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学术范式意义

2018-02-27陶礼天赵红梅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文论学术

陶礼天,赵红梅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00)

王元化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文心雕龙创作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见1992年版《文心雕龙讲疏》之出版说明。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1979年初版后,历经多次修订再版及更名,分别为:《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修订版;《文心雕龙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改订版;《文心雕龙讲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改订新版;《文心雕龙讲疏》,日本汲古书院,2005年日文版;《读文心雕龙》,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最终版。初版《文心雕龙创作论》是历次版本之依据与基础,故本文除涉及版本辨析外,总体论述时仍以初版名称为据。。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创作论》(下文简称《创作论》)以杰出之理论创获,取得“新时期”《文心雕龙》研究的重大推进,也为学界提供优秀的学术研究范例,沾溉学林,泽被后学,其学术范式意义尤为值得古代文论研究者予以总结与重视。范式作为科学学之概念,是指某一领域所共享并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及技术规范等,诸如界定应该关注什么、研究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诠释、遵循什么样的规则等。《创作论》之范式意义体现在全书的学术追求与理念、理论视点、诠释方法等多个方面,其历次版本之修订亦为古代文论研究提供学术史上的思考与启示。

一、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这是王元化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编辑《学术集林》时,有感于“思想淡出,学术凸现”之言论而提出的编辑宗旨和原则,而这也可视为其一贯的治学理念与追求,并已贯彻于早年学术研究之中。作为其代表作的《创作论》,于“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卓然自立,取得突出成绩,与这一“学术与思想”互融共进的目标期许与努力实践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这一“高标准”定位,辅以科学之研究方法,使《创作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理论面貌与学术高格,从而取得《文心雕龙》研究的重大推进,所达到的理论深度与独创见解为学界所称许。

所谓“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意在重续学术研究与思想关怀之密切关系,是有鉴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理论上的偏颇而言。就古代文论研究来说,一方面不囿于传统“以古论古”的章句考证,提倡更广阔视野的理论思辨;一方面警惕“以论代史”的主观倾向,不忽略作为理论基础的校勘注释。《文心雕龙》的研究亦受学术大气候的影响,以校注为主的传统研究绵延至近代,“新的研究比较明显地出现,是在近代八十年的后二十年”,“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新的、自觉的科学研究之萌芽,它主要表现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作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上”*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全面、深入之研究,主要指超越具体文字校勘,将《文心雕龙》放在更广阔的文论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视野中审视,从而彰显其重要价值。20世纪初的《文心雕龙》研究,掀开“龙学”史新的一页,以刘师培、黄侃、刘永济、范文澜等为杰出代表,在扎实的旧学功底基础上引入新的观念与方法,视野开阔,学术与思想并进,取得突出成绩。这种观念之转变,也使文本的校勘译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五四”以后现当代的“龙学”研究在前辈开拓下不断推进,取得多方面成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注重观点原创、推陈出新的时风影响下,传统考据之学愈益受到冷落乃至批判,论出己意、以论代史现象萌生,思想之锋芒实因忽略文本校注基础反受损害,其间历经“文革”十年古代文论研究的整体沉寂,直至90年代“思想淡出,学术凸现”言论的提出,显示学术、思想之天平失衡的另极反弹。据王元化先生《创作论》初版后记所叙,是书初创于1961年,1966年完成初稿,1979年在原稿基础上加以修订正式出版,诞生过程纵贯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新时期”第一部研究《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以严谨详实之学术考辨与开拓凌厉之思想见解卓立学林,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联系其时学界的风气背景,其践行学术与思想并进的识见与勇气尤为值得钦佩,影响之深远,及今犹见。

学术与思想本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对于人文学科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尤其要注意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理论思辨,而这又是思辨中的校勘考证、文本依据,需要两不偏废,方能发掘深义而得其要领,避免拘泥、妄说之弊,学术因思想之灌注而有活力,思想以学术之支撑根基乃实。《创作论》于此之范式意义尤为重大,这一治学理念又是具体体现于全书的学术内容与诠释方法之中。

二、内容体例:古代文论诠释的新思路

《创作论》一书体例特别:上篇三篇,《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分论身世、思想、文学观等总体问题;下篇“八说”,对《物色》《神思》《体性》《比兴》《情采》《镕裁》《附会》《养气》等八篇提炼主要理论命题加以论述,前有《释义小引》,每篇正文后分别附有两到四篇附录不等,共计21篇。这样的体例安排,尤其下篇的正文、附录形式,于时人著述中独树一帜。据作者的《释义小引》,这一体例是借鉴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正文”“札记”之先例,并认为这一做法看似不严谨,实有可取之处,“行文灵活,不受拘束,可以使作者的意见从多方面得到发挥”*见《〈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这一体例安排本身即已彰显作者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新的思考: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如何推进理论研究的真正深入。

作者在总揽《文心雕龙》全书内容(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及写作方法(史、论、评)的基础上,本着“选出那些至今尚有现实意义的有关艺术规律和艺术方法方面的问题来加以剖析”的现实关怀*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8,237页。,以“创作论”为主要研究对象,抽绎“八说”之理论命题,并以此为中心做重点专论,另以附录形式做相关拓展补充。“八说”计有“心物交融说”(关于创作活动的主客关系)、“杼轴献功说”(关于艺术想像)、“才性说”(关于风格)、“拟容取心说”(关于意象)、“情志说”(关于思想与感情)、“三准说”(关于创作过程)、“杂而不越说”(关于艺术结构)、“率志委和说”(关于创作的直接性),作者自谦“虽不能说已经把这方面的问题囊括无疑”,亦可见深思熟虑后的裁断与学术自信。大体说来,八篇“正文”意在围绕所取核心范畴对刘勰理论的原有意蕴进行发掘,作者谓之“清理”;附录侧重拓展补充,尤以今人及外国理论为参照加以比较论述,作者谓之“批判”。另外,三篇总论立足学术考辨及古代思想史发展,以其坚实立论为下篇创作理论的阐释奠定基础,置于上篇自有深意。综合来看,全书之体例安排与作者内在的研究思路相得益彰,既有全局视野,又直击重点,单刀直入,有拓展有主从。作者在初版《后记》中说:“与其勉强地追求融贯,以致流为比附,还不如采取案而不断的办法,把古今中外我认为有关的观点,分别地在附录中表述出来。”③这一独特体例安排,的确使行文灵活便捷,以多角度论述、客观之呈现,实现理论话语的多声部,由此获得特殊的论述效果,给读者以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创作论》开放的理论姿态和问题意识,使之充满理论阅读魅力,一经发表即引起学界关注,作者写于1983年的《第二版跋》即已提到“创作论八说释义,更引起了较多的反响”*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09,308,311,311,312,313,310,314页。。未臻融贯实属谦辞,“八说”以点带面,辅以上篇之铺垫、附录之拓展,这一体例安排为多视角探讨理论问题,提供一种有益尝试并取得突出成效。

三、方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

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问题,初版《后记》即已表示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起来是写作本书的初衷,如上文所论,为慎重起见采取了“案而不断”的办法。案而不断,细味所论实自有裁断,这一融贯追求落实于行文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创作论》之研究方法突破原有的保守研究,有鲜明自身特色。作者长达七千言的《第二版跋》对方法论问题曾有详细说明:“这本著作是企图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或者可以说,在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上),采用新方法,作出一点尝试。为此,我曾经过多年的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三个结合,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①。这三个结合的方法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略加分析:

其一,文史哲结合中哲学分析思考的突出与重视。文、史之结合是古代学术研究久已有之的传统,而“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却往往被忽视……不在哲学基础上从美学角度去分析文艺现象,以致不能触及这些现象的根底,把道理说深说透”①。王元化先生本人具备深厚的哲学修养与学术功底,其《文心雕龙》研究在继承前人的文史结合传统之上,更着力于哲学美学意义的理论挖掘。“八说”之副标题及多篇附录即已彰显这一方法的有意运用,更是贯穿于全书的具体论述之中。这一视角的分析使文学理论研究更趋深入,其后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促进了古代文论以及文学研究的发展。

其二,关于综合研究法,主要指文论研究中的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拘泥于以古证古的办法,往往不免陷入以禅说禅的困境”,作者认为,“对于萌芽形态尚未成熟的文学现象,只有用后来已经成熟的发达形态的文学现象才能加以说明”,“用今天科学文艺理论之光去清理并照亮古代文论中的暧昧朦胧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那些本来模糊不清难以索解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突破”①。这里,“发达”“科学”之指称或有异议,但这一方法确能通过与后者、他者的相互比照更清晰认识古代的文艺理论问题。在《释义小引》中作者曾提醒:“不应该把这种用科学观点清理前人理论的方法和拔高原著的现代化倾向混为一谈”①。居今探古,同时又能够整体把握原典本义,是当代的古代文论研究者本然立场,或可说是本然之学术任务,而以今解古是犹应警惕的理论偏颇,对此问题作者是有清醒认识的,而如何跨越时间阻隔达到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准确诠释,应是文论研究者的不懈追求。这其中当然还有中西问题。《第二版跋》中提到季羡林先生亦曾建议:“应该把中国文艺理论同欧洲的文艺理论比较一下,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定能把中国文艺理论的许多术语用明确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①《创作论》在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方面特色明显、成就突出,论者多以“比较文学”著作目之,即缘于此,本书曾获得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奖荣誉奖。这一兼顾古今中外的综合研究法的自觉运用渗透全书各篇,开阔的理论视野、亦中亦西、今古并参,理论之光在纵横比照中愈益显明。同时,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之比较,应力戒流于表面而须努力探寻内在品质,对于“比附”问题作者亦抱有警醒:“以古证古同样会出现比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比附总是要反对的。”①

其三,对传统考据之学的吸收与超越,也是《创作论》的有效诠释之法。“乾嘉学派的末流失之于琐碎,但是其治学方法和作风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乾嘉学派偏重于家学和传承,这也使之形成严谨、朴实的治学风格。”*王元化:《思辨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作者以成功的学术实践纠正长期以来的轻视考据之风。本书手稿原名《文心雕龙柬释》,其目的就是为《文心雕龙》重要理论命题与范畴做简选释义,从根本上说,古代文论的研究都是一种文本诠释,具体文本的校勘注释为理论研究之根基。《创作论》中诸篇从详实的文献考据入手,立论有据,从而具备较强的理论说服力,显示严谨之学术风范,如上篇对刘勰世系出身、《灭惑论》撰写时间等的考辨。同时,亦注意对传统考据学的超越,在具体论述中力戒琐碎之弊,着意考据基础上的进一步的理论阐发。作者指出,“不去阐发内容底蕴,只在典章文物名词术语上作功夫是一种偏向”*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15页。。作者在其一则日记中亦曾对此有进一步申述:“前人注疏(汉人尤甚),以找出出处辄止。范注《文心》,仍不离此习。但作者何以用前人此一说法,命意何在,是引申本义,还是借喻取譬,而于所用旧说中寄寓新意又如何?凡此种种,有千变万化之情况,皆须探索之,而不能引起旧贯。”*王元化:《王元化集》,第8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不泥于考据文辞表面,务在说深说透,从而形成自己的考据与理论阐发并重之法,“根柢无易其故,裁断必出己意”(作者引熊十力先生语),使这一传统之学的精华重展优势,为今所用。

此外,《第二版跋》在对刘勰的儒、玄思想辨析补充中,强调应辨别主导思想与思想资料的区别,要警惕语汇对比法。语汇对比法,这里指不做深入辨析、泥于词汇表面的简单化归纳,与前论“比附”相类似,是关乎学术道德风尚的虚浮风气之体现,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亦需引起警示与反省。采用新方法的这一尝试取得突出成效,《创作论》在理论的宽度与深度上获得有力推进,其方法论意义对古代文论研究影响重大。

四、版本修订:反思与精进

《创作论》问世以来迭经多次修订再版,其间之内容变动学界多有论及*如陆晓光:《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的思想轨迹》,该文即对此进行了详细评述,见《中国文论的我与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7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页。。略述如下:据作者写于1979年的初版后记,该书最初写于1961年,1966年完成初稿,十多年后重得原稿并加以修订,删去几篇,增《释体性篇才性说》一章及近十篇新的附录。1984年二版除文字修订外,增一处“二版补记”及四处“二版附记”*具体为:《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文后增二版补记、二版附记;《〈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文后增二版附记;《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之附录三《审美主客关系札记》文后增二版附记;《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之附录一《文学创作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文后增二版附记。,并撰写近七千字的《第二版跋》。1992年的第三版更改书名为《文心雕龙讲疏》,基于对“规律论”的重新反思,作者对全书文字内容有较大修订:篇目上新增六篇讲话及书序,删去下篇创作论“八说”的两篇附录及两处二版附记*所删篇目为《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之附录三《审美主客关系札记》及其二版附记,《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之附录一《刘勰想象论的局限性》,《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之附录一《文学创作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二版附记。;除此以外,多篇文字上的变化亦复不少。2004年第四版新增《〈文心雕龙讲疏〉日译本序》及“备考”(历来评论摘录)。2005年出版以第三版1996年本为底本的日译本《文心雕龙讲疏》。2007年最终版更名为《读文心雕龙》,删去六篇增文,摘其要为附录,并恢复“八说”其一的附录三《审美主客关系札记》。

一部书稿,前后历时近半个世纪,作者以亲身学术实践提供古代文论研究学术沿革的历史投影,极富启示意义。历次版本中以1992年第3版改动较大,作者言:“当我开始构思并着手撰写它的时候,我的旨趣主要是通过《文心雕龙》这部古代文论去揭示文学的一般规律。……上述种种(六十年代的活跃的学术气氛、黑格尔哲学等)都加强了我认为文学规律可以被揭示出来的信念。……六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创作论》时,我对机械论是深有感受并抱着警惕态度的,……但是,这种戒心未能完全遏制探索规律的更强烈的兴趣与愿望。《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在论述规律方面所存在的某些偏差,第二版中仍保存下来,直到在这新的一版里,我才将它们刈除。”但“只是删削,而不是用今天的观点更替原来的观点”*见1992年版《序》。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这次变动,从篇目增删到文字的“减法”*夏中义、何懿:《论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版本修订———从“心史裂痕”到“潜反思”》,该文将王元化先生这一“减法”具体归纳为:“去阶级分析”“去偶像语式”“去规律标签”。文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集中体现作者的深刻反思与调整,同时,本着存真立场并未做大幅改写,故作者曾深憾某些篇章“于心未惬”*此是针对《释〈熔裁篇〉三准说——关于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所言。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2007年最终版对《审美主客关系札记》的恢复亦引起学界关注,其关于艺术理想的论述引发对于时代人文精神的关联思考*陆晓光:《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的思想轨迹》,该文对这一变动有所评述,见《中国文论的我与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7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2页。作者并有其他相关论文,如《论王元化新世纪“第四次”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13页),《“新人文精神”——清园王元化的最后遗产》(《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第57-63页)等。。

《创作论》一书的历次版本修订作为一种学术史现象,彰显作者的思想理路进程、时代语境对学术研究影响的历史痕迹,从中亦可见作者不断研磨的严谨之学术态度、理论反思的勇气与自我超越、思想之精进。这一实践过程折射学术研究的内向式思考。

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定位刘勰之核心创作理论,抽绎主要理论命题做专精论述,辅以对其身世、思想、文学观的总体考辨、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比照拓展,尤其注意哲学美学层面的深入挖掘,借助独特体例安排之优势、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取得相关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达到同时期《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其在践行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古代文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术范式意义,并通过历次书稿版本之修订提供学术史的思考借鉴。精准把握,居今探古,古代文论的研究任重道远,《创作论》在此领域的杰出探索业已作为范式泽被后学,影响深远。

关于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研究以及其对《文心雕龙》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笔者在《文心雕龙研究史》和《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学术反思》一文中*陶礼天:《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学术反思》,陆晓光主编,《清园先生王元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4-301页。,作过论述;在后一文章的篇末,我写了一篇较长的“附记”,回顾了王元化先生对我的教育与影响,本文与此前所论或有重复;但我们认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学术范式意义,不仅是《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王元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还是想就我们的认识再略加表达。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所具体研究的结论,有关所谓创作“规律”诸多观点的论析,或还可以再加探讨,尤其是其中“向上一路”的思想渊源和方法论亦容或存在商讨的余地,例如,刘勰的出身门第与《文心雕龙》一些具体理论批评的立场问题、《灭惑论》写作时间以及因之而产生的佛学与《文心雕龙》的关系问题,是否必要如此“扣紧”分析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2017年12月31日稿毕于北京

[1]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元化.读文心雕龙[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6]王元化.思辨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王元化.王元化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8]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文心雕龙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陆晓光.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的思想轨迹[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7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夏中义,何懿.论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版本修订———从“心史裂痕”到“潜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论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邻父伐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登楼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考古是“神马”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