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湖凹陷源上砾岩大油区形成分布与勘探实践

2018-03-01支东明唐勇郑孟林郭文建吴涛邹志文

新疆石油地质 2018年1期
关键词:玛湖砾岩储集层

支东明,唐勇,郑孟林,郭文建,吴涛,邹志文

玛湖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西与西部隆起的山前断裂带相邻,东与陆梁隆起相接,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面积约6 800 km2,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1-3],最优质烃源岩为下二叠统风城组[4-5],是准噶尔盆地近期增储上产的主战场。该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有所发现,如艾参1井多层系见油气显示(1983年),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发现了玛北油田(玛2井,1993年)和玛6井区油藏(1994年)等[3],受低渗透砾岩储集层改造技术限制[6],以及勘探思想以找构造油气藏为主,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2011年以来,新疆油田公司重新解剖已发现油藏,深化地质综合研究,评价勘探目的层,优选有利区带,建立成藏模式,不断获得突破。前人对大面积成藏和大油区形成背景进行了论述[2-3],对大油区形成缺少系统梳理。本文综合玛湖凹陷勘探发现过程,总结了大油区成藏条件,深化了源上砾岩大油区成藏认识,对国内外盆地大油区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地质概况

玛湖凹陷是一个叠合埋藏型凹陷,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分别为石炭系、佳木河组—下乌尔禾组和上乌尔禾组—新生界。凹陷发育期为早—中二叠世,沉积中心位于凹陷西北山前,晚二叠世—新生代为准噶尔盆地大型沉积盆地西北部斜坡区。该区自石炭纪至今经历了多期演化阶段,以上乌尔禾组底不整合为界,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凹陷主要定型期为上乌尔禾组沉积前,具有前陆凹陷性质[5]。油气勘探目的层以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三叠系为主。

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和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为由砾岩、砾岩组成的扇三角洲沉积,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中二叠统夏子街组及山前带的石炭系之上。上乌尔禾组整体为一套超覆退积的粗粒碎屑岩体[8],地层厚度0~300 m,后期构造运动剥蚀了上部部分地层,其残留厚度呈向盆地边缘减薄、向凹陷区增厚的特征,分布在玛湖凹陷百口泉—达探1井以南地区,储集层主体为一套粗粒砾岩夹砂岩,自下而上分为3段,上乌尔禾组一段为大段的灰色砾岩夹薄层棕褐色泥岩;二段为一套厚层灰色砾岩,底部夹薄层灰绿色泥岩;三段以灰色泥岩和砂质小砾岩互层为特征,与上覆百口泉组不整合接触。

百口泉组主要为灰色、褐色砾岩、含砾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褐色、褐色泥岩及砂质泥岩,根据岩性和电性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段:百一段厚度30~50 m,以中—高阻灰色、褐色砾岩为主,夹低阻块状棕灰色含砾泥岩;百二段厚度60~100 m,上部以灰绿色砾岩为主,夹棕灰色泥岩,电性特征为高阻指状,为主要储集层段,下部主要为褐色砾岩,较致密,物性差,电性特征为中阻块状,为非储集层;百三段厚度40~90 m,为灰绿色砾岩与泥岩互层,表现为锯齿状高阻砾岩与低阻泥岩的互层[9-10]。

目前,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获三级储量超过10×108t,百口泉组发现了玛北、玛131井—风南4井、玛19井、艾湖2井、玛18井、玛湖1井、玛中2井、玛中4井、达13井、盐北4井等众多的油藏群。上乌尔禾组发现了玛湖8井、克83井、金龙23井、玛湖11井、克80井—金龙35井等12个含油区,面积达450 km2.这些油藏群纵向上相互叠置连片,形成规模宏大的含油区(图1,图2)。

图1 玛湖凹陷勘探成果

2 玛湖凹陷大油区的勘探与发现

从玛2井出油,玛北油田、玛6井油藏的发现到玛131井的突破,虽然都是围绕玛湖凹陷进行勘探,但勘探思路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寻找构造油气藏到寻找冲积扇岩性油气藏,勘探思路的重大转变,成为揭开玛湖凹陷大油区的关键。

2.1 玛131井突破与大面积成藏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图2 玛湖凹陷地震地质解释与油藏赋存层位(剖面位置见图1)

2010年以来,新疆油田优选斜坡区埋藏较浅、规模最大的鼻状构造带夏子街—玛湖鼻状构造带百口泉组开展整体研究,认为其沉积具有退积型扇三角洲特征,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锁定了百二段为勘探目的层。2011年部署玛131井,获工业油流,继而在该区复查老井13口,均解释出油层,其中恢复试油7井10层,均获工业油流,同时部署新井4口,证实了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普遍含油,由此构建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2],推动了夏子街扇勘探整体突破。通过对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沉积整体解剖与深化研究,发现凹陷周缘发育夏子街、黄羊泉、中拐、克拉玛依、夏盐和达巴松等6大扇三角洲体系[9],以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为指导,勘探向黄羊泉扇和克拉玛依扇拓展。2013年4月,玛湖1井百口泉组获高压、高产工业油流,未压裂最高日产油量58.00 m3,成为斜坡区第一口高产井。

依托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认识油藏,发现克拉玛依扇为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岩性油气藏,呈“一砂一藏”的特征,完善了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按“一砂一藏”模式,勘探-评价一体化,玛湖1井区百口泉组4井5层获工业油流(玛湖1井、玛湖012井、玛湖013井和玛湖401井)。

2013年10月,黄羊泉扇部署的玛18井百口泉组压裂最高日产油量58.30 m3,玛18井钻探发现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贫泥砾岩发育深埋优质储集层,中深层前缘亚相砾岩发育长石次生溶孔,突破了埋深在3 500 m之下砾岩物性差,“有砂无储”的传统认识。研究认为,深埋条件下,有机酸对砾岩能够产生有效溶蚀,泥质含量对砾岩(长石)溶蚀有明显控制作用,赋予了“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新的内涵,奠定了勘探家向深层找油的信心。2017年部署玛湖014井、玛湖015井、玛湖10井、玛湖016井、玛湖017井和玛湖018井,落实储量3 000×104t.玛湖凹陷西斜坡夏子街扇、黄羊泉扇和克拉玛依扇勘探连获新发现,西斜坡百口泉组百里新油区初步形成。

在玛湖凹陷西斜坡百里油区逐步形成的同时,整体研究玛湖凹陷油气成藏演化,探索玛湖凹陷东斜坡夏盐扇和达巴松扇的含油气潜力,2012年曾优选下乌尔禾组超覆尖灭带和顶部剥蚀带及玛东2井鼻凸部署盐北1井(风险探井),探索大型地层型油气藏勘探,2013年盐北1井在乌尔禾组、百口泉组见良好油气显示,但由于储集层物性较差,试油为油水同层。通过与西斜坡对比分析,认为盐北1井储集层物性差是由于其位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附近(过渡相)。通过沉积背景与相分析对比,推测东斜坡南部存在与西斜坡相似的有利前缘亚相,优选部署达11井,证实储集层物性好、地层压力高,小规模压裂产液量高,油水同出,验证了东斜坡具备与玛18井区类似的高产条件,也证实东斜坡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规模有效储集层。钻后评价认为达11井上倾部位成藏条件优越,部署达13井,2016年达13井百口泉组获高产工业油流,最高日产油量40.55 m3,东斜坡终获重大突破。按照致密平原亚相遮挡、前缘亚相大面积成藏、砾岩岩相控产的勘探思路,整体部署6口井,均钻遇油层,达15井获高产,验证了东斜坡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大面积成藏模式。2016年以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为指导,东斜坡快速落实三级储量1.4×108t,又一百里新油区初步展现[6]。

2015年部署的达探1井和2016年部署的盐探1井证实了达巴松扇百口泉组和下乌尔禾组在深埋条件下(大于4 800 m)存在相对优质储集层(孔隙度10%~12%),盐探1井下乌尔禾组未压裂即获工业油流。

2.2 百口泉组缓坡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与玛湖凹陷大油区发现

玛湖凹陷周缘6大扇体勘探全面获得突破,砾岩在凹陷内普遍发育,使研究人员开始重新思考玛湖凹陷沉积模式,井、震结合的综合研究进一步深化凹陷沉积演化认识,建立玛湖凹陷缓坡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图3),认为在湖侵背景下扇三角洲前缘砾岩体由湖盆中心向物源方向多期搭接连片,据此模式推断,玛中地区是寻找早期低位砂体最重要区域。2017年玛中2井和玛中4井百口泉组均试获工业油流,验证了沉积模式的正确性,玛中平台区获得全面突破。

图3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剖面位置见图1)

玛中平台区的突破,实现了东、西2个百里油区成藏连片,展现出玛湖凹陷“满凹含油”新局面,玛湖凹陷北部三叠系大油区形成。

2.3 上乌尔禾组大油区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克拉玛依油田五区上乌尔禾组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含油面积34 km2,上报探明地质储量2 450×104t,2000年左右进行了滚动勘探,取得了良好成效,建产能50×104t.由于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对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勘探潜力没有进行整体评价。

随着百口泉组油气勘探的整体突破和高密度三维地震实施,玛湖凹陷的地质结构得到清晰解剖,上乌尔禾组与上覆和下伏地层间的不整合面,是玛湖凹陷重要的2大地层不整合面。上乌尔禾组主要分布在南部,向西、北、东超覆尖灭,顶部地层被剥蚀,自上乌尔禾组一段到三段与百口泉组沉积类似,具有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图4),具备大油区形成的宏观地质条件。2016年玛湖8井上乌尔禾组获工业油流,以此为导向,围绕中拐扇,开展区域性老井复查,在玛湖凹陷西斜坡部署探井,在克拉玛依扇到中拐扇,自北而南,从玛湖15井、玛湖11井、玛湖013井到金龙43井,实现了玛湖凹陷南部上乌尔禾组西斜坡油藏连片,南部大油区形成。

图4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剖面位置见图1)

3 大油区成藏特点

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砾岩大跨度叠合于二叠系风城组优质烃源岩生烃灶之上,高效的断裂输导体系[2-3,6]、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退积型多期砾岩体搭接连片分布等条件形成了南部2 600 km2上乌尔禾组大油区和北部4 200 km2百口泉组大油区。

3.1 上乌尔禾组油藏特点

受下伏超覆不整合和上覆剥蚀不整合面控制的上乌尔禾组扇三角洲前缘砾岩储集层横向连片,纵向叠置,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平原漫滩和平原沼泽沉积泥质杂基含量较高,渗透性差,成为扇三角洲前缘砾岩岩性圈闭封堵层。克拉玛依扇、黄羊泉扇等形成鼻隆构造,成为油气运聚方向,整体为地层-岩性圈闭(图2)。中拐扇勘探证实,上乌尔禾组油层为层状分布,各砾岩体间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具有“一砂一藏”的特点[11]。油层厚度5~17 m,泥岩隔夹层厚度1~8 m,顶部泥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稳定的特点,对于斜坡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封堵作用。

上乌尔禾组一段到三段,为水进型超覆沉积,形成3种成因砾岩体,对应3种类型油气藏。上乌尔禾组一段在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厚度30~105 m,为主要含油层,由于低渗透隔夹层的存在,纵向上分为3个砾岩层,油气充注度不高,为未饱和厚层状低丰度岩性油藏[12]。在玛湖凹陷北部,上乌尔禾组一段及南部的上乌尔禾组二段储集层厚度相对较薄,为6~8 m,泥岩隔夹层发育,有明显的顶、底板,试油产量高,整体不含水,属于互层状饱和度较高正常岩性油藏,玛湖11井油藏具有此特征。第三种油藏类型分布在上乌尔禾组三段,在厚层泥岩夹的薄层砾岩中成藏,与上覆不整合面相关,分布在不整合面之下的剥蚀古凸中,为地层不整合岩性油气藏。上乌尔禾组油质中等,气油比高。油藏中部压力26.99~62.85 MPa,压力系数1.00~1.63,属于常压—异常高压,主力油层厚度7.95~15.30 m,储量丰度22.35×10 ~44.43×10t/km,为大面积低丰度岩性油藏。

3.2 百口泉组岩性油藏特点

百口泉组冲积扇由玛湖凹陷边缘扇三角洲平原向湖盆凹陷区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岩性由中砾岩、小砾岩逐渐过渡到细砾岩。油气主要富集于冲积扇扇中、扇三角洲前缘砾岩储集体中,有利储集层为扇三角洲前缘的片状洪流与河道牵引流砾岩沉积。如玛湖凹陷斜坡下倾部位玛2井区百一段代表了百口泉组早期低位扇的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控制着玛2井区百一段含油层系,其他地区多以水上环境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而百二段沉积时随着湖侵,湖岸线逐步向老山方向靠近,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也逐步向老山方向扩大,前缘亚相已扩展至斜坡上倾部位夏72井区,相对应百二段是玛131井区—夏72井区的主要含油层。随着水体进一步扩大,百三段沉积时期前缘亚相已退至老山附近,其他地区以滨浅湖为主,百三段含油层主要分布于靠近老山附近斜坡区(图5)。总之随着湖平面上升,前缘相带逐步向斜坡方向扩展,其含油层逐步变新,整体形成超覆型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

图5 过玛17井—玛16井—玛131井—玛13井—玛15井—夏94井—夏93井—夏201井—夏89井—夏74井百口泉组沉积相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贫泥砾岩抗压能力强,原生孔隙可有效保存,其次,其岩石组分中长石含量相对较高,后期深埋有利于流体交换,长石溶蚀作用强,埋深至5 000 m仍可发育有效储集层,突破以往砾岩有效储集层埋深下限为3 500 m的观念。主力油层相对集中,跨度一般小于30 m,隔夹层一般1~5层,厚度1~5 m.储集层整体为低孔低渗,主力油层百二段储集层孔隙度为6.95%~13.90%,平均为9.00%,渗透率为0.05~139.00 mD,平均为1.34 mD.单个扇体储集性质较优的储集体与周缘致密砾岩、扇间泥岩、火山岩、顶部河流相泥岩等非渗透性地层组合形成岩性圈闭,无边底水,试油试采未见地层水。原油密度小、黏度低,地面原油密度0.825~0.854 g/cm3,50℃原油黏度4.94~15.89 mPa·s.主力油层储量丰度 22.35×104~44.43×104t/km2,为大面积低丰度连续型岩性油藏[6]。

低孔低渗储集层造成油藏一定闭合高度所要求的侧向遮挡以及封盖条件有所降低。玛湖凹陷北斜坡区含油边界主要受岩性控制,油藏分布没有明显的边界,无统一油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集层低孔低渗、边底水不活跃,降低了侧向遮挡及封闭要求,易于形成大面积“连续型”油藏[6]。

4 大油区成藏条件

大油气区是指同一大型构造背景上由相似成藏条件决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纵向上相互叠加、横向上复合连片,由多个油气藏(田或带)构成[13],一般应该具有10×108t以上的可探明储量[14]。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碱湖烃源岩,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沉积期的大型斜坡构造背景,2大不整合面之上叠置连片分布的砾岩储集体,连通烃源岩与储集体的高陡断裂等,是玛湖凹陷大油区形成的条件[15]。

4.1 大型缓坡带构造背景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沉积前,整体隆升剥蚀。自上乌尔禾组沉积开始,准噶尔盆地形成大型坳陷,坳陷中心在盆地南部,玛湖地区为大型的缓倾斜坡,上乌尔禾组不整合超覆在下乌尔禾组、夏子街组、风城组或佳木河组之上(图6),自上乌尔禾组一段到三段,在玛湖地区表现为自湖盆向山前超覆沉积,形成了以一段和二段砾岩为储集层、三段泥岩夹薄层砾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

三叠纪前的构造事件导致了上乌尔禾组及其下伏地层的抬升剥蚀,三叠纪继承了上乌尔禾组沉积时的构造格局,玛湖地区仍然是向凹陷区倾伏的单斜构造,南部百口泉组不仅超覆不整合在上乌尔禾组之上,向北、西北、东北分别超覆在下乌尔禾组及更老地层之上(图7),自百一段、百二段到百三段及克拉玛依组,由玛湖凹陷中心向山前进积,形成了百一段、百二段砾岩储集层,百三段和克拉玛依组泥岩封盖的储盖组合,为大油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今沉积地层整体向凹陷倾伏,地层倾角3°~7°,在单斜背景下存在鼻凸和低幅度平台,由凹陷边缘向中心埋深由2 800 m过渡到4 200 m.

图6 玛湖凹陷西缘上乌尔禾组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图7 玛湖凹陷西缘百口泉组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4.2 碱湖优质烃源岩为大油区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在玛湖凹陷分布广泛,沉积中心位于风城地区,最厚处可超过200 m.显微镜下有机岩石学观测,这类优质烃源岩中的微生物和层状藻类体高度发育,层状藻类体与无机矿物呈纹层状互层,与岩心手标本下观测到的季纹层相对应。这与其他烃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和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中的藻类体以结构藻类体为主,以及高等植物输入量较高形成了鲜明对比[16]。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含量大于1.0%),生烃潜量高(大于6.0 mg/g),有机质类型偏腐泥型(Ⅱ1型),达到了中等—好质量。由于碱湖烃源岩通常会因其环境因素对有机质的保护与抑制作用,而使得测得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偏低,如在高盐度环境,碳酸盐矿物大量存在时,其所吸附包裹的有机质可能在样品处理过程中流失[17]。因此,风城组的真实生烃潜力可能远比现在从指标参数上看到的还要好,具备大油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

4.3 大型扇三角洲沉积砾岩体横向连片叠置分布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普遍发育。上乌尔禾组超覆于佳木河组、风城组和夏子街组之上,上被百口泉组不整合覆盖,形成2个大型不整合面,地层平缓,地层尖灭线平面上呈“半环带”状向西、北、东超覆尖灭(图1),沿“半环带”发育了中拐、克拉玛依、白碱滩、达巴松等一系列的向凹陷延伸的扇三角洲沉积(图8)。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砾岩的泥质杂基含量最低,物性最好,形成有效储集层,平均孔隙度8.07%,641个样品中孔隙度在5.00%~10.00%的占72%,平均渗透率7.017 mD,局部发育高渗透支撑砾岩,可达100.000 mD[18],是原油高产主要因素。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砾岩呈透镜状、多个砂体垂向叠置[19],连片形成大规模储集体。

图8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沉积相

百口泉组发育夏子街、黄羊泉、夏盐、中拐、玛东和克拉玛依等6大冲积扇体,整体为湖侵退积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各扇体规模不一,前4个扇体规模相对较大,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向湖区方向延伸较远,各相邻扇体前缘亚相交互叠置。夏子街扇包含夏子街主扇与风南扇的分支扇,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广泛,西至玛16井—玛003井一线,南至玛101井并与黄羊泉扇交汇,东与玛东扇在凹陷北部中心交汇。黄羊泉扇主体位于黄4井—玛西1井一线,平原亚相主要分布在玛西1井一带以北地区,呈北西向—南东向分布,前缘亚相分布较广,东至艾克1井区的扇间浅湖,南部与克拉玛依扇在玛9井附近交汇。玛东—夏盐扇属东部物源体系,扇三角洲平原沉积厚度较西部物源小,但扇体的分布范围亦较大,主体分布在夏盐3井—夏盐1井—达9井一带,与西部扇体相比,岩性粒度细,砂地比小;平原亚相主要分布于达9井以北、盐001井以西和夏盐1井以东地区,前缘亚相分布广泛,南部至达巴松凸起上,西部与黄羊泉扇、夏子街扇体交汇。在整个玛湖凹陷中表现为砾岩体大面积的连续分布,形成了众多扇体岩性圈闭的叠置连片分布,从而控制着油气的连续分布特征。

4.4 高陡断裂和大型不整合面成为“伞盖式”油气运移的高效输导体

玛湖凹陷受盆地周缘山前海西运动期、印支运动期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发育一系列具有调节性质,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的断裂。这些断裂断距不大,断面陡倾,大多断开二叠系—三叠系百口泉组。断裂数量较多,平面上成排、成带发育,与主断裂相伴生,直接沟通下部烃源岩,因此断裂成为源、储大跨度分离情况下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大面积成藏提供了输导条件。虽然百口泉组垂向上远离风城组主力烃源层2~4 km,但是由于众多断裂形成高效沟通的运移通道,使得原本纵向上与烃源岩分隔的储盖组合可近似看作源储一体或自生自储型储盖组合。因此,断裂对斜坡区大面积成藏起到关键作用。

由于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均为向上变细的湖进沉积旋回,存在下乌尔禾组与下伏地层、百口泉组与下伏地层2大不整合面(图2)。下乌尔禾组沉积晚期,玛湖凹陷经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玛湖凹陷北部、中拐凸起急剧抬升。在中拐凸起顶部,先前沉积的佳木河组顶部剥蚀严重,风城组、夏子街组和下乌尔禾组全部剥蚀殆尽,上乌尔禾组沉积向中拐凸起、玛湖凹陷北部超覆。上乌尔禾组自下而上为正粒序沉积,一段砾岩最为发育,三段泥岩是重要的盖层,成为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上乌尔禾组沉积之后,盆地发生了抬升,导致了玛湖凹陷斜坡区上乌尔禾组遭受剥蚀,是上乌尔禾组剥蚀不整合圈闭形成的重要因素。

百口泉组南部不整合于上乌尔禾组之上,北部不整合于下乌尔禾组之上,向西部斜坡区逐渐超覆不整合于夏子街组、风城组及其以下地层之上。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布随着层位变新,逐步由盆地向老山方向退却,地层不整合面与超覆砾岩体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

5 重要启示与勘探前景

5.1 重要启示

(1)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地质理论是勘探获得新发现的源泉 新的突破和发现是勘探人的永恒追求,但突破和发现往往以地质研究的思想解放、认识创新为前提,玛湖凹陷持续发现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构造认识:凹陷斜坡区从过去简单平缓斜坡到走滑断裂交织发育、鼻凸坡折成带分布的复杂斜坡区的认识,奠定了油气高效输导体的存在,建立了油气跨层运聚模式;沉积认识:从传统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到大型退覆式浅水扇三角洲沉积,勘探领域由盆缘逐步拓展到整个凹陷区,建立了储集层叠置连片大面积发育模式;成藏认识:经历断裂带控制成藏到斜坡区岩性大面积成藏模式的转变,勘探部署从单个岩性圈闭勘探到大面积直井控面,再到大油区整体布控的理念转变。

(2)勇于探索是实现新区勘探大突破的关键 对于宏观成藏条件认识清楚但目标落实程度低、储集层存在风险的低勘探程度区,坚定地下有油的信念,以宏观成藏地质理论为指导,在强化区域成藏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选准突破口,通过风险井部署验证地质认识,带动预探部署,推动技术进步。

(3)突破制约发现的技术瓶颈,是实现战略发现的保障 从大面元三维到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升,综合研究从“相面法”扇体刻画技术到古地貌指导下的朵叶体刻画技术,到砾岩储集层分类预测,到叠前甜点预测,探井成功率,储集层预测符合率随之逐步提升。

(4)勘探-评价-开发一体化是实现效益勘探的必由之路 勘探-评价-开发“三位一体”;统一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井资料)、统一认识(资料共享、相互印证)、统一方案(部署方案、工程方案)、统一实施(区块总包、提速增效)。

5.2 勘探前景

按照碱湖油气资源评价新方法,重新评估玛湖凹陷石油资源量为46.7×108t,资源量比三次资源评价提高53%,目前剩余资源量达34.0×108t,尚具备再发现15.0×108t储量的资源条件,其储量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

(1)三叠系大面积分布岩性油气藏群 玛湖凹陷东斜坡和西斜坡及所夹中心平台区。

(2)中二叠统大型地层油气藏 环玛湖凹陷中二叠统大型地层超覆尖灭带、剥蚀尖灭带形成地层型油气成藏环带。近两年围绕环二叠系大型地层超削带整体布控,8口井获得工业油流,盐北4井区落实储量3 400×104t,下乌尔禾组展现了点多、面广的含油气特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3)下二叠统—石炭系下组合大构造领域 玛湖凹陷二叠系—石炭系紧邻烃源层或处于源内,勘探程度低,发育大型构造圈闭、火山岩与云质岩双重介质储集层,成藏条件优越,是盆地深层重大的战略接替领域。

(4)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城组致密油 风城组云质岩有利区分布范围1 460 km2,Ⅰ类云质岩储集层有效厚度28~32 m,资源量7.88×108t,Ⅱ类云质岩储集层有效厚度60~65 m,资源量8.50×108t.

(5)玛湖凹陷中浅层 玛湖凹陷中浅层侏罗系,近两年在4个层组砂层中23口井获发现,展现5个有利成藏带。

[1] 赵文智,何登发,宋岩,等.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99,45(3):232-240.

ZHAO Wenzhi,HE Dengfa,SONG Yan,et al.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geology of major on⁃land petroleum⁃bearing ba⁃sins in China[J].Geological Review,1999,45(3):232-240.

[2] 匡立春,唐勇,雷德文,等.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扇控大面积岩性油藏勘探实践[J].中国石油勘探,2014,19(6):14-23.

KUANG Lichun,TANG Yong,LEI Dewen,et al.Exploration of fan⁃controlled large⁃area lithologic oil reservoirs of Triassic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slope zone of Mahu depression in Junggar basin[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14,19(6):14-23.

[3] 雷德文,陈刚强,刘海磊,等.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J].地质学报,2017,91(7):1 604-1 619.

LEI Dewen,CHEN Gangqiang,LIU Hailei,et al.Study on the form⁃ing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fields of the Mahu giant oil(gas)province,Junggar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7,91(7):1 604-1 619.

[4] 曹剑,雷德文,李玉文,等.古老碱湖优质烃源岩: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J].石油学报,2015,36(7):781-790.

CAO Jian,LEI Dewen,LI Yuwen,et al.Ancient high⁃quality alk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Junggar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ca,2015,36(7):781-790.

[5] 陈建平,王绪龙,邓春萍,等.准噶尔盆地烃源岩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学报,2016,90(1):37-67.

CHEN Jianping,WANG Xulong,DENG Chunping,et al.Geochemi⁃cal features of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 in the Junggar basin,north⁃west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6,90(1):37-67.

[6] 支东明.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的发现与成藏机制[J].新疆石油地质,2016,37(4):373-382.

ZHI Dongming.Discovery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quasi⁃continuous high⁃efficiency reservoirs of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Mahu sag,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6,37(4):373-382.

[7] 陈书平,张一伟,汤良杰.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的演化[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5):11-15.

CHEN Shuping,ZHANG Yiwei,TANG Liangjie.Evolution of Jung⁃gar Late Carboniferous⁃Permian foreland basin[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2001,25(5):11-15.

[8] 汪孝敬,李维锋,董宏,等.砂砾岩岩相成因分类及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八区上乌尔禾组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7,38(5):537-543.

WANG Xiaojing,LI Weifeng,DONG Hong,et al.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sandy conglomerate facie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fan delta:a case study from Upper Wuerhe formation in district Wu⁃ba in north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7,38(5):537-543.

[9] 唐勇,徐洋,瞿建华,等.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群特征及分布[J].新疆石油地质,2014,35(6):628-635.

TANG Yong,XU Yang,QU Jianhua.Fan⁃delta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the Triassic Baikouquan reservoirs in Mahu sag of 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4,35(6):628-635.

[10] 瞿建华,张磊,吴俊,等.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J].新疆石油地质,2017,38(1):1-6.

QU Jianhua,ZHANG Lei,WU Ju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andy conglomerate reservoi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lope of Mahu sag,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7,38(1):1-6.

[11] 胡志鹏,龚福华.克拉玛依油田五_3东区上乌尔禾组油藏类型研究[J].石化技术,2016,23(3):168-169.

HU Zhipeng,GONG Fuhua.Study on reservoir types of Upper Wuerhe formation in the east of 5_3 distict of Karamay oilfield[J].Petrochemical Industry Technology,2016,23(3):168-169.

[12] 黄庆民.五区上乌尔禾组油藏滚动勘探开发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3.

HUANG Qingmin.The study of roll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pper Wuerhe formation reservoir in the 5thdistrict of Karamay oil field[D].Chengdu:Southwestern Petroleum Universi⁃ty,2003.

[13] 赵政璋,杜金虎,邹才能,等.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及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5):513-522.

ZHAO Zhengzhang,DU Jinhu,ZOU Caineng,et al.Geological ex⁃ploration theory for large oil and gas provinces and its significance[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38(5):513-522.

[14] 邹才能,陶士振.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1):5-12.

ZOU Caineng,TAO Shizhen.Connotation,classification,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iant oil and gas province[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7,34(1):5-12.

[15] 雷德文,瞿建华,安志渊,等.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低渗砂砾岩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15,36(6):642-647.

LEI Dewen,QU Jianhua,AN Zhiyuan,et al.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low⁃permeability glu⁃tenite reservoirs of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Mahu sag,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5,36(6):642-647.

[16] CAO Jian,ZHANG Yijie,HU Wenxuan,et al.The Permian hybrid petroleum system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northwest China[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5,22(3):331-349.

[17] 妥进才,邵宏舜,黄杏珍.盐湖相生油岩中某些地球化学参数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4,12(3):114-119.

TUO Jincai,SHAO Hongshun,HUANG Xingzh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geochemistry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 in sa⁃line facies[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994,12(3):114-119.

[18] 张顺存,黄治赳,鲁新川,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主控因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1):20-30.

ZHANG Shuncun,HUANG Zhijiu,LU Xinchuan,et al.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ermian sandy conglomerate reservoir in the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5,51(1):20-30.

[19] 王延杰,施小荣,邱子刚,等.准噶尔盆地五区上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5):229-231.

WANG Yanjie,SHI Xiaorong,QIU Zigang,et al.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Wuerhe formation fan delta in the 5thdis⁃trict of Junggar basin[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09,31(5):229-231.

猜你喜欢

玛湖砾岩储集层
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评价
“百人百万吨”炼成记
台特玛湖适宜湖面研究
青海大柴旦镇尕日力根砾岩型金矿成矿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长3储集层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新疆玛湖油田水平井低摩阻导向钻具组合优选与应用
KS地区砾岩地层岩石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瓜州榆林窟崖体砾岩中水盐分布特征研究
水鸟翱翔的天堂——台特玛湖
方形砾岩大小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