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1例
2018-02-27谢燕娟邹泓马红梅黎柯露
谢燕娟 邹泓 马红梅 黎柯露
摘要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在临床属于罕见疾病。本文分析收治的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后,随访至今未出现转移和復发。
关键词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个案报告
病历资料
患者,男,70岁,既往有脑梗死病史,2013年以“反复咳嗽、咳痰41d”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甲、乙、丙肝检查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腹部彩超示:①肝脏弥漫性病变;②胆囊壁毛糙,胆囊多发结石;③左肾囊肿;④脾脏与左肾之间实性占位灶;建议进一步检查。
肺通气功能检查示:①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②残气量、肺总量、残总百分比增高;③气道阻力增高;④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
全腹部CT增强示:①左肾外缘占位性病变,考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②左侧肾上腺区结节,考虑肾上腺腺瘤;③肝硬化待排,请结合临床;④前列腺点状钙化。肿瘤6项正常。
2013年11月18日行腹腔镜下左肾肿瘤切除术,冰-1-2(左肾肿瘤)已破囊状肿物,大小10CB×8cm×4cm,表面粗糙,附有脂肪组织,切开后囊内附有灰黄色脂样物,囊壁厚0.1~0.6CB,囊壁粗糙,质韧;另见灰黄粥样坏死物,大小4cm×4cm×2cm,形态质地同囊内物。冰剩-3-4-5-6-7。术中冰冻:(左肾肿瘤)送检已破囊状肿物,表面附较多脂肪组织,切面囊壁粗糙,囊内容为灰黄脂样坏死物,冰冻制片困难,镜下囊壁为纤维组织伴玻璃样变,未见被覆上皮,囊壁内见灶性淋巴组织、含铁血黄素沉积,囊内容坏死,考虑为良性囊肿,确诊待石蜡。石蜡:(左肾肿瘤)送检已破囊状肿物,镜下囊壁为平滑肌、纤维血管组织伴玻璃样变,部分区间质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囊壁附着较多变性、坏死脂肪组织伴钙化,内见散在厚壁血管,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结果,考虑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建议临床观察。免疫组化:S-100(散在+),SMA(+),CD117(+/-),Malan-A(散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014年、2015年行B超、腹部CT检查均提示为肿瘤未复发及转移。随访至今,患者肿瘤未转移及复发。见图1~2。
讨论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间叶性肿瘤,由多少不等的脂肪组织、梭形和上皮样平滑肌细胞以及厚壁血管组成,多为良性,属于血管周细胞(PEC)来源的遗传性病变。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发于肾脏。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起源于肾间质细胞,多为双侧多发病灶,可伴有结节性硬化,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我国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绝大多数不伴有结节性硬化。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多数无临床症状,泌尿系统X线检查与肾癌相似。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发、双侧病变,由于瘤体内含脂肪,B超表现为强回声,CT值为负值而有别于肾癌。治疗以肿瘤切除术为主,药物治疗尚值得探讨。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显著的囊性变极为罕见。我国于2015年首次报道1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经国内外文献检索,迄今为止,共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22例报告。其中,多数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肌瘤型,脂肪组织含量<1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本例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肿瘤为平滑肌、纤维血管组织伴玻璃样变,囊壁附着较多变性、坏死脂肪组织伴钙化,内见散在厚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散在+),SMA(+),CD117(+/-),Malan-A(散在+)。该肿瘤被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主要基于组织病理学结果。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与大多数成人囊性肾肿瘤显著不同。当考虑到严重囊性病变时,必须排除囊性肾瘤(CN)、混合上皮和间质瘤(MEST)、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囊性部分分化肾母细胞瘤(CPDN)等。①通常囊性肾瘤形成一个位于肾脏中央、完全由囊肿组成的局限肿块,细纤维隔膜分离囊性腔。一些研究者发现这种间隔厚度始终<5mm,这与肿瘤中没有实性组分一致。显微镜下,囊性肾瘤内皮细胞可能显示出多种模式,包括扁平化、卵泡状、立方形、柱状或尿路上皮样衬里细胞。②MEST形成一个实性和囊性的肾脏肿块,在一些病例中,主要的组分可能是实性。在MEST中,上皮细胞显微镜下的大小也有很大变化,范围从小管簇到更大的囊性空间;基质有时会凹入上皮结构,形成大的息肉状、叶状、肿瘤样乳头状结构。③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完全由囊腔构成,囊内壁一般被覆单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多数囊腔被覆单层低核级癌细胞,纤维间隔中透明细胞呈小灶状聚集然而,不形成大结节。④肾母细胞瘤在小儿中最常见,大小不一,有薄而脆的假包膜,组织学检查肿瘤分化为上皮和间叶组织,肿瘤生长迅速。
目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变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多选择单纯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