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心电图差异分析

2018-02-28王丽颖王新康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岁者蒽环类毒性

王丽颖 王新康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数量和死亡数量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1]。手术联合化疗是治疗乳腺癌最常用的方法。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是乳腺癌常见的化疗方案之一。此类抗肿瘤药物的常见并发症是心脏损伤,可转化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心脏损害。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损伤以心室复极异常和心电图QT间期延长、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2],故早期识别心脏损伤极为重要。心电图是早期发现乳腺癌化疗后心脏损伤最简易的方法,能及时为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提供诊断依据[3]。但对于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心脏损伤差异,特别是老年人相对于非老年人对化疗药物的心脏耐受性如何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对152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分组,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化疗后心脏损伤的差异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确诊为乳腺癌的152例患者。纳入标准:① 经过手术后病理活检确诊为乳腺癌Ⅱ~Ⅲ期的患者;② 术后化疗方案均为表柔比星70 mg ivgtt d1+环磷酰胺800 mg ivgtt d1 q3w,均按时化疗;③ 化疗前及化疗期间均未进行放疗治疗。两组患者既往均无高血压肾病、无心脏器质性疾病史,均完成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前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为正常。152例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55.23±6.32)岁。其中,年龄>60岁者72例(老年组),平均(68.21±5.22)岁;年龄≤60岁者80例(非老年组),平均(48.21±7.22)岁。标准疗程为6个月,每个疗程相隔3周。化疗前后,采用麦迪克斯MECG-200型心电图机对两组患者描记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电图改变情况。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整体化疗后心电图改变

化疗前152例患者心电图均正常,均无相关高危心脏病因素。完成化疗周期后,所有乳腺癌患者异常心电图总阳性率59.2%(90/152)。在心电图异常患者中,ST-T改变占76.7%(69/90),QT间期延长占11.1%(10/90),右束支阻滞或一度房室阻滞占5.6%(5/90)、房性早搏占3.3%(3/90)、室性早搏占2.2%(2/90)、间歇性预激占1.1%(1/90)。

2.2 6个化疗周期结束后两组心电图异常比较

6个化疗周期结束后,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1。

表1 6个化疗周期结束后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心电图

3 讨论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乳腺癌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乳腺癌如早期发现,可经外科切除治疗达到良好疗效,而约81.4%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辅助化疗[1]。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化疗的一线治疗药物,其抗肿瘤作用强、疗效确切,但也存在导致脱发、心脏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其中,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突出的不良反应,并且该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常常为进展性的和非可逆性的[4]。因此,早期监测和预防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心电图作为每名入院患者必做的检查项目之一,对于检测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特别是当原无心脏病史及心电图改变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心电图改变时,应高度怀疑为化疗药物所致;及时加用保护心脏的药物对于预防患者后期进一步发展为心脏器质性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机制尚未明确,氧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损伤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5]。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房/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等改变。既往文献多数证明化疗药物对心脏有损害,心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心脏损害。本研究分析了152例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90例(59.2%)化疗后出现了心脏损伤,这和既往的研究结果相符。152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电图异常表现为ST-T改变、QT间期延长、房室阻滞、房/室性早搏等,以ST-T改变最多见。韩崇等[6]研究结果表明这与化疗药物引起的局灶性或多灶性心肌变性导致的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增加有关。心电图的这些改变有可能提示早期、小面积的心肌损害,临床应重视加强心电图的规律监测,以早期发现上述改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年龄是心血管事件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7],不同年龄段患者,其心脏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王晓等[8]对176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心电图进行分析,经统计<50岁者占19.7%,50~59岁者占50.4%,60~69岁者占49.3%,70~79岁者占61.7%。<50岁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50岁的各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分析的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心电图异常,且所取的年龄分界点为50岁,而目前全球通用的老年定义是把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故本研究以60岁为年龄分界点,将乳腺癌患者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结果证实不同组别化疗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存在差异性。老年人因心脏的脂肪及结缔组织增多,心脏胶原样变性及淀粉样变性增多[9],故心排出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血管弹性变差,心脏摄血阻力增加,因而影响化疗药物的代谢和消除,故老年人对化疗药物的心脏耐受性比非老年人差。年龄越大,化疗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就越高。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建议对60岁以上人群常规采取预防措施,如用表柔比星替代多柔比星、酌情调整剂量、延长滴注时间、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加用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等[10]。

无论是对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患者,化疗均会带来一定的心脏毒性。老年人相对非老年人来说,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更差、心脏损害也更常见。故对60岁以上化疗患者,应在化疗过程中常规采取保护心脏的预防措施。

[1] Fan L, Strasser-Weippl K, Li JJ, et al. Breast cancer in China[J]. Lancet Oncol, 2014, 15(7):279-289.

[2] Di Lisi D, Bonura F, Macaione F, et al. Chemotherapy-induced cardiotoxicity: role of the tissue Doppler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 Anticancer Drugs, 2011, 22(5):468-472.

[3] 陈剑琼,孙国平.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4):477-480.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10):925-934.

[5] 胡莎, 贾苍松.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9, 14(2):94-97.

[6] 韩崇, 朱雄, 徐云根. 蒽环类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3, 22(3):307-312, 335.

[7] Howlett SE. 年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 16(1):69-78.

[8] 王晓, 赵变锋, 常保萍, 等. 17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 17(6):362-371.

[9] 迟晔虹, 赵苏云, 段晓莉, 等. 26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 25(2):129-131.

[10] Van Dalen EC, Caron HN, Dickinson HO, et al. Cardioprot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anthracycline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6(2):CD003917.

猜你喜欢

岁者蒽环类毒性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基于静息态fMRI探究蒽环类系统性治疗后乳腺癌幸存者大脑局部一致性异常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RGD肽段连接的近红外量子点对小鼠的毒性作用
NT-proBNP和超声心动图监测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的临床意义
PM2.5中煤烟聚集物最具毒性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和毒性分析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