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需求角度谈广播可视化的操作路径
2018-03-01方锐
方锐
【摘要】当媒体融合成为媒介发展大趋势,用户的需求变化要求广播在传播样态上创新升级。广播“可视化”成为广播界探讨的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提出在演播室场景、信息内容和广播主持人等三个方面着力,广播“可视化”可有更多创新和更多作为。
【关键词】广播 可视化 视频直播 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技术的發展给广播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广播人要清醒地看到,新型广播的未来收听主体是使用智能终端的一代,其人群规模在逐步扩大,且对广播节目有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全媒体”“融媒体”等概念逐渐流行,广播“可视化”也成为当今广播界的热门话题,与单一的音频传播方式相比,“广播+视频”的模式兼顾画面与声音,能传达更多的信息。但是,目前“广播+视频”的模式只打破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感,怎样创新操作方式,推动广播节目“可视化”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新媒体为广播可视化奠定基础
(一)新媒体与广播的相似之处
从广播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来看,虽然广播属于传统媒体,但它也是一种社交媒体,具备网络新媒体的社交性和互动性特征。广播电台创造了听众与主持人之间对话的形态,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传播、交流和互动,不止于此,广播更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传播特点,这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设备等新技术所不具备也无法替代的。广播是具有温度、情感的媒体,听众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愿意听到主持人用充满热情的语调进行详细生动的讲述。“广播的资源与优势附着在广播的声音特点与特色上,声音的强渗透性和情感性赋予了广播独一无二的价值。”作为声音的发出者,可以说,广播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的核心优势之一。
从广播自身的传播特性看,它与网络新媒体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即时性、互动性、无线化、移动化等。另外,广播还具有全天候、覆盖广、效果好、成本低、伴随性、专业化、免费收听、应急播报等优势。广播这些与网络新媒体的相似之处,加上广播自身具有的优势,使得广播在“融媒体”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也使得广播“可视化”在媒体融合探索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互联网时代广播概念的延伸
按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cLuhan)的传播学观点,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人的感官的延伸。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传统语境下的广播,与“可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在“百度百科”里广播的定义如下: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
由于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跨越时空传播,强调社交互动、尊重个体的多样性需求,给线性传播的传统广播带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今天的广播,早已突破了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种范畴。广播不再是“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可以回听、点播,如南京广电猫猫新媒体有限公司打造的“在南京”客户端(App),实现了南京广播所有频率移动直播和回听点播的全面覆盖,使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收听节目。在“融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广播作为音频生产者,应该继续发挥好广播的传统优势,服务好人类的耳朵,在此基础上,紧跟甚至引领媒体融合的潮流,提供广播“可视化”等新兴服务。
二、广播可视化的用户需求
(一)传统广播听众的需求
广播跟“听”是息息相关的,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发掘耳朵可以接受的全部信息和审美感受。广播具有伴随性的特征,满足听众的听觉需求,听广播的人一般还在做其他事,如跑步、开车、做菜等,广播可以解放人的眼睛,通过声音表达满足人收听的需求,用声音构建时空,用声音描述时间,用声音刻画人物等;广播具有情感连接的功能,满足听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声音传递人的真挚情感,如校园广播、情感热线、市民投诉等广播节目的火热。
(二)“融媒体”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媒介是人的感官的延伸,自然要随着“人”这一主体而改变。时至今日,听众的需求在不断多元化,使广播从听觉传媒转变成满足多感官的融媒形态。目前人们对媒体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随着汽车业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听众选择在车里、在外活动中收听广播,移动特性越发凸显。同时,人们更希望在一个场景中完成所有感官的体验,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因此,在媒介层面,每一种媒介都开始渴求给用户更丰富的维度,媒介越来越向“融媒体”的方向发展。
总结来说,广播对“可视化”的探索,是因为人们对媒介产品供给现状的不满意,是为了满足用户更加多元的需求,是广播主动探索媒体融合的实践举措之一。
三、广播可视化的三大核心要素
(一)演播室内外:可视化的广播场景
演播室,是广播“可视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广播场景“可视化”也是目前探索广播“可视化”的基础方式。为了构建广播的“可视化”场景,在互联网技术尚未如此先进的时候,很多地方电台采取过“透明直播室”的方法,启用全景户外直播室,让听众在马路上或者某活动现场,就可以看到广播直播室内做节目的种种。这不是目前概念中的广播“可视化”,可以认为是广播“可视化”的一种探索前驱。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将摄像机直接对着广播的直播间,进行广播“可视化”。同时,也有一些广播“可视化”的节目样式,试图优化这种模式,有的像电视演播室那般搭建复杂的背景,配上电子显示屏,想呈现出更精致、更绚丽的演播室效果,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广播可视化的有益探索。但笔者认为,在“可视化”的演播室中,无论是可以灵活调动的背景也好,还是展现各类内容的电子显示屏也好,最关键的是,是要通过演播室的搭建,更好地呈现广播主持人灵活、即时的现场互动。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广播演播室将会是更加智能化的交互式演播室,广播主持人将逐渐摆脱固定空间、耳麦话筒等硬件的约束,通过更高的技术手段实现广播节目制作,更加充分地展现广播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和特色,打造出广播主持人的“个人品牌”和可视化的“广播品牌”。endprint
演播室之外,还有广播节目“可视化”大有可为的空间。广播节目本身就包含两方面,除了主播演播室内的工作,还包括主播线下的各种准备工作(采访、走访、调查)。现在很多广播在大力打造粉丝社群,各广播主持人围绕社群组织的各种线下活动,都属于广播“可视化”服务范畴。对于演播室之外的“可视化”,南京广电集团各个频率依托“在南京”平台,已经成功举行了多次视频直播,并将直播视频进行录制,供不方便收看直播节目的用户进行回放收看,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赏。通过演播室之外的“可视化”呈现,可以使听众、用户、粉丝获得更全方位的信息和娱乐,增加广播节目的黏性和吸引力。
(二)信息内容:可视化的广播呈现
探索广播语音传递信息内容的“可视化”,是广播“可视化”中值得优化升级的部分。笔者认为广播内容“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大类:
1.单向补充
凡是能弥补听不清,做到看得见的,都是拓展广播节目外延的方向。比如:南京交通广播汽车节目,在节目介绍试车的同时,听众可以同时在“在南京”客户端上看到主持人试车的视频。南京体育广播《运动处方》的听众也有眼福,听到主持人描述健身小窍门的同时,还可以看到身材火爆的健美教练的示范。更不用说美食节目的诱惑了。
2.互动互补
一是路况信息。在主持人播报路况的同时,通过直接呈现交通路况的视频画面,通过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进而引导和鼓励听众参与,无论是吐槽或者是分享心情,都有利于实现广播节目的更好互动。目前在这种广播节目中,大多通过微信向听众征集堵车现场的画面等信息,再通过微信平台做推送。广播“可视化”后,节目本身就可以同步将这些画面展现,丰富了节目的展现形式,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二是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性的事件时,通过广播“可视化”,可以使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处理情况,也有利于调动听众参与处理突发事件的积极性,形成引导社会舆论的正面效果。“在南京”客户端就可以满足听众变身“一線记者”的愿望。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直接上传新闻事件的视频,经过后台编辑的审核,就可以供所有用户分享,极大地扩展了主持人的耳目,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广播信息的“可视化”呈现是作为附加的内容,是广播呈现方式的优化,即使没有这些内容,广播本身的信息完整性、可听性也不能受到任何损失,这是在广播“可视化”中要予以关注的。
(三)广播主持人:可视化的广播特色
在广播“可视化”中,主持人是最关键的核心。广播“可视化”的落脚点,不在于可视化,而是广播。广播主持人为听众展示了一种颇具吸引力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因此成为听众的听觉中心,在广播“可视化”过程中,主持人是应予坚定保留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广播的特质所在。
传统广播主持人参与广播节目的采、编、播和后期制作的全流程,且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将信息传递给听众,能够实现非常自然、人性化、个性化的表达。业界已经初步达成共识,“围绕主持人的个性、气质打造移动终端的特色视频节目,是广播全媒体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广播主持人的声音魅力、语言魅力,要优于形象魅力,在“可视化”的情境下,依然要展现主播不一样的风采。在“可视化”的广播节目制作时,要为主持人提供充分的便利,比如在硬件设备、演播室搭建等方面,为主持人营造有利于和听众及时互动的环境,也可以在节目直播的过程中,同步呈现幕后、花絮、非正式的场景和环节,这也是广播“可视化”吸引用户兴趣的因素之一。
对于广播“可视化”场景下的主持人来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广播节目市场,面对“可视化”的节目形式,面对演播室里新增的高科技设备,都需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发挥声音魅力和互动优势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和使用新设备,满足视频直播节目的能力要求,特别是重视与广大听众的互动,让听众真正参与到节目中来。
总之,在广播“可视化”的场景下,要通过硬件设备为主持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不断提升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广播“可视化”更加凸显传统广播的优势,促进广播获得新的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广播面临着转型新生的艰巨任务,广播通过“可视化”的探索,创新参与度更高的节目形式,是“融媒体”时代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广播“可视化”的目标不是打造电视节目或者网络视频节目,广播的本性不可丢失,可以尝试的方法和路径也并不单一。笔者认为,广播“可视化”作为媒体融合的一种探索,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其创新的呈现形式和为广播带来的优化效果,在未来必然大有可为。
(本文编辑:聂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