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式探讨
2018-02-27覃玉芳
覃玉芳
摘 要:素质教育是目前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单单以成绩划分,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建立、兴趣的培养。文章作者浅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式,并提出提高阅读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建议,希望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素质教育
一、引言
小学中年级语文是学生学好每一科的基础,只有从基础出发,深入理解每一学科的基本内容,才能在了解下达到目的。因此学好小学中年级语文至关重要。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式
1.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关系着他们对文化的了解程度,从而影响其在测试中的语文表现,也因此使得成绩成为判定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主要方法。而学习好语文并不是单纯靠听课就可以,反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前的预习和课程后的复习意义重大。
2.针对作者及课文内容进行详细了解
创作来源于生活,在课文中出现的情景实际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当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时,最快速了解文章的基础就是对文章作者进行了解,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少年闰土》中提到的人和提到的场景实际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因而故事的真实性与细节性抓得非常逼真,阅读理解指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来理清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一切内容都围绕主题进行。所以小学中年级学生不管是进行阅读,或者是进行题目的选择都应该从理解中心思想出发,在提升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克服每一道语文问题。
三、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素质教育建议
1.培养学生主动性
所谓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自发学习,而不是被迫学习。被迫学习指在教师与家长督促下的学习,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尽管学生年龄比较低,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但是教师可以从历史等角度将学生代入其中,以便他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能够产生兴趣,兴趣才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吸引下,小学中年级学生也更愿意了解每一篇课文内容被选择到小学课本中都有其需要宣传的主要目的,才会真正理解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
2.改变教师授课模式
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表演这个主讲者角色时,都是从文章本身出发,以文章表达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讲解,通过学生自身的领悟而产生认识,进而指导自身做题。在此大环境下,小学中年级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即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远高于知识的获取者,学习知识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而知识学习的最后又代表着学生所收获的文化素养,所以应该改变传统授业模式,并不是只有教师才能充当教授者的角色,即使是让学生来充当也没有问题,或者说更好。还是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文为例,这篇课文讲述我国建筑遭受破坏,只有学生自身体会到这种民族失落感与刺痛感才能帮助他们更早树立爱国观,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爱国情感,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区别。小学中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所得能够铭记一辈子,而在教师引导下取得的观念只会影响其一段时间,所以为了实现小学中年级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他们本身建立兴趣观念,更需要教师改变固有授课方式。
四、总结
阅读能力不管是对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至关重要,只是在所有学习阶段中小学中年级是基础阶段,小学时期孩子们刚刚从幼儿正式迈进小学生涯,不仅他们的思想不适应,而且体现到行为上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这个时候的学习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情况,相比之下,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比较弱,更何况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与获得实际就是习惯的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打下良好基礎。
参考文献:
[1]武静.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上旬刊),2018(2).
[2]贾春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普童话,2018(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