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辽妥防治阿昔洛韦致外周性静脉炎的临床应用观察
2018-03-01刘艳周菊王延芬李黄艳
刘艳 周菊 王延芬 李黄艳
摘要 目的:探讨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防治阿昔洛韦所致外周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收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喜辽妥防治静脉炎,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防治静脉炎。结果:观察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乳)更有利于防治阿昔洛韦所致静脉炎。
关键词 喜疗妥;阿昔洛韦;静脉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阿昔洛韦易造成静脉损害,静脉注射患者中有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防治静脉炎的传统方法是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患处。该方法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达到患者期望的目标。本研究将62例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旨在观察喜辽妥防治阿昔洛韦所致静脉炎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62例,男27例,女35例,年龄21~55岁,平均(34.94±4.28)岁。于输注阿昔洛韦前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观察组31例,其中男12例,女1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用药途径、用法、血管条件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62例患者均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5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缓慢静脉滴注1 h以上,用法每8 h/次,疗程5~10 d。患者均使用外周密闭式浅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固定敷料均为圣纳A型医用透明敷料(规格6 cm×7 cm)。患者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时均采用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袋式输液器。观察组取喜辽妥涂抹于穿刺点上方静脉走向,2次/d;对照组在采用纱布蘸取50%硫酸镁湿热敷于穿刺点上方静脉走向并保持纱布湿润,妥善固定。
评价方法:阿昔洛韦静脉输注结束后评价静脉炎防治效果: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2006版)静脉炎诊断标准及转归定义来评价静脉炎防治效果。0级:无反应;I级:穿刺点红和(或)肿、局部疼痛,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局部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局部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I级以上判断为发生静脉炎。静脉炎的转归定义:①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热、疼痛消失,条索状红线消失,硬结软化为痊愈;②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热、疼痛减轻,条索状红线变淡,硬结变软为显效;③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热、疼痛稍减轻,条索状及硬结无变化为好转。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静脉炎程度的比较: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静脉炎程度比对照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静脉炎转归情况的比较:观察组静脉炎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阿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已被列为抗病毒首选药物之一,静脉炎是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且多系非感染性静脉炎。其原因为:①阿昔洛韦为碱性,静脉输入后引起血浆pH值与血浆渗透压改变:临床上引起静脉炎的因素中药物占首位,其中药物的pH值对血管的影响最大,正常人体血浆的pH值为7.35~7.45,若输入药物的pH值<5.00或pH值>9.00,药物对血管壁的化学刺激可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导致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体异常而发生静脉炎。②微粒因素:静脉输入阿昔洛韦5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后,血液内药物浓度高,微粒在较短时间内进入静脉,可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损伤,使血管壁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研究表明,输液中微粒含量的多少与静脉炎的情况有关,微粒所致静脉炎通常占静脉炎总数的70%左右。③局部药物浓度高,从而刺激血管内壁,加之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血管的化学炎性反应。
喜辽妥软膏主要成分是多磺酸黏多糖,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①喜辽妥软膏通过抑制各种参与分解代谢的酶以及抑制补体系统和前列腺素而具有抗感染作用。连续给药数天,亦未发现多磺酸黏多糖对血液系统有任何影响。②喜辽妥软膏能防止由于静脉输注阿昔洛韦渗出引起的静脉炎,起到抗感染、再生修复、镇痛的作用。除此之外,喜辽妥能够改善局部血管条件,有利于增加静脉穿刺的穿刺成功率;具有预防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在临床上应用喜辽妥可防治静脉输注阿昔洛韦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强,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