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移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8-03-01魏靖宇
魏靖宇
【摘 要】功能学派学者普遍认为,外语学习最终目的是为完成交际,达到交流效果。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本文试从语用移情角度,从四个方面分析并探讨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用移情;外语教学;语言;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143-01
众所周知,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进行沟通交流时,易出现误解或交际失败的状况。一些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于所使用的语言的不统一。语言方面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交际效果。而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不同并不能解释所有交际失败的产生。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方式,除了语言方面因素,还涉及到非语言方面因素。后者主要指在交流中运用动作、表情、姿势、相处距离等等多种身体变化,从而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的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社会传统的影响。在贸易、学习、旅游方面交际需求膨胀的现实状况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诸多文化在碰撞与摩擦的过程中,又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促进了各国文化的更迭,使世界人民变得更加包容。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英语国家相关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避免文化冲突,灵活地与其他国家人民进行有效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也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与传输。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功地交际,教育者有必要重视文化因素,用充足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并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避免或减少交际失败的几率。
一、语用移情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民族各自的语言环境均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区域间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诸多语境相关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引起的现象。而这些不同之处又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经常用自身的理解方式来诠释对话含义,从而导致对对方的话语产生不解或误解, 从而产生交流方面的冲突和故障。
具备能够使用一门非母语的其他语言,仅凭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模仿它的语音、牢记它的语法规则远远达不到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进入同一文化环境中, 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不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受话者很容易发现并谅解处于表层的语法错误,因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储备。然而,对话中语用失误的出现导致的结果却明显不同。倘若一个可以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那么,他在交际中的失误可能会被归咎于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而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对方可能会因此而对他产生粗鲁或具有敌意的印象。
1873年,德国学者罗勃特·费肖尔在《视觉形成感》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移情说”的概念。后经一位日本语言学家,库诺先生把移情这一美学概念发展到语言学领域。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语用移情表达的是,交际双方对彼此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熟知度的前提下,可以情感相通,能够设身处地准确猜测和理解对方用意。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者调整固有的思维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摆脱本国文化对自己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束缚,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行为。因此,语用移情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语用移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要减少文化负迁移对交际的影响。何自然指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4)。这类失误的产生,并非是因为语法错误等方面,而是因为说话方式不够恰当,或语言使用时机不妥,再或者由于不符合对方国家表达习惯或文化习俗等因素。语用失误的产生,通常会引起误解、甚至敌意等交际结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引起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所以 若想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要克服本民族文化对学习外语的干扰作用。学生由于缺乏充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往往误用词句从而引发表达偏差,甚至引起交际障碍。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训学生的外语交际技能,比如,运用影像资料模仿英美人表达习惯;运用课本或其他补充资料分发给学生,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灵活运用语言,避免由于文化不同而引发的交际失败。
(二)要树立培养学生语用移情能力的意识。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三要素,即发音、词汇和语法上,并不太重视文化与情景。然而此种教育方法经常导致一种结果,那便是学生可以准确地读出或学出词句,但整体实用性并不高,因为句子不够符合文化方面语用规范。因此,若要达到准确无误的交际目的,教师需要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树立培养学生语用移情能力意识。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首先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交际,各个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角色表演或朗读,来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除此之外,外语学习者可以多多地与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交流,生活学习中,利用网络等媒介,多与外籍教师或外国朋友打交道,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语言。而且,在当今学习非常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引领学生多看外国著名影片,多读英文原著或报刊杂志,都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知识,提升语用移情能力。
(三)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社会背景、民族特色,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进程。 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进行交际时,需要运用语用移情的能力,不受自身文化和语言的束缚。例如,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人们碰面打招呼的场景下,可以说“How are you today?”含义与我们汉语打招呼的语句“你吃饭了没?”相差甚远,但起到的作用相同,用来表示寒暄。教师提高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沙龙,参演英文话剧,开展英文读书会,组织英文辩论赛等等,尽可能多的融入英文文化氛围内,提升英语输出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以讲故事或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听VOA、BBC、CNN等广播媒体了解外国时事,提高听说能力和语用移情能力。
(四)改革英语测试的方法。传统教学中的英语能力测试更侧重听、读、写、译,而对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我国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对英语测试方法也进行了不断革新尝试。听力试题在考试整体分值中,比重加大,题型也不再千篇一律,更富于多样化。可惜的是口语测试方法并未有所突破。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实用性至关重要,对于英语口语表达的方法的更新是众多教師的期盼之一。相信随着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不断升级,测试方法也会与时俱进,更为实用的测试模式一定会出现。
三、结语
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者调整固有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摆脱本国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和束缚,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进行交流的语用移情行为可以促进有效交际的产生,避免交际误会与争端。用其来指导外语教学各方面改革,在丰富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与理解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A].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