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吉”号爆燃沉没, 处理不当或对海洋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

2018-02-28翟佳琦王剑强王雪滨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8年2期
关键词:墨西哥湾油污原油

翟佳琦+王剑强++王雪滨

2018年1月6日晚,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与装载约6.4万吨谷物的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号,在上海辖区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号全船失火。据央视新闻消息,当时“桑吉”号上携带有100万桶(约13.6万吨)凝析油。

燃烧了8天后,14日12时左右,“桑吉”轮突然发生爆燃,全船剧烈燃烧,火焰达到800—1000米。至13时45分左右,“桑吉”轮全部被浓烟笼罩,现场一片火海,随后被确认已沉没。截至14日,“桑吉”轮32名船员中,发现并带回2具遗体,其余30人失联。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海洋局开展的空-海立体监视监测显示,14日15时许,“桑吉”轮船船体整体没入水中(北纬28°21′48″,东经125°57′55″)。因船体爆燃,大量油污在其周边海面燃烧。目前,海面上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溢油情况非常严重”。

随着“桑吉”号的沉没,舆论聚焦在漏油事件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上,“凝析油”这个对大部分公众而言相对陌生的专业词汇,也在数日内热度陡升。

相关环境、能源领域的专家表示,如果处置不当,此次漏油事件或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专家同时表示,最紧要的是尽快收集泄露油污,防止油污沉积海底,控制并减少油污扩散的范围。

根据国家海洋局官网消息,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加强空-海立体监视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并针对沉船溢油开展监视监测,及时掌握溢油分布、漂移扩散状况,有效做好事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影响评估。

“与在陆地的石油泄漏燃烧危害不同”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黄维秋向记者介绍,此次凝析油泄漏和其他的原油、重油或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的泄漏有所不同;也与在陆地的石油泄漏燃烧危害性特征不同。

“凝析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伴生出来的较轻的油气组分,经油田开采分离预处理后,一般以液态存在,密度比水小,颜色为淡黄色。根据油田开采物特征,有可能还有较高的硫组分和其它毒性组分。”黄维秋介绍。

黄维秋同时表示,此次凝析油碰撞泄漏及燃烧,肯定会给海洋生态、大气环境带来危害。

“但由于是轻组分,泄漏后先浮于水面,并经过燃烧(加热),且燃烧热流是向上传递,比发生在陆地上的类似事故影响会小得多,如果含有硫化物等有毒物质,首先局限在火灾区域大气空间和浅水面区域。当然燃燒物最终还是会沉降到海面,甚至飘到周边陆地,并带来二次危害,即使对海洋生物影响较大,但经过气流稀释后,会降低危害程度。”黄维秋说,现在最值得关心的是当地的风流、水流情况。

燃烧8天后,在沉没时“桑吉”号上还剩余多少凝析油,目前尚未有相关部门发布权威统计数据。

“处置不当,或对海洋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

“桑吉”号沉没前,业内对此次漏油事故造成的污染持相对乐观态度。

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勇在1月13日“桑吉”号沉没前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称,“桑吉”号载有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挥发性能好,泄漏后基本上99%进入大气层;在沉没之前由于持续燃烧,对大气影响很大,但对海洋影响较小。

随着轮船沉入东海,剩余的凝析油和燃料油如何尽快处理,则成为了当务之急。

“从大气污染的角度来讲,此次事故不会对我国沿海地区产生太大影响。”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油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影响半径约为十公里,“桑吉”号事发地点距离上海约300公里,对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彭应登同时称,如果处置不当,事故或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毁灭性的破坏”。

“船体沉没后,船中的油料会在海底缓慢泄漏,同时,油污在漂移过程中,不仅会横向扩散形成油面,还会纵向下沉形成沉积,从而对海洋浅层和深层水体均造成污染,进一步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彭应登说。

黄维秋亦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本来凝析油是很容易挥发的,其危害性比重油或原油泄漏小多了,但由于适逢是冬季,海水及当地气温相对较低,因此蒸发较慢。这些凝析油会浮在水面,并随着海浪四处漂移,给当地海洋环境带来长时间的影响。”

黄维秋进一步解释:“油污在海面表层(大概0.1~0.2米以内)形成为高浓度油水带或油膜,这些油水覆盖在水面,不利于海洋生物的呼吸,而且海洋生物若吸入含油水,尤其是带有硫化物的油水,对海洋生物影响更大,如中毒甚至死亡。这些油水,不通过人工干预和治理,其危害的时效性会很明显。”

至于对陆地的影响,黄维秋认为,出事点离我国沿海陆域有一定的距离,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但因油料燃烧的各种大气污染物有可能容易漂移并落在周边陆地,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密切关注当地的气流和卫星云图情况,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并提醒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由于距离较远,加上燃烧气流是向上传递的,受到大气的稀释,即使漂移到陆地,空气污染也比事故点小得多,不必引起过分的惊慌。”

“现在最重要是控制油污扩散和沉积”

在彭应登看来,目前形成的10平方公里油污带尚处于油污扩散的初期,还在可控范围内。“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油污的扩散和沉积,应使用专业的除油设备和技术,尽快对海上和海底的油污进行收集,控制并减少油污扩散的范围。”

黄维秋则告诉记者,从新闻报道和相关图片上来看,这次凝析油燃烧尚不充分,“因此其燃烧物除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常规燃烧物及不完全燃烧物(炭黑)外,还会经燃烧分解会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有毒烟雾,通过吸入、皮肤侵入等方式均会对人体造成中毒伤害。”黄维秋提醒事故相关处理或救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endprint

“目前常规的油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但要考虑到污染的涉及面。像这种大面积的油水污染区域,首先要及时调运油污防御物资及回收物资,及时对于流散或燃烧余留的油品进行围栏(围堵),并回收处理。”黄维秋介绍,目前有一些微孔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密度比水小的高性能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

对于部分公众担心此次事故或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黄维秋认为,“肯定会对当地渔场造成影响,并进而影响食品安全。现在要具体分析影响的涉及面、油水组分和浓度,短时间内建议渔民不要到当地去捕鱼。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次泄漏主要是凝析油,可能还含有部分柴油,其危害性比原油的泄漏小得多,而且通过自然或人工干预恢复的时间也会比原油泄漏要快得多。简单来说,当地渔民可以通过目测或气味来判断油水的污染程度。”

据国家海洋局官网消息,国家海洋局将持续在现场开展空-海立体监视监测,及时掌握事故海域油污分布状况及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相关资料

40年来全球三大海上原油泄漏事件

美国史上最大生态灾难:墨西哥湾 “深水地平线”钻井爆炸

据CNN报道,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两天后沉入墨西哥湾,此次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政府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约420万桶原油倾入墨西哥湾,而这一泄漏最终到当年7月才完全被控制。

“此次原油泄漏的影响可与911恐怖袭击相比。”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而时任美国白宫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顾问布劳纳则称其为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尽管截止到目前,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超过7年,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墨西哥湾的生态造成影响,相关人士仍各执一词。

英国石油公司方面坚称,通过该公司2015年发布的五年研究报告显示,墨西哥湾生态环境正在有条不紊地自我修复中。该公司副主管称:“毫无疑问,这里的鸟类、鱼类、龟类、海底植物甚至沉积的贝类都在泄露后的短时间受到影响。然而,这些物种的数量都在稳步回升,也没有数据显示这些物种在种群层面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尽管石油公司给出的报告并未被科学家方面否认,政府方面仍然表示现在对墨西哥湾的生态恢复情况给出最终结论,仍然为时过早。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机构也认为,这份报告相当“草率且不完整”。

虽然到目前,此次泄露可能造成的长期危害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尽管渔业资源有所复苏,它对于海湾中的许多物种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墨西哥湾海豚的加速死亡。以及很多人熟知的著名照片,被石油挂满全身无法起飞的海鸟,正是当地的海滨沙鸥——研究显示,这次泄漏对他们的种群产生严重威胁,超过300只海鸟因此而丧生。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原油在泄漏之后还冲上了沿岸海滩,并且有毒原油已经渗入沙滩之下,专家认为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长期威胁,而由于沉淀较深,清除工作开展难度极大。

现代严重原油泄漏事故的开端: “托利卡尼翁”号事故

据BBC报道,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籍超级油轮“托利卡尼翁”号触礁失事或标志着现代严重原油泄漏事故的开端:在英国康沃尔郡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搁浅以后,“托利卡尼翁”号泄漏了3800万加仑(约合12.3万吨)的原油,最后断为两截沉入海底。

在这篇题为《从海水变黑的那一天起》的报道中,BBC表示,这次事故除了改变诸多海洋生物和当地人生活的环境外,更改变了当时英国乃至欧洲人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当时的事故调查显示,船长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擅自改变航道铸成大祸。而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对这个世界上第一起严重油轮漏油灾难也准备不足:在决定将海面的浮油燃烧掉以后,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下令英国皇家空军将凝固汽油弹空投至事发水域,总共投放了42.1万磅(约合19万公斤)炸弹。

此后,整个海滩都被齐膝深的沉淀物覆盖,超过1.5万只海鸟因此丧生。

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的受影响地区,当地保护协会估计,在泄漏之前那里还有450对刀嘴海雀,但是之后只有50对;而海鸠的数量也从270对减少到50对。

然而,这一“天灾”造成的危害,仍不及此后英国政府错误决策的“人祸”——当时英国农业和渔业部认为,当地旅游业和海滩的干净,比野生动物的生命重要得多。因此,在污染发生后,英国政府对此次泄漏的清理工作中,又过量使用的强效的化学药品。

在“净化”过程中,超过200万加仑的BP1002的化学洗剂被喷洒到受影响的水域,人们用软管、喷壶,军方甚至在化学药品桶上打孔,再把桶从悬崖上推下来,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化学洗剂分解石油。

但随之而来的是,所有接触到这一化学洗剂的海洋生物,从贝壳类到鱼类,全部被毒死。1968年海洋生物协会(MBA)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国使用的化学洗剂对于海岸线的生态环境来说是灭顶之灾,这些喷洒了化学洗剂的地带直到15年后才恢复生态平衡,时间是自然恢复的5倍以上。

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所长马丁?阿特里尔教授说,英国对这场危机的回应说明了当时对环境的态度和现在的差别,“当超级油轮泄漏时的时候,我们甚至还在考虑将大海作为堆放所有废物的主要地点。

和平时期最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伊克斯托克-I”油井事故

这起严重原油泄漏事故始于1979年6月3日,当时墨西哥湾的“伊克斯托克-I”油井發生爆炸,向墨西哥卡门城附近的坎佩切湾泄露了大量原油。这一事件在开始并未引起政府方面的重视。

然而,在第一次井喷后不久,钻井平台随即着火倒塌,原油继续从“伊克斯托克-I”流至墨西哥湾。这一泄露直到1980年3月才被彻底封住,而在此前,已经泄露的原油总量已达330万桶加仑,约合45.4万吨。BBC报道称,这是在非战时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原油泄漏事件。

但是,对于墨西哥坎佩切州当地人来说,阻止泄漏远远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以渔业为生的地方,此次泄漏事件成为了其经济急转直下的重要节点。

“我们捕到的鱼的数量,再也没有达到过泄漏之前的水平,”当地一名资深渔民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他仍然记得,在泄漏发生之后,他们去海里捕来的鱼双眼血红,而且多数眼球已经突出。

而在事发之后,当地政府发给了他们“一双靴子,一把铲子,几个塑料袋”,让渔民帮助把海平面上的原油铲进袋里。

这并没有什么用——几个月后,很多渔民已经开始在陆地上找一些不需要技术的体力活儿维持生计,其他一些则离开了当地,再也没有回来。

尽管在学界,“伊克斯托克-I”造成的影响大小仍有争议,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肉眼可见的岩石状全黑原油硬块,仍然在坎佩切湾的海岸线依稀可见,他们表示,在泄漏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墨西哥湾油污原油
温暖的墨西哥湾
灶台清洁的窍门
壳牌油管泄漏近9万加仑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感到头疼
滴在心里的油污
海洋星探组(六) 飓风肆虐的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分析与启示
为什么洗手要用肥皂
我国原油进口数量1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