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日,我住甘棠苑
2018-02-27杨乃运
杨乃运
若说下榻,特别难忘的是住在甘棠苑的那两日。甘棠苑若迁到北京,在民俗特色酒店里归类是没跑儿的。在北京,它那等房间越少房价就会越高,高多少都用不着惊讶。它的住宿条件另類,古客栈的感觉加现代设施,很多是一般的大饭店、大酒店不具备的。家具太实惠,实实在在的大写字台,长近2米,宽得1米多,硬木的,我觉得像黄花梨,抽屉都镂着花。椅子是明代官帽式,挪动起来很沉。屋里的其它摆设包括电视柜、花架都是硬木,都是古董式,客厅摆着奇石、古瓷器,挂着山水画,您浸泡在古董氛围中,那是文化的客房,文化的下榻地。在那样的客房里,您会充分地体验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在客居中享受文化的时代。
甘棠听琴。
古典花园秀
我是习惯于早起的,特别是在外旅行的时候。这是我第二次来三门峡市的第一个清晨。甘棠苑在陕州古城公园内西北,面朝北大街,与一家四五星级饭店为邻,西侧是黄河,在黄河畔的黄土崖高坡上。我是奔黄河来的,进一步丰富我的黄河之旅的历程一直是我的理想,三门峡黄河已近在咫尺,出甘棠苑后门走不了几步就到,但我此时最急切的却不是去看黄河,而是再把甘棠苑好好地转一转。头天傍晚,甘棠苑我已全部转过,正因为此,再转甘棠苑的愿望才变得格外强烈,越逛越不解渴,越逛越觉甘棠苑神秘,越会有新发现、新感觉。安排好早餐8点吃,还有3个小时的时间哟。
甘棠文化墙。
我下榻的客房在楼的2层,到2层上才知道它是客房,连排儿的3间,都是套房,里外间。可顺楼梯下到底层再望这座楼,多敏锐的嗅觉,多高的想象力,都很难把它和客房联系起来。它是座仿古建筑,楼顶是灰瓦古建大屋顶,面向它,二屋也出檐,右手檐角旁是半突出的汉阙式建筑,稳固楼体的作用中强调着装饰性效果。乳白的阙墙上,上下两幅装饰画,上面的是砖雕画,浮雕,以竹节造型为两侧边框,内心圆环中一个老者侧卧在竹编摇椅上,闲在安逸的士大夫模样,旁边一侍茶的书童,背景是有竹有亭的花园。下面那幅则是典型的汉代画像石风格图案,黑石片,浅刻的虎吧。楼的窗户上下都是古典式的,底层廊檐下悬有匾:德馨堂。匾下有文,文中提到苏轼,估摸着那阙上砖雕的老者就是苏轼了。苏轼爱竹,竹的品格为文人礼赞,苏轼是宁可没肉吃,也不能居无竹的。一层推开门,里面是个大厅堂,满堂硬木书案,环墙硬木多宝阁上摆的多是造型古旧的文玩,骆驼、犀牛、汉代马拉轿车、提汉灯的、抱牛角的胡人形象还能认出来,雕刻和图案都非常古朴,颇有汉风的生活用具是什么,没点儿相关知识想辨认是想都别想了。天棚顶都是用竹装饰的,又把我抻回到苏轼那里。这栋楼只有半面是袒露的,它的左手方贴墙一片花园,观赏石傲立,翠竹簇拥,把楼遮住。石有天然的形神美,有两尊还雕着人物,雕工细腻精致,线条流畅,与石的粗犷、竹的奔放形成鲜明的对比,赏心悦目。最显眼的是个巨型紫砂壶。紫砂壶作为室外装饰,现在并不罕见,但多以紫砂壶为主景,强调这是品茗之地。这具紫砂巨壶却是设置在假山林立细竹点翠的环境中,它虽然个头很大,却成不了主角,只是以夸张的手法给文人园林加分添彩而已。壶旁有五彩石径,小径西通苑门,又向西穿越假山石的小小丛林,进入湖区,湖周垒石,湖中卧石,养红锦鱼。石皆异形,大多不是太湖石,却又与太湖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属湖石,系大自然中风与水的杰作。湖畔有古阁,红柱粉墙九脊顶,与湖与湖石相映成辉。湖半环围阁,阁北架桥,桥为白色,桥板、桥栏、望柱皆为竹节状,中心环形,塑童子骑鱼,桥四面通达,取名虚心桥,桥北面湖中植盛荷,立荷花仙子,湖畔亦屹立古楼。这一片是典型的山水园林,壶中胜境,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味道。
月亮门内的胜景。
虚心桥。
甘棠苑的中心院落是个大园林,它还有很多中院落、小院落,每个院落都植树、布石造景,弄出不一样的意境、不一样的精彩来。去餐厅吃饭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庭院,空间十分有限,但眼界里却丰富,一座上水石似的假山占半个院子,瘦漏透的石峰峥嵘嵯峨着,有峰还举着小亭,实景立体的以微见著、以小博大的写意画,翠竹点缀其侧,山体中居然还开有一洞,洞中有佛,笑意盈盈,那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假山石前布盆景,盆盆青葱,爽心悦目。
文玩博物馆
小住在甘棠苑里,您是逛不够的。我外出逛黄河归来,本来是挺累的,回到客房,撂下挎包,稍稍洗洗,就忍不住又下楼去逛。这里不仅是座精美的园林,还是个露天文玩博物馆呢!奇石、石雕、木雕、砖雕、书法……大类能归总出来,各类里的细种,看得过来记不过来,记得过来能解读多少,那真得看本事了。天津曾有能吃的博物馆,是指餐馆里文玩多得数不胜数,甘棠苑是有住有吃能赏玩胜景的博物馆,这里的收藏一点不比天津能吃的博物馆逊色。
童子。
endprint石雕类作品最多,石马、石象、石狮、石龟、石羊、石虎、石猴、石麒麟、石柱础、石像、石壁画、石龛造像等等。石马的位置很显眼,入苑门前的花园西侧藤架前就有一对,温顺、喜兴、昂首,咧嘴微微带有笑意,体现了一种爱吧,身披鞍鞯,腹戴胸铃,是座骑,马鬃有点夸张,笑迎主人的意思。里面院里还有一对,是沉静的温顺态,嘴微合,目光下垂,雕工更显细腻一些,身肥腿粗蹄圆个头矮,也是座骑,配鞍鞯,挂铜铃,静候默守中在沉思着什么。石狮数量在石兽雕刻中最多,绝大部分应是清代风格,狮子无论大小,是卷毛狮子狗态。一对儿憨顽戏耍中的狮子,虽安放在门两侧,但它们可能来自牌坊的夹柱石。每则是上下各两只,一立一卧,下立之狮与上卧之狮前爪交合,上狮昂首,下狮扭头,一个呲牙,一个吐舌头,玩得正起劲儿,还是特意秀给人看的玩,比谁更憨、更有趣儿。一对儿门枕石上的狮,门枕石不是北京人常见的,既非鼓,也非简单的立方体,上下三层,宽窄不一地摞着,顶部的卧狮体量显得小,但神态夺人,也是宠物态,狮头狮尾间距小,而且夸张,用圆雕手法凸显它们的萌态。狮子自汉代从安息传入中国,因其威猛而在墓地和大门用石刻出充任护卫,初时确具雄风,但一代代地沿袭下来,雄风渐失,亲和力却在增强。也是,蹲在大门口,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那么凶干吗?
在甘棠院的石狮中,有一对被人骑着的狮,骑狮的人非中国人形象,头戴螺旋帽,国字脸大耳朵,双目圆瞪,眼珠鼓出,厚唇大嘴下咧,表情看似凶恶却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小短巴身材,全身不成比例,环短粗之臂用胖手揪着同样五短身材的狮的耳朵。胯下的那狮看似驯顺,张开的前爪紧抓地表的力道,却能感受到它的抗拒,它的怨怼,它的无奈似的。我觉得这像印度风格作品,透着调侃诙谐的味道。至于甘棠会贤坛上的那对石狮,别处很难见到,它们竟是川字形长须,一直垂挂到胸,拟人化的老寿星模样吧,黑枣核眼亮亮的,与唇须合构成猫头鹰脸。变型和夸张带来趣味,也有深深的寓意。贤达者寿!正如旁侧石联所书:“日月双轮天地眼,尽尝千古黎民心”。石羊是豫西的代表作,石象追踪寻迹会有不少故事,石雕人像里有达摩,有弥勒,还有佛龛碑,龛龛佛教人物。更多的是石刻石雕画像,内容极为丰富,有的场面宏大,有的只是三两人物,题材多样,树荫下把酒论诗的,农耕的,童子戏耍的,朝堂理政的,盛仪出巡的。《二十四孝图》是全套的,一孝一幅石板雕,吉祥花鸟亦处处可见。
老屋古窗。
木雕作品大型的应来自南方,大型根雕,非北方树种。召公、孔子、老子根雕巨像都得仰视,顶天立地的视觉效果,那等根雕作品,非千年古木长不成这样的根。建筑上的雀替额枋是木雕艺术的舞台,戏剧人物最让我钦佩,舞台上人物众多,一幅木雕画上至少十几个人物,个个精雕细刻,衣饰、身姿、神态一丝不苟,围绕中心,相互呼应,一人一态,或痴或笑或恭谨,神采飞扬的有之,谦和卑顺的有之,漫不经心的也有之,却绝不游离。我不知道故事情节出于何典,我只觉得从画面中能看出各自的心理,各自的地位,凭借画面提供的场面,完全可以重新编排一个故事。
人们喜爱天然观赏石,天然石的收藏热兴盛了多少年。甘棠苑给了天然观赏石足够的地位,入苑赏石,无论众多的山野奇石,还是天然湖石河石,都醉目醉心。有自成峰峦的,色洁如雪;有形如卧龟的,似在蠕动;有似虎回首的,有如娇娃撒泼的,有形如灵芝的,有状如千层饼的,有遍崖石窟的,有躬躯盘卧的……灵壁石是产于安徽宿州的著名观赏石种之一,像两只古猿一样相拥相抱被称为爱情石的灵壁石我没有注意到,像飞鹰交颈的灵壁石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小摆设,清风亭内的那几尊灵壁石我不知是天然成形还是经人加工过的,像物像得没有悬念,如大象,如狐狸,如浮鸭,它们不是我在宿州所见的那种褐色、黄色,而是铁灰色,敲击起来能发清脆之声,召公殿的石磬就是由灵壁石制作的。入苑门后迎面的那尊太湖石屏风一样卧立着,窝孔累累,凸凹有致,细节诱人,沉思浮想,整体上又酷肖什么。仔细观察一下究竟像什么?象!大象!正面看是,背面看更是。那头太像大象了,香象绝流、万象更新、气象万千、森罗万象、大象无形……多少吉祥寓意!它也是道影壁呢,安置得恰是其位。
召公殿。
文化大侠吴启民
在甘棠苑里逛园林赏文玩,总觉得它们在诉说着什么,牵扯着什么,要表达着什么,是有一个主题、有一个魂灵在的。书刻和题匾、楹联、壁书则明确地告诉了我。甘棠苑到处是名人书法。甘棠苑的管界从钟鼓楼始。楼的门额上“钟鼓楼”三个大字,启功写的;钟鼓楼上云浮千秋匾,范曾写的,范曾还书有江山万古匾、甘棠遗爱匾;“世长势短莫以势欺世,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楹联,贾平凹题写的,甘棠苑门匾由爱新觉罗·傅佐所书,名字却是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起的。石林里有于右任撰写的楹联:“诗咏甘棠美召伯,天遣江山助牧之。”这里也有慈禧太后的墨宝:甘棠遗爱。我告诉诸君的这些名人是我知道的,题匾题诗撰文的还有中國书协的领导、地区书协的领导和著名书法家。吴启民先生题写的《甘棠颂》书刻在一面墙上,读之可知甘棠苑一斑:小小甘棠,本无盛名。只因召公训憇,顿时洋溢了神圣。小小甘棠,历来平庸。只因与召公同在,成了清廉的见证。小小甘棠,默不作声。只因沐浴召公清风,成了勤政爱民的象征。小小甘棠,直面苍穹。只因有人违背召公,才发出呼唤廉政的雷鸣。小小甘棠,世代传颂。不管天说地说,终归民心是秤。小小甘棠,根深叶青。遗爱万代相传,得民心者永恒。
厅中古韵。
endprint甘棠是什么?甘是修饰词,是修饰棠梨的,说棠梨果甜,甘美。棠梨结的果是豆粒状的,因此它也叫豆梨,苑里就有。9月,果儿正盛,满树小彩球,金红色,一嘟噜一嘟噜地倒挂着,皮儿薄嫩得像含着水,透闪着莹莹的光,令人垂涎。它是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也叫鹿梨、野梨、酱梨、赤梨、山梨、杜梨什么的,变种很多,根叶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治急性眼结膜炎的功效,果儿可健胃止痢,只不过实际的口感有点涩。甘棠树下有故事,甘棠苑里处处都是故事。我住在甘棠苑里时,逮空儿就找苑方人聊聊天,听他们说说故事。甘棠遗爱的故事吴启民先生的颂甘棠诗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甘棠的故事源自《诗经》,源自《史记》。召公出寻办案理政,不搅扰百姓,无论休息还是办公,车停在棠梨树下,田野树荫就是办公室、休息地。他是为百姓着想的,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众。召公是谁?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兄弟,周康王的叔叔,姬姓,名奭,封地在今北京的房山,曰燕,北京的建城史由其子开端的可能性极大。他本人未到封地,留周京輔佐周王,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曾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开创了成康盛世,人称召公、召伯。那么吴启民是谁?甘棠苑的主人,甘棠苑的投资者建设者,有人称他昊疯子,有人称他文化大侠。两个称谓都出于同一件事:在三门峡召公祠遗址上建甘棠苑。转过甘棠苑您就知道,这等规模、这等样貌的甘棠苑,得投入多少钱才能建起来?满苑文化设施、文化精品,形同慈善公益事业,有投入没产出,不是疯狂是什么?文化大侠之称则是出于对他的敬佩,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为甘棠文化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要理解他,还真得知道甘棠文化、甘棠精神是什么。他曾写有一篇《十年一梦上甘棠》的文章(这梦今已20年了)。文中说:“虽已过天命,胸中的万古长刀早已为世事磨损,利器无存,但仍初衷耿耿。年少时读书、写诗、习武,身无长物,却立志要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一样终生与丑恶抗衡,欲以博爰、宽容,唤回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在这个传统文化被物欲淹没、割裂的时代,兀自无言觅圣明。15年前(今天说是20年前吧),放下蒸蒸日上的企业,由替母亲还愿、修缮庙宇开始,初涉三门峡召公祠遗址,进而发现家乡这一废墟背后,竟埋没着一位曾经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杰出人物——召公。仿佛前世有约,注定我要与他在今世扺掌,且是在故乡的土地上。从初始的震惊、探究,到痴迷,一步步陷了进去,15年来,散尽千金孜孜以求,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几十处甘棠之地,挖掘、整理、研究、传播甘棠文化,就是想扒开三千年的厚重时光,显现那一抹‘德和天下的光芒,照彻被物欲裹挟遮蔽的人心,以实现自己彰古贤以扬正气,遏人欲以复天理的梦想。”
河南的不少记者抱怨联系吴启民难,想采访他难。我却轻而易举地见到了他。是他见我是个老人,辛辛苦苦跑到三门峡来不易,还是原本他就是个很随和的人,因为功业而被过份神秘化了?他跟我聊天的时间可不算短,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以前彼此不相知,完全是路人相逢相遇。我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架子,一点傲气。他喜欢诗,聊天,时不时会蹦出些诗言哲语。如说甘棠苑:“甘棠苑是一片穿透历史的净土,是母亲黄河酿造的一坛老酒,使人醉也使人狂。”知道我是从北京过来的之后,他说召公活了135岁,保了四代周王,和北京有渊源。国子监孔庙就有一棵棠梨。《诗经·召南·甘棠》四言诗言:“蔽芾(小的样子)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居住)。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此处休息停歇意)。”树不在于大小高低,而在于和什么样的人联系在一起。吴先生说,召伯,老百姓的代言人,宁劳一身,不劳百姓。下乡视察,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他制止;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百姓安居乐业。甘棠是召伯的化身,“天不可信,唯德是辅。”老百姓怀念他,纪念他,不伤害甘棠,以甘棠誉之,代代为他建庙,香火不断,民心系之。“召公遗爱”,是成语,也是千古美谈。
甘棠苑前钟鼓楼门洞里分列历代清官、贪官榜;甘棠苑门悬“公生明廉生威”匾;苑里设净心桥、清心桥、静心桥、虚竹桥,塑召公像,建召公殿、遗爱阁、清风亭;荷塘中那尊荷花仙子厚载着一段动人传说:名叫荷花的女子到甘棠树下向召公告冤求助,召公明查,为她洗去冤屈,她为感恩赠鞋给召公,召公却坚持付款,并常买其鞋,她做的那种鞋一直流传,被称为召公鞋。小住甘棠苑两日,获益匪浅。我认识了吴爱民先生,被其感召,也认识了甘棠树,为树所动。记住了孔子的一句话:“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