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团体干预对高职民族新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效果分析
2018-02-28彭芳李敏
彭芳+李敏
目的:探讨元认知团体干预对高校民族预科生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民族预科班2个,随机分为干预班组40人、对照班组48人。干预组给予元认知团体干预。研究前后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予以施测,行初次与再次评估对比。结果:干预组除客观支持外,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得分干预前后差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间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除客观支持两项外,两组间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结论:元认知团体干预能有效改善高校民族生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状况。
元认知团体干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新生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生初到陌生环境适应不良,加之社会对高职生本就存在的歧视与偏见,使得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经济、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行为更易出现偏差,这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和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甚至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与稳定发展,需引起足够重视。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学生心理行为健康状况存在密切联系,正确的自我评估、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足够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减少其不良心身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主要探讨元认知团体干预对高职民族新生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影响,以期对教育管理提供一定指导。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于2015年9月~11月随机抽取两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以方便、可行为原则,整群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纳入民族新生50人,经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进入最后统计分析和研究的有效样本共88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0人、48人。均为大一生,平均年龄为18.90±0.774岁(18~21岁),其中男47例、女41例。两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居住地等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GESE为单维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四级(1~4)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中文版GESE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82。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由解亚宁等编制,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共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13~20组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为0.90。量表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和相关效度。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由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预测效度,总分重测一致性R=0.92,各条目重测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三)研究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采取团体元认知干预,每个干预团体10人,其成员顺序参加两个月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团体辅导,每周1次,共8次,每次60~90min。研究过程分建立良好群体关系、认知调整、放松训练和元认知辅导四个阶段。研究前后分别以相关量表施测,行初次评估与再次评估对比。各阶段干预方法为:
1.建立良好群体关系。第一次干预时,通过自我介绍“串名字游戏”、团体活动“学会赞美”建立彼此信任、和谐的良好群体关系。
2.认知调整阶段。向组员介绍关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基本概念、实施步骤、具体操作方法及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表现、心理机制等陈述性知识,尤其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原理。通过反映大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情境的心理剧展示及议题讨论(内容涉及考试焦虑、网络成瘾、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抑郁情绪、强迫观念、畸形消费、爱情亲情等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使被试对相关陈述性知识充分理解。若被试可运用所学陈述性知识分析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解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则提示认知调整阶段结束,进入下一阶段。
3.放松训练阶段。在认知调整基础上,通过放松训练重塑被试条件性情绪体验的过程。在平缓、轻松的音乐背景下,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使被试在轻松、宁静、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E),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S),想象在原来的问题情境中做出新的适应性行为并体验此时的愉快心情,以此建立一种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刺激-条件性情绪-反应”S-E-R条件反射过程)。当被试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强度达到预定目标时,提示放松训练阶段结束,进入下一阶段。
4.元认知指导阶段。此阶段任务是教会被试一些元认知策略,输入正确的思维与行为程序,并予积极强化,通过长期的自我训练,让行为训练结果内化为被试人格的一部分。可让被试记录自己情绪反应的变化,对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肯定和奖励,并体会此时的积极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每天进行跑步、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训练,并报告训练的成绩;坚持作每天的生活日记,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元认知知识进行解释和调整。当被试能自觉地运用此项技术,自行处理遇到的应激事件及问题情境时,标志整个干预过程完成。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水准取0.05,如无特殊说明,所有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
二、结果endprint
(一)两组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得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除客观支持外,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得分组间比较
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间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除客观支持外,两组间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源通过中介因素引起应激反应(“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应激反应过程),影响健康。生长环境、民族宗教、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性,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同时多为外地求学,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中西部文化的差异,等等,均构成高职民族新生的应激源,易引发一系列心身应激反应。而应激过程中,认知评价(本研究中用自我效能感来代表)和应对方式被认为是应激过程的核心中介因素,社会支持是应激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有效干预措施对高职民族新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影响意义重大。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干预,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它心理活动进行自我知觉、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目前正逐步成为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情绪障碍等心身障碍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高职民族新生学习、生活较为集中,教育背景、风俗习惯、信念价值观等较为相似,为团体辅导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元认知团体干预能有效改善高职民族新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现状,提升其心理行为健康水平。
自我效能指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一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的能力与信念。影响和改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方面的信息:个体成败经验、他人成败经验、他人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本次元认知团体干预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互相交流各自的成败经验,帮助学生发现低效能的错误认知并予以针对性言语启发与劝导,促进积极高效能认知及理性思维的建立。在认知调整的基础上,通过放松训练、冥想、暗示等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起刺激-条件性情绪-反应(S-E-R)条件反射,并经过多次放松训练加以巩固,促进学生面对应激情境时高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应对方式指个体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所运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本次元认知团体干预帮助学生确定压力事件和情绪困扰,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机制,通过各种解释、安慰、鼓励、启发等帮助学生挖掘人生意义、建立未来理想与目标,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同时,小组干预时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学习亦能帮助更有效应对。在认知调整的基础上,通过放松训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多次练习加以巩固,形成条件反射,内化为习惯性思维模式与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有接触的人,以及个体与这些人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本次元认知干预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寻求和有效利用可获得的社会支持资源。通过团体干预,明确并转变学生主观无助感,改善人际关系状况,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爱護的。同时,有共同背景的同学间相互交往、探讨、鼓励,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然而,组内组间客观支持分均未明显差异,说明研究未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社会资源。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在教学育人的同时,还应动员学生的亲朋好友、社区、各类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等向高职民族新生提供心理、情感及照顾的支持,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各种应激情境。
四、小结
综上所述,元认知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高职民族新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值得推广运用。但研究未能充分调动的客观社会资源,还需有关部门与人员多加关注。后续研究将进一步跟踪元认知团体干预技术对于高职民族新生的远期效果,并将干预面扩大,以实证研究推动元认知团体干预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姜荣,李岚.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87-89.
[2]王志梅,曹冬,崔占玲.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1):127-128.
[3]祁吉晓.大学生网瘾程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62.
[4]崔岚.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8.
[5]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01):37-40.
[6]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02):114-115.
[7]刘继文,李富业,连玉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01):1-3.
[8]哈宏伟.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效果[J].华北理工大学,2015.
[9]Lazarus RS.Emo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oward a person-centered conceptualization of emotions and coping[J].J Pers,2006,(01):9-46.
[10]石怡,周永红,曾垂凯.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学校适应: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38-540.
[11]金洪源.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8-50.
[12]P.H.Lysaker,A.Carcione,G.Dimaggio,e tal.Metacognition amidst narratives of self and illness in schizophrenia: associations with neurocognition,symptoms,insight and quality of life[J].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2005,112(1):64-71.
[13]Jerant A,Kravitz RL,Azari R,e tal.Training residents to employ self-efficacy-enhancing interviewing techniques: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a standardized patient intervention[J].J Gen Intern Med,2009,(05):606-613.
[14]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01):39-43.
[15]袁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