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花

2018-03-01宁雨

当代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花市大山花生

宁雨

一首脍炙人口的《江畔独步寻花》,让黄四娘和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邻居。那年春天,杜甫草堂去往北邻四娘家的蹊径上,百花盛开,蝶舞莺啼。而那年之后一个接一个的春天,蹊径的花总是开得那么鲜妍饱满,香气袅袅,千年来不绝如缕。

公元二零一七年,我也有了一次蹊径寻花。农历四月二十三,夏天已经赶早不赶晚地来了。刚刚过吃早饭的时间,日头已经高过西慈亭村那棵最高的老槐树,银亮银亮的,照在村口的花生田里,菜园子里,麦地里,白蜡树林里。蹲伏在花生田里劳动的男人女人,一点一点往前捌腾着双腿,手上忙个不停,一抬头,脸上的汗珠啪嗒啪嗒摔到地上,也银亮银亮的。

大田里的春花生,到这个时节已经出落得碧翠圆转,着了头喷花,娇黄的,又小巧又欢喜。《花生》是大山先生小说“梦庄”系列的首篇。读大山的“梦庄”,总是从它开始。到西慈亭,也总是想着要看看正在大地里生长着的花生们。村北大片的沙土地里种了花生,村南绕村林带,人们也见缝插针种了花生。树影斑驳的花生田,连日头筛下来的光柱都染成银绿色,一股一股清芬之气直撞人鼻孔。如果“闺女”活着,得有五六十岁了。她也要种花生吧?这样一个美好的早晨,她开着电动车,带着年迈的“队长”父亲,来这花生田里劳动,该是多么醉人的情景。

这么胡乱想着,又不由哂笑自己。“花生”的悲情故事,有现实的窘迫,有人性的高贵,有传统文化里的凶险,也有生命的难以承受之重。但西慈亭是梦庄又不是梦庄,她还在演绎着与花生有关的故事,“闺女”和“队长”却永远留在了昨天。花生也是花,在这老磁河畔,黄沙匝地的冲积平原,它是可以换取温饱和富裕的花,也是满沟满滩蝶语蜂吟,可以入诗入画的花。它走进大山先生的笔端,被赋予血性、尊严和高贵的灵魂,賦予疼痛、冷峻而深邃的内涵。于是,原本不上台面的花生花,与千年前的黄四娘家蹊径花一样,在文学的堂奥中散发着沁人的香气。

作家的笔似乎天生与花有扯不断的缘分。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饱经离乱之后结庐成都西郊,身心稍稍安定。善于种花的邻居四娘,以一蹊繁花让诗人陶醉于无限春色之中,乐以忘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明媚的笔触,与其说是自然生灵的欢舞,不若说是诗圣内心的舞蹈。大山先生笔下的花,也脍炙人口,摇曳多姿。有《水仙》《杏花》《花市》《花生》,还有《干姐》《俊姑娘》《云姑》《杜小香》《丑大嫂》《老路》《钟声》《梆声》中的女人花、男人花。

在作家的文本中,循着花的气息和颜色,或许可以走近其生命之河的源头,觅见作家与作品之间隐秘的精神通道。

贾大山旧居大门外的院墙上,有一幅墙头画,说是画,其实是毛笔抄录的《花市》节选。《花市》是大山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入选语文课本。这篇小说发表于1981年,那时,他离开西慈亭已有十载之久。大山旧居的修缮者们,选择《花市》做墙画,一定有过一番缜密的思考和选择。那个巧嘴的卖花姑娘,依稀也有梦庄女人的影子吧?洞明世事,心清如水,以良知作为买卖的底价,这是《花市》里的美,也是西慈亭人的审美。

陆秀霞大姐,是大山先生的邻居。上次来西慈亭,我与她一见如故。在大山旧居前的井台上,我向她打问,陆妈妈这一向可好?那个陶罐儿可好?霞姐连说好,好,一路微笑着,恬淡、安稳。一只随用的陶罐,是大山一家返城时留给陆妈妈的念想。大山在西慈亭成家后,村里给盖了房子,与陆妈妈家做邻居。当年才几岁的霞姐,经常听大山先生讲故事,也时常帮他家带孩子。两家相处,俨如亲人。四十多年了,霞姐还经常想念大山先生从县城带回来的动物饼干、糖果点心。她说,先生是个热肠人,他编剧本、演节目,年根下给人们写对子。他不贪图啥,就是想跟乡亲们一起好好过日子,把日子过出点儿声响和滋味。

日子的声响和滋味!这话有意思。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这声响和滋味的发现者和欣赏者,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同时,他也一定是这声响和滋味的参与和创造者、引导者,比如大山先生于西慈亭以及之后的“梦庄”。

有陈姓老汉在土豆田旁边的瓜畦里施粪。老陈六十出头的样子,黑红脸膛,说起话来挺文气。大山先生刚到西慈亭下乡那会儿,他还是半大小子。他说跟大山是邻居,最爱听大山讲故事,看他带着俱乐部的人演节目。“挺平常个事儿,到了人家嘴里,真是艮儿得不行。队里开个会,他也能给编个节目,在大喇叭上广播,大伙儿都听着新鲜,爱听。”我问老陈是大山的前领还是后邻,左邻还是右邻。老陈有点儿羞赧,他说,是远邻。说完又补充,多半村孩子都是大山迷。一个村子能有多大,远邻不远。

西慈亭村北的瓜田连着麦田,麦田又连着花生田、土豆田。小满麦扬花,大片大片的麦子,锋芒正劲,又威武又挺秀。瓜田里,甜瓜、菜瓜,黄瓜的秧子爬满了架,青黑叶片间闪烁着细软黄嫩的小花,明亮而调皮。比瓜花更耐看的是土豆花。几百亩的土豆田开起花来,一朵一朵素气的,不起眼的紫,在日头下漾起一团一团一团的紫雾,一直缭绕到天空里,幻化成天边的一架虹。

与大山先生两个儿子永辉和小勇几次交往,成了朋友。小勇跟我讨论一个问题:你说,送文化下乡,这个提法全面吗?我一时语塞。这个,我之前还真没有认真思考过。小勇说:其实,咱中国最优秀最鲜活的传统文化,原本就在乡下,在农村嘛!他这番话,启示了我看待作家和生活的另外—个角度。譬如芳邻,一定是相互欣赏和悦纳,相互给予和点亮的。贾大山出名后,舍不得调到省里或市里工作,他说:离开了正定这块土地和我熟悉的人,我到了省里还能写什么?还能干什么?此言切切。

漫步西慈亭,有千朵万朵的庄稼花儿,俊的花,丑的花,艳的花,憨的花,它们奔跑着、雀跃着、欢笑着,扑入眼眸。

编辑:曾荷

猜你喜欢

花市大山花生
逛花市
春天的大山
春节看花市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广东广州 手机支付“花城”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