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说画
2018-02-28
本期著名画家史国良带您翻开历史的记忆,重温时代的心声。油画《天安门前》为何能成为几代人的回忆?《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如何得来?黄胄先生的人物画作品用色大胆却为何不显俗气?
由东煜文化独家冠名的《我爱书画》每周一19:30在BTV文艺频道播出
《天安门前》孙滋溪油画
孙滋溪的一幅油画《天安门前》重温时代的心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起,天安门在老百姓心中就是一个共和国的象征,那时人们来到北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到天安门留影。去年有这样一个纪录片,一位七十多岁的河南老兵,只身一人千里来京,只为满足一个心愿,就是穿军服戴军帽的在天安门前留个影。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里面却包含着极不平常的意义,这不仅表达了人民对祖国、对领袖的热爱之情,更反映出天安門是很多中国人的一个内心情结。
油画《天安门前》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刻画的是节日期间各族同胞站在天安门前等待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这张画有很多细节,把我们一下拉回到那个年代里去。比如说天安门前的毛主席像,还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毛主席像的样子,是毛主席中年的时候,那时候照相留的发型还是偏分,给人感觉特别和蔼可亲。而前面的这些人,不但是跟天安门照相,更是跟毛主席照了一张相,所以把毛主席放在了中间。通常画画最忌讳的就是居中,但是在表现这种题材时必须要居中,因为这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画面中还有背着军挎的男子,别了钢笔的知识分子,远处海军穿的衣服也不像现在的海魂衫,还是大壳帽、带飘带的服装……这些细节都是艺术家刻意安排的,无论这幅画离我们有多少年,回头再看大家依然会觉得很亲切。
黄胄人物画的特点
黄胄人物画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黄胄先生所作,这个时期是他艺术道路上的成熟期和发展期。黄胄精于造型,小幅作品更是信手拈来,随性之作更有意外之妙。每开细品,那熟识的题材,奔放简洗的线条跃然纸上。朝鲜族舞者的清丽、牧牛孩童的憨纯、驯马少女的坚韧即是写照。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将西方透视与东方书写极佳结合,墨与色,体与量,结构与质感,块面与线条,生动精准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动物及生活场景的瞬间变化。
詹建俊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国画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是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经典,对于这个事迹的生动描写作为必读课文收录在小学课本中。印在课文最后的配图,虽然画质不一定清晰,但是画中纪念碑式的坚毅悲壮成为五位英雄在人们心中的最终定格。
有多少人记得这幅插图右下角小小的图作者署名?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幅印在书上只有手掌大的画作,实际尺寸高达2米?半个多世纪前,创作这件作品的是当时年仅28岁的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詹建俊。
当时五个八路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日本鬼子逼到了狼牙山的悬崖边上,最后全部英勇跳崖。而作者为了表现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就以雕塑的造型将五壮士矗立在山巅上,并与远处的山峰形成对比。此外,画中还有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作者为了突出山高,就在底下画了云;在笔触上运用的全是直线条,以此来突出战士们在面对敌人时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