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诗”走红网络
2018-02-28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有本事冲我来,别在家长会上吓唬我爸!”“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到了花开的时候/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真正原谅了我。”……2017年12月5日,新华社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火了,阅读量达到10万+,点赞超过1万,还被多家媒体官微转载。
是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是詩歌,是一群小学生写的十几首儿童诗。这组富有童意、童真、童趣的诗,给人们带来了“诗和远方”。很多人看完之后大发感慨,如果不抓紧时间充实自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了!《人民日报》也发表微评称:“每一首短诗都清新精妙,让人拍案叫绝。童心天成,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诗人。呵护好诗心,孩子会给世界更多惊喜。”
现代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诗心
不知道这组诗有没有经过成年人的加工,但就生活经验分析,现在的小孩子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的。从艺术性上讲,这组来自孩子们的诗可能还有所欠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有着一种简单、直接而动人的力量。其实,诗歌出现之始,本就是记录人们最直接的观察与思考。而这组来自孩子们的诗,正由于他们最直接的观察与思考,这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很难说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还有多少人能保留写诗的习惯,更难说会有几个人成为诗人。芸芸众生,自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也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诗人。但是,不能成为诗人,却应该拥有诗一样的心灵。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因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广为人知。能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外部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能不能拥有一颗诗心。想到以分数为代表的教育体制对孩子心灵的压抑,想到现代诗歌面临的种种争议,难免让人感到一丝沉重。
不奢望所有人都成为诗人,但所有人都应该保有一颗诗心。当然,能不能存有一颗诗心也有社会的问题,有时社会的坚硬与复杂会让人们的心灵不再柔软。但不管如何,现代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诗心,在欣赏完这组来自孩子们的诗并且大发感慨后,这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写诗,不是学习技巧,而是学习诗心。
“孩子们的诗”给成人上了一堂人生课
这组孩子们写的诗真有那么好吗?网友们的反应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言过其实?答案是否定的。网友们真的只是读了几首诗——若干分行排列的文字?诗的语言看似描绘了一个世界,表达了一种想象和感受,但种种结合起来,网友们其实是看到了“人”。他们是被童真感动了,他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非常难得遇见的、非常珍贵的东西,那些东西只有在诗的世界才能遇见。这表明,单纯、纯真仍是人们所渴望的。很多人曾经拥有,但后来失去了(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有过),而这些孩子让人们看到曾经的自己,或找回自己——世上还有比这更珍贵的遇见吗?亚里士多德说,认识你自己。很多人活一辈子都未必认识自己,而这些孩子做到了!
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人来说,主要是外部生存条件的发展,物质性的发展(且不说环境破坏的代价);人自身的发展,人的精神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甚至抑制了。有抑制就有需求,就有渴望,这些孩子无意之中唤醒了人们。他们是天使,是拯救者,尽管他们自己不知道。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其实,诗就是远方,诗能把你带向远方。心里没有诗的人,没有被诗打动过的人,游遍天下,仍然没有到过远方。远方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而这些孩子们发现了。因此,“孩子们的诗”可以说是给成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而这一课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是受益终生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