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院校大学生学业危机归因分析及策略设置
2018-03-01魏凌青
魏凌青
摘要:近年来,二本院校学业危机学生日渐增多,不仅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也关系大学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家庭教育功能转移与弱化、家庭教育功利化价值观的泛滥、教育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学业危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缺失,学习惯性的艰难解冻期,提出了延伸家庭情感,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要开展全方位动态关注与引导,让学业危机学生早日步入正常学习轨道。
关键词:二本院校 大学生 学业危机 归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27-02
一、大学生学业危机成为二本院校教育质量的发展瓶颈
大学生学业危机,主要指由于主观原因,缺乏学习信心,学业频现红灯,濒临退学的一部分学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本院校学生数居高不下,生源质量却徘徊不前,“大学在外延式发展的同时,内涵式发展却没能与之保持步调一致,导致大学教育质量问题日渐凸显”[1],在这种情形之下,相当部分学生学业目标不明确,学习行为散漫,缺乏自制力,学习无助感充斥大学校园。学业危机研究学术界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据初步统计,笔者所在学校生源80%以上来自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谋生,对孩子教育关注度不够,教育方式单一,相比之下“城镇的目标教学水平明显高于乡村,城镇父母对孩子的理想教育要优于乡村学生”。[2]学生自闭行为明显,经常陷于自我认知限制而难以自拔,加上高中应试教育模式,为升入高等学校而暂时摒弃了非积极行为,随着学习环境由传统的管教方式转变为宽松的自主学习,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学习动机不明确甚至模糊不清,缺乏归属感,日益成为学业危机学生的自我障碍。学习惯性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学习动机不明显。缺乏积极性,在尝试努力而没有太明显效能感的时候,选择放弃学业。
二、大学生学业危机生成原因探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的先天不足
(1)家庭教育功能转移与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家长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时间成本增加,缺乏充足时间陪伴孩子以及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再加上受社会上浮躁教育现象的影响,将孩子的教育职责与教育功能移交给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让祖辈教育来替代父母的教育功能,忽视祖辈教育的不足与弊端,家庭教育缺失;将家庭教育功能转让给学校教育,学校应试教育如果无法完成教育接力,则会产生学生教育弱化与教育失效的后果。
(2)功利化教育观的泛滥。家庭教育受到经济市场化的影响,以追求效率为先,教育觀价值取向不明显,甚至出现偏差,教育目的趋向功利化,以成功学为导向,缺乏人文情怀教育和道德引导教育,公众道德行为表现低级,精致个人主义充斥家庭教育,追求个性的娱乐享受,对社会缺乏关注度,形成了以追求效率与功利色彩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学生生活教育与道德教育不能与成长需要相匹配,影响学生持续成长与完整人格发展的需要。
(3)教育方式隐患重重,教育空间不断受挤压。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镜子,孩子往往以父母为参照对象,进行模仿与自我成长,甚至心理经受挫折后的自我心理缓解也以父母为参照对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接收信息同步化,学生也在不断接收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进行简单筛选与评判,这时候需要父母价值观的介入,也需要合理教育方式的介入,与孩子一起应对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信息市场与信息判别,给予正确引导处理。
(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缺失与学习惯性的不作为
(1)自我效能感的缺失。在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迈尔斯看来,“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做事的自信心”。[3]学业危机学生基于原有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无暇也无力主动选择学习内容与形式,被动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在学习中迷失自我,微弱的归属感更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弱化。自我效能感相伴而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更体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差异性必将更突出自我效能感的区别与差异性。
(2)学习惯性的艰难解冻期。学习惯性=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学习认知(重要性、必要性、灵活性)。学习惯性作为个体持之已久的个性特征,随着应试教育已经深植大学生身心,大学生学习是一种对个体的认知、思维、情感和行动产生持久的、实质的和深远的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学习即生活”。[1]绝大多数人的处事思想与办事原则,依据自己以往的固有惯性。学业危机学生学业陷入困境,也是传统学习惯性的失效,缺乏学习主动探索精神,同时也缺乏学习的有效方法,而坚韧的学习精神与个人意志在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三、基于系家庭教育弱化与自我效能感贫弱的管理教育方略设置
(1)家庭感化与交流延伸。大学生年龄(下转第26页)(上接第27页)已过成年界限,但是心智还在不断成熟中,行为控制力差,不善于自我管理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和诱惑。加上家长刚从数十年的严管堵截教育中解放出来,对于大学印象仍停留于原先的精英教育阶段,对孩子疏于关注与过问,学业问题是很容易出现的。家长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到中,关注孩子思想动态的发展趋势,避免教育断乳期的隐患,给学生成型软着路,“去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开拓精神,去寻找孩子内心遗失的世界,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4]通过感情与思想关注、加深交流或者延续交流,学业上激励督促,推进能力提升,让孩子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避免学习过程中的跌宕起伏,以致影响学生长久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2)学业危机是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之下的自我觉醒与自律。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还需要提升自我认知,产生对学习全新的自我认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克服学习认知障碍,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控制调节自己行为、抑制冲动和抵制诱惑、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综合能力。与非学业危机学生相比,学业危机学生更欠缺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5]学习过程中关键通过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可以通过设置学习目标,辅以可行性学习计划,通过有步骤的实践,及时反馈修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形成学习合力,才能解决学习初步问题。加强学习自律,形成学习自律品格,延伸至个性完善大系统。
(3)校方动态关注,无缝引导学业危机学生成才,推动惯性解冻。高校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特殊作用,学生在高校进行系统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完善形成个性,实现社会化,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接力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第三方的教育机构,大学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首先,要开展普及型教育,在入学初期及各个关键时间段,利用第一课堂,开展知识学习与心理疏导,通过动态关注,关注大学生断乳期的感情与心灵健康,让学生尽快走出自我认知迷茫期。采用全方位引导,辅以多样的具体方法引导。采用“1+1”辅导模式,即低年级学生有一名高年级优秀学长对接,关注其学习及思想方面,让学生不仅有老师关注,也有优秀学长引导,给予必要的关注与引导,让其度过成长断乳期。
大学生学业危机日益凸显,影响学生在校成就感与学校教学质量,学生不仅要改变学习惯性,提高自我归属感,家庭教育也要继续参与其中,发挥亲情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发挥教育优势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让大学生尽早步入健康有序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俊.“场域—惯习”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马广强.普通二本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2016(5):54.
[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0):58.
[4](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26.
[5]孙建.国外高校学业危机研究及启示[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6):138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