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动导向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2018-03-01刘桂萍
刘桂萍
摘 要:本文通过全面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从职业活动的要求中提炼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然后再回归到职业活动的情境中,通过职业活动的实践养成学生职业素养基本思路,为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活动;专业实践教学
一、强化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产业迁移浪潮兴起,国内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引起职业岗位快速更新与升级。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也随之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严重匮乏的大背景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无疑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是指在既定的组织和文化中,能够内在驱动个体产生优秀绩效,实现个体长期良性发展的各种特性的集合,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来说,它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
(二)职业素养的培养思路。真实职业世界由繁多的职业活动构成,职业素养作为行动的知识,在职业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学习。同时,比起工作任务来说,职业活动具备丰富情境性,其蕴含的管理要素决定了职业素养能够顺利地由情境始动,而且能够兼顾其他要素的培养,如职业能力等,从而促成完整职业人的生成。
专业实践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这是因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构建真实职业活动的机会,符合职业素养生成的内在规律。
三、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立足岗位人才需求,开发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由以上分析可见,职业活动的构建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使活动真正成其为活动是职业素养得以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关键。这就需要组成职业活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而不仅仅是以程序的形式进行推移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当前的专业实践教学却没有做到这点,它没有将工作任务的完成视为真实职业活动中的一部分,而是仅仅关注某个方面——具体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的掌握,因此像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监控、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等,这些职业世界中的基本要素,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条件,但恰恰是学校专业实践教学所忽略掉的。
因此,专业实践教学要依据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况设计,并不是只做到反映技术的真实性就可以了,而是要全面地和整体化的反映职业世界的复杂结构和过程。当然,工作任务依然是组织专业实践教学的线索和核心,但是要从职业活动的高度来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定义。具体而言,首先,要真正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从企业调研入手,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能力要求,通过开发科学合理的、贴近区域内企业工作实际的专业课程,将一些典型、具体的岗位职业活动、职业情境转化为课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在这些任务和情境中融入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操作注意事项、安全要求、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进一步通过学习情境单元教案设计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让我们同学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熟悉岗位,贴近企业,融入企业,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其次,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采取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引导文等新颖多样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每一种方法应与学习情境相适应,融“教、学、做”于一体,集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于一体,完成职业活动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养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职业素养;最后,通过创建创新“小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课程学习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改革课堂的师生关系、培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
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先进实训中心建设,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训项目开发,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广泛建立等,为真实或模拟职业活动的生成实施提供了最基础条件。而项目课程的开发,为活动导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优秀实施主体,因此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教师可以很快地掌握活动导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
(二)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推进,还可通过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近年来,职业学校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中职三年学习期间即可定期赴企业体验真实职业情境、进行每学期至少两周真实职业活动实践的机会。
通过现代学徒制实践,学生要经历从“职业体验”式学习到“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训,从“单项技能训练”到“企业综合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造意识、职业意识、感恩意识,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文化,服从企业管理,热爱工作岗位,向优秀员工方向发展;强化学生的多岗位学习与锻炼,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中包含的各个岗位(工种)的轮岗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逐步实现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生”,再到“准职人”,最后到“职业人”的目标。
总之,职业学校应当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新一轮国家示范校建设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素质、遵守职业道德、践行职业操守、强化职业自律、锻造职业意志,从而把学生打造成为在职业领域具有普适性及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职业人”,切实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3]杨楠红.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0(14):1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