺的操作步骤。②在选用原材料上尤其对布料质地、颜色、花纹的考虑。③塑造牡丹的花瓣、叶子、枝干等时,考虑布料纹理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前后关系及深浅关系,要符合牡丹结构及生长规律,同时具有艺术形式美法则。
三、现代布贴画的创新实践研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布贴画的技艺和流程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材料方面,粗麻布很受大众喜欢,其极具禅意给人回归了大自然的感觉,颇有环保的意蕴。新的扎染、蜡染在布艺上的应用使布贴画更加艺术化,由于一些新材料的出现,尤其刺绣、珠子、亮片、彩线新工艺的应用,使整个布贴画的创作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表现方法。传统布贴的创新实践是社会进步的需求,今后的发展应寻求与更多艺术形式的跨界与合作,在题材与形式上的创新不断推动布贴画这门传统技艺,使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传统题材的图案多以传统吉祥为主,融入了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图案喜庆祥和,民间味极浓,如我们做的牡丹花,属于中国国花,又叫富贵花,花枝雍容华贵,色彩鲜明,很受大众喜欢。我们除了继承传统装饰画的优点外,还大胆进行了创新尝试。在图案方面的变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不仅仅局限于纹样的应用,而更倾向于将传统纹样进行符号化、抽象化、意象化的表达。如在保持传统图案原始特色的原则上,提取符合现代审美的图形进行应用,或将图形元素进行变形处理,改变造型规律,重构新的图案纹样。第二,直接应用现代抽象元素和变形的字母等。第三,使用CG技术进行制图,更多的体现当今社会文化的纹样。根据传统布贴画特点设计新的图案和花形。构图形式上,由于图案要适合不同产品的外形,常打破传统布贴画整体“S”形布局,将纹样进行打破重组,化繁为简,呈现为符合产品外形的适合纹样。色彩搭配上,传统的色彩组合已不再受现代人的青睐,更多的间色、复合色被大众所喜爱,可以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定位进行配色或结合流行趋势进行配色,如“简约风”“撞色风”。
在此,我们进行了现代布贴画创作尝试,除布贴画还进行了布贴家具软装饰垫设计及服装装饰品的布艺作品设计,这些作品融入现代表现形式及手法,形成了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美的新融合。我们创作了沙发靠垫、桌布、桌旗、布艺环保袋、布艺包包等一系列作品,由于国家倡导践行绿色生活,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汇集全社会节约能源,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老师提议我们做一些布艺手提袋来代替塑料袋供学校师生使用。
(1)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造型表现,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材料的选择。材料与造型二者之间关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我们收集了一些学生不需要的衣物,把弹性不大的衣服找出来把袖子和衣领剪掉,拆掉线使其变成布。
(2)首先设计出布包的造型,根据造型选择撞色或颜色相近布料进行拼接縫合,由于布料材质较软,我们进行了双面缝合,使其有一定厚度,呈长方形状,两片从内测缝合变成布袋,其他露口分别锁边。
(3)找出与布袋颜色相近的材质僵硬的布料剪成长条做成手提袋的拎手,与手提袋缝合
(4)用袖子拆出来的布料剪成条状,卷成大小不一样的花朵(颜色我们大多选用撞色搭配使其颜色鲜明缝合在自己喜欢的位置。
(5)剩下的衣服兜边角料,我们将其拼接起来做成了小收纳袋,很方便使用。我们还将废弃旧粽子盒在布贴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布将其包裹变成收纳盒,深受本院师生喜爱。
四、制作现代布贴画的收获
成立了布艺小组后,我们深刻领悟到匠人精神,对待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力求做好每一个细节,在任何艰难时期与困难境遇中坚持不懈,寻求突破,每当看到经过自己的劳动一份成果出现在眼前,一份作品诞生,拥有自己的价值,就会觉得一切的艰辛困苦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提高了我们自身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升实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对以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的作品参加了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参加了城建学院优秀作品展览,并进行了两次吉林省高校实践教学成果汇报表演,受到省领导和其他高校师生的高度肯定和本院教师学生的喜爱,参加了爱未来线上线下的市场售卖等活动,其中一些作品已被售出和私人收藏,得到了销售机构以及顾客的一致好评。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布贴画制作的兴趣,使学生更有参加感与成就感。
五、结语
根据教学环节,可适当增加和开发教学制作的布贴画作品品类,丰富学生的制作视觉感受和需求。通过对布贴画的材料和工艺制作技法的研究,使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布贴画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进行研究、创新,并加以提炼、概括使转化为具有实用性的现代化产品,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与环境。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