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实施策略研究
2018-02-27王素芳
【摘 要】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内体育竞赛设计是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又一单元。“校内体育竞赛”要体现全员性、教育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价值追求,通过对参与“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内体育竞赛设计与实施方案”评选活动获奖的107所中小学报送的校内体育竞赛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路径对策,构建竞赛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调查;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0-0047-03
【作者简介】王素芳,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江苏淮安,223002)副校长,高级教师。
学校广泛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有利于弘扬拼搏精神,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意识,促进体育工作,而传统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的理念、组织、方法等,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大多数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以一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为主,每班只有几个体育特长生才有机会参加,其他学生均为“看客”。这种“体育精英”式的角逐,忽视和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接受体育教学、平等参与竞赛活动的权利。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总结推广江苏省全员参与的校内体育竞赛经验,整体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向前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于2017年6月举办了“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内体育竞赛设计与实施方案”评选活动。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针对能较好体现全员性、教育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获奖设计方案进行梳理,从中选出46篇,按“入选理由、学校简介、竞赛设计、实施过程、赛后反馈”等版块进行修改编辑,于2017年年底正式出版发行了《江苏省中小学校内体育竞赛设计与实施》小学版和中学版两部书。现针对107篇获奖方案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形成经验,构建模式,实施推广。
一、校内体育竞赛现状与分析
1.竞赛项目的发展性。
校内体育竞赛根据比赛项目的数量可分为单项类体育竞赛和综合类体育竞赛。单项类体育竞赛是指以一种器材或一个运动项目为主而组织设计和开展的体育竞赛;综合类体育竞赛是指以多种器材或多个运动项目而组织设计和开展的体育竞赛。根据体育竞赛的运动项目,笔者对107所学校校内体育竞赛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这些学校为了吸引和鼓励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到校内体育竞赛中,他们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改变“竞赛”的标准规定、项目设置和竞赛内容,如足球竞赛,除了足球班级联赛外,还组织了足球操展示、最佳射手比赛等。由此可见,被调研学校能结合体育课教学、社团活动等,实现体育校内竞赛的竞技性、群众性、娱乐性、实用性相结合。但调查中也发现,各校田径运动会开展单项竞技类比赛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这说明各校校内竞赛项目设计还不够丰富,没有构成体育竞赛的生态体系。
2.参与人群的全员性。
校内体育竞赛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为了改变“体育精英”式运动会,体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保证体育弱势生也能参与竞争,学校可以设置一些竞赛裁判或服务类项目,做观众也是一种体育运动人口的普及,可视为增加体育运动人口的一项措施。根据调查,107所学校已经改变了体育竞赛是为少数特长生提供平台的旧观念,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也能参与其中,参与一项或多项比赛、做一回有掌声的观众、当一名公正裁判和志愿者等。但统计也发现,107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家长参与项目比赛的人数还相对较少,参与比赛的学生人数只占全员参与人数的40%,当观众人数比较多,占全员参与人数的94%,这说明校内体育竞赛普及力度还不够,还是以学生有无运动能力为参与竞赛的主要依据,“人人健身”理念虽然先行,但“全员参与”执行力不足。
3.比赛组织的创新性。
校内体育竞赛要体现“校本”与“标准”的差异,学校可根据學生的年级、学情,提供不同的具有创新性的比赛组织形式,灵活定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办法、比赛规则、评价标准、参赛形式等,让比赛更具开放性与校本特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参与机会。基于此方面的思考,笔者对调查学校进行了相关信息统计,发现107所学校都能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设计多样化的学生报名参与形式。虽然学生参与比赛项目的必选项目达到了89%,抽选项目和自选项目才仅有6%和10%的比例,但也符合江苏省一些地区体育起步晚、经济相对薄弱等现状。可喜的是,这些改变可以看出江苏省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或开展体育运动的学校,正在逐步通过改变参赛内容方法以及报名形式等,创新竞赛评价办法、广泛多维进行竞赛命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参与的平台,调动体育弱势生积极参与竞赛,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超越自我”的热情。
4.系列竞赛的教育性。
体育系列竞赛实施,除了采用单科切入模式外,还要启动多学科交叉类切入模式。借助文化学科、综合学科教育合力,构建相互融合的体育系列竞赛体系,努力研发有益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竞赛新路径。
从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内体育竞赛的开展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开展体育竞赛还是重在组织技术比赛,运动员获奖占到了发奖总数的27%。但可喜的是,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把体育竞赛进行了学科融合,除了开展学生体育技术的全面性竞赛外,还开展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与体育竞赛相关的比赛,如黑板报、海报、会徽、会旗、吉祥物、奖牌设计等,这是让学生站在体育课程中央,让学生时刻在场。
二、校内体育竞赛实施路径和竞赛模式
1.参赛形式丰富,每人参与两项。
运动会采用“必选、自选和抽选”的竞赛形式,充分体现比赛的可选择性,在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设置了多种不同难度系数的比赛,保证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两项以上的体育竞赛。
2.一个运动项目,花样展示竞争。
学校围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开展课内课外一体化学科融合的系列竞赛活动,实现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展示学生体育技能。海报会徽争奇斗艳,体育游戏创编,征文畅谈总结体会,体育文化氛围浓厚,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改变竞赛环境,关爱弱势学生。
“小小青奥会”将奥运元素和“达标”内容融入校园运动会,充分体现校内体育竞赛“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创设“战胜困难的小勇士”比赛,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的发展,利用“进步幅度”作为评价标准,给体育弱势学生激励和肯定,带给学生不同的参与感受。“小健将”“小明星”“小能手”等体育竞赛,展示了不一样的比赛内容、不一样的比赛评分办法。
4.淡化技术技能,学生自主自律。
学校开展的校内体育竞赛没有按照国家设置的体育达标来组织比赛,而是按照学生年龄且非专业运动员的特点,开展系列适切的体育竞赛。如降低或改变标准化的体育动作要求和评分标准,更多地去比技能体能、比自主参与、比运动自律、比竞争拼搏。
5.正确指导参赛,体验结伴竞技。
一場校内体育竞赛,同样需要竞赛技术指导,特别是非专业的运动员更加需要前期策划、精细组织、裁判培训、安全管理等。当我们的运动员包含教师、学生、家长时,我们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如家长、体育校友等,每个孩子都能以不同方式与同学、家长、社会人士结伴竞赛,孩子们对参与的每次体育比赛都记忆深刻,甚至终生难忘。
6.评价形式多元,简单常态有趣。
体育嘉年华、“十二生肖”运动会、“校长杯”足球赛、班际间的体育联赛等,以赛事为中心,设置智慧创新奖项,如金靴奖、金手套奖、金话筒奖、竞猜奖、征文奖、摄影奖、海报和班级名片设计奖等,让多元评价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体育生活。
三、校内体育竞赛的要求和建议
(一)校内体育竞赛要求
首先,要有目的、有组织、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内体育竞赛,丰富竞赛项目,强调全员参与,改革评价方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充分体现体育竞赛的全员性、教育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注重校内体育竞赛的科学性,做到组织、方法的简约与常态,可与学生体育达标项目测试相结合,融入奥运元素,增加趣味性和游戏性的体育竞赛项目等,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竞赛,让校内体育竞赛变得有趣、简便、常态、长久和长效。最后,校内体育竞赛要回归运动本质,一是要体现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竞赛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二是要渗透体育竞赛知识、体育文化元素等。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赛中要充分体现教育性,实现体育竞赛的育人价值。
(二)校内体育竞赛建议
一是强调每人至少完成两项竞赛任务,而非是人均参加几个项目,充分体现体育竞赛人人参与的竞赛理念。二是要改善竞赛环境,增强和设置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项目,改变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关注体育弱势生竞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竞赛、乐于体育锻炼的习惯。三是校内体育竞赛模式应该为竞赛项目技术加项目比赛、竞赛游戏、运动达标、竞赛展示、竞赛文化等系列活动的模式。
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要以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来有效设计与实施校内体育竞赛,建构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体育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力争上游,团结拼搏的精神品质,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由衷希望学校能深入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模式的改革,将校内体育竞赛真正办成学生、教师、家长的盛大体育节日,创设真正体现全员性、教育性、参与性的校内体育竞赛,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获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