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党代表”杜丽群:为艾滋病患者送去“绝地阳光”
2018-02-27欣然
欣然
2002年,当广西南宁第四人民医院成立广西首家艾滋病科,并让医护人员自愿报名时,却遭遇了无人愿意报名的尴尬。这时,身为结核病科护士长的杜丽群,瞒着家人挺身而出,受命筹建艾滋病科。如今,杜丽群率领她的护理团队奋战在抗艾一线十余年,护理艾滋病患者超万人。因为她的杰出表现,她获得了“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章”“全国最美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50多项荣誉。作为十九大党代表,杜丽群赴京参加党的十九大,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是。工作中,杜丽群勇敢无畏,挽救了很多濒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生活中,她却感觉愧对家人。以下,让我们走近杜丽群的情感世界……
危险面前主动请缨,
率护理团队在“刀尖上跳舞”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您选择到艾滋病科做护士长,有没有犹豫过?
杜丽群(以下简称杜):我所在的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全市唯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2002年,医院提出成立艾滋病科,本着自愿原则,让全院职工报名。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很多人包括医务人员都对艾滋病有着深深的恐惧。大半年过去了,艾滋病科的职位依然无人问津。我是一名党员,要起带头作用,于是,我主动报名担任艾滋病科护士长。我的选择不仅令医院领导大为吃惊,也让整个医院炸了锅。他们都清楚,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岗位,而且我放弃的结核病科,还是医院效益最好的部门。
记:筹备艾滋病科顺利吗?
杜:科室从筹备到成立用了两年多时间,当时我对艾滋病护理方面了解不多,院里派我到北京、广州等地接受艾滋病护理培训,还让我负责制订新科室规范、划分病区区域、招募和培训人员等。在我的感召下,8名年轻护士追随我到艾滋病科。2005年6月,艾滋病科正式挂牌运行。科室刚成立时,条件艰苦,门诊是此前用于重疾病患者转移运送的通道改建的,医院把通道隔成一个个小房间,当时医生护士加起来也就十二三个人。“通道门诊”维持了10年,直到2015年才搬进新楼。
记:科室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您还记得吗?
杜:科室成立后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是艾滋病重症患者小马。当时他进来的时候,身上长满了水泡,水泡一碰就破,散發出阵阵恶臭,不但遭家人嫌弃,连他自己都厌恶自己。面对这样的病人,年轻护士心理压力很大,我必须冲在前面。当时小马已陷入绝望,情绪激动,不停地骂人,骂得很粗俗。我没有理会太多,而是剪开粘在他皮肤上的床单,一遍遍清洗他身体上大面积的创口。被臭味熏得实在受不了,我就去卫生间呕吐一会儿,吐完了继续为他清洗。小马骂得越来越狠,我始终没说一句话,一直低着头耐心地给他清洗身体,一口气忙了3个多小时,才把他身体的创口清洗干净。忙完走出病房,我累得大脑严重缺氧,整个人软绵绵的。后来,在我和医护人员悉心护理下,小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出院时,小马给我深深鞠了一躬,含着泪说:“杜大姐,在我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里,家人都不管我了,只有你没有嫌弃我,让我恢复了人样儿……”小马出院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后来,他还加入了我倡导的志愿者队伍。
记:护理艾滋病人犹如“刀尖上跳舞”,您的团队成员遇到过危险吗?
杜:遇到过危险。有一次,我刚上班,科室年轻护士小晴跑过来抱住我哭了起来。我心里一沉,意识到小晴遇到了麻烦。当时我没说话,而是紧紧抱住小晴。几分钟后,小晴平静下来,说出了事情经过。原来,小晴为艾滋病人拔针时,针管里的血不慎溅到了她的眼睛里。小晴意识到问题严重,不敢给家人说,只能找我。平时,我一再要求她们,拔针时用手将针头固定好,防止出现意外。小晴的操作没问题,但还是出了意外。按照规定,医护人员一旦发现自己存在感染病毒的可能,要连续28天服用抗病毒药物。所幸,小晴有惊无险,并未感染艾滋病毒。
记:为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您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
杜: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静脉注射基本每天都要进行,我们的护士每天都要重复扎针、拔针的动作,实在太危险了。可我翻遍相关书籍,也没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天,我到医院儿科病房办事,无意中发现一些小朋友手上固定了注射用的输液设备,马上想到这就是留置针。一般来说,静脉留置针是儿科临床使用的,可以避免因为反复穿刺给婴幼儿带来恐惧,还能有效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我想,静脉留置针可以用在小孩身上,为什么不可以用在大人身上呢?这样不就可以减少护士们每天做静脉注射的风险了吗?很快,我在艾滋病科推行静脉留置针技术,既降低了护士们的职业暴露风险,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艾滋病科成立以来,我们的医护团队没有一人因为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毒,这得益于我们平时始终绷紧安全防护这根弦。让我高兴的是,十多年来,我们的医护团队已经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
对病人“治身”又“治心”,
与艾滋患者同游泳共进餐
记:对于艾滋病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歧视,这方面您体会应该更深吧?
杜:是的,治疗艾滋病,帮患者树立信心最重要。2011年秋,我们收治了一个叫小英的女孩。得知自己染上艾滋病毒后,小英充满了恐惧、绝望、无助等灰色情绪,有几次她都想从医院楼上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每次都被我及时拦了下来。我多次和小英谈心,在她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她的病情不是最严重的,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经过治疗后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我和同事的关心下,小英的情绪逐渐好转,也愿意配合我们的治疗。还有一个姓张的男性患者,住院第一天晚上,他几近崩溃,爬到医院的四楼欲结束自己的生命。得知消息后,我飞奔着赶了过去,一把拉住他,和他讲病情、谈家庭、聊人生。慢慢地,他的情绪稳定了,表示愿意配合我们的治疗。这种事我经历了很多,病人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们既要为他们“治身”,更要“治心”。endprint
记:很多艾滋病人不但遭受歧视,经济上也很困难,您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吗?
杜:这样的患者还不少。2009年,我们收治了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刘。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后,他康复出院。但艾滋病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对他精神上的打击也很大。村里人知道他患艾滋病后,不但对他谩骂攻击,还不许他进村。在治疗中花光积蓄的小刘,已是无家可归,只好再次回到医院。他在医院门口徘徊时,碰到了我。我感觉他神态不正常,问他为何再次来到医院。他谎称来这里探望病友。我看到他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便明白了其中的缘故。我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将他安顿好,然后带他到食堂吃饭。经过几天的交流,我终于弄清了小刘的难处。回到科里,我号召护士们为小刘捐款,很快就捐了1600多元,帮他渡过了难关。不久,我又悄悄塞给小刘800元钱,告诉他这是护士们第二次为他捐的款。其实,艾滋病科大部分病人生活条件都是比较困难的,我一直尽自己所能,设法为病人减免不必要的开支。这些年,我倡导为患者免费提供避光输液3000多次,为病人减少医疗费支出3万多元。
记:为了校正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偏见,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杜:2005年,我在医院第一个接受了志愿者组织“红丝带”中心的邀请,与30多名艾滋病患者出海游泳,与他们共进晚餐。出发时大家都很拘谨,不愿跟人接触,在游泳的过程中我主动跟他们聊天,与他们互动,吃饭的时候气氛就很融洽了。这种近距离接触,确实给艾滋病患者很大的鼓舞。在我看来,普通人的关心和尊重,对艾滋病感染者来说,有时比吃药还管用。此后十多年,我每月都坚持参与“红丝带”中心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与艾滋病患者同吃饭、共游戏,一起唱歌跳舞,带给他们温暖。如今,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红丝带”中心的志愿者,每月定期为艾滋病患者及他们的家属举办活动,为他们释疑解惑,给他们关怀。
记:对于那些已到晚期的危重病人,您是如何对待的?
杜:每一个患者我们都不会放弃,还要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2016年,艾滋病科收治了一位年逾七旬的病人,由于已经是晚期,病人全身上下溃烂严重,还没进病房,就飘来一股腐臭味。不少同事被熏得到卫生间呕吐,我穿上隔离衣为病人做起了护理。科里的医生经过联合会诊后,都纷纷摇头,认为病人已经是晚期了,再怎么治疗都会死的,还是叫家属早点准备后事吧!对于这种说法,我不太认同,我认为病人能不能治好,不到最后不能轻易下结论,即使到了晚期,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对于那位老年患者,我每天花3个小时的时间对他进行护理,为他清洗、涂药、注射。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护理,奇迹出现了,我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将老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10多年来,我们在与死神的“生命争夺战”中,挽救了5000多个患者的生命。
得知真相老公闹分床,
最愧疚没时间与女儿相处
记:当初您选择艾滋病科时,您家人同意吗?
杜:从筹备时报名,到参加艾滋病护理培训,再到艾滋病科正式成立后转科,我一直瞒着老公。因为我清楚,他对我的选择不会支持。但纸终究包不住火。2006年,老公偶遇我们医院护理部的老主任,闲聊时才得知我转到了艾滋病科。老公对此颇有怨言,回到家指责我这么大的事竟然不征求他的意见。老公生气我能理解,10多年前,毕竟“艾滋病”三个字让人感到恐惧。我在临床一线每天面对和护理艾滋病人,时刻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他心里能无所谓吗?老公知道我脾气倔,决定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可他对我的选择十分不理解,一气之下,提出了与我分床睡。我没有妥协,更不愿意和他发生争执。我耐心做他的工作,说我所在的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免不了要跟艾滋病人打交道,护理艾滋病人我已经具备业务上的过硬知识,再说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我是党员,又干了20多年的结核病护理工作,是最适合的人选。老公听了我的劝导,思想上渐渐有了转变。
记:您工作这么忙,有时间料理家务吗?
杜:我结婚近30年,头几年还能给老公和女儿做做饭,自从升任护士长以后,我已经十几年没做过年夜饭了。越是逢年过节,我越忙。因为我是护士长,节假日多加加班,可以让那些年轻护士休息一下,多陪陪家人。我忙工作,家里买菜做饭的事都交给了老公,他嘴上会抱怨几句,但从来没真正生过我的气。我和老公是高中同学,又考入同一所大学,感情基础深厚,生活中也是相互关心和支持。有一次,我身体有些不舒服,科室一位护士临产请假,人手紧张,我带病坚持上班。凌晨时分,我又累又饿。老公带着饭盒出现了,他知道我那几天身体不舒服,胃口也不好,晚上上班时也没吃什么东西,就給我包了云吞,煮好后用饭盒送了过来。吃着可口的云吞,我身上的疲累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记:平时您和女儿交流得多吗?
杜: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从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没有好好地照顾过她。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以往都是老公去,那天他恰好去外地出差,女儿恳求我一定去。因为我几乎没在家长会上露过面,同学们都以为女儿生活在单亲家庭呢!女儿的恳求让我心里酸酸的,决定排除一切困难也要参加家长会。家长会开始前5分钟我才赶到学校,没想到女儿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和两个同学在走廊里等我。看到我出现,女儿高兴地对同学说:“看,我妈来了,那就是我妈妈!”让我更心酸的是,我在教室里开家长会,女儿就趴在教室外边的窗台上,静静地看着我,那专注的神情让我终生都忘不掉。
记:您工作那么忙,女儿对你有怨言吗?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了,您想对她说点什么?
杜:我最愧疚的是平时忽略了与女儿的内心交流。读初二时,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情绪低落。我意识到她肯定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就问她怎么了。在我的追问下,她才说出了原因。原来,她为第二批入团名单没有她而感到沮丧。我这才反省自己和老公平时对孩子关心得太少。因为对女儿疏于引导和监督,她养成了丢三落四的毛病。让我和老公欣慰的是,女儿虽然有些粗心,但学习成绩很稳定。而且她比较独立,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完成,她爱动脑、爱读书、爱动手做实验。女儿爱好广泛,从物理、化学领域到交响乐、足球都感兴趣。我和老公从未像其他父母一样,整天逼着女儿上兴趣班。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对我们也很孝顺。女儿和老公是我工作上的最大动力,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取得现在的荣誉。
〔编辑:刘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