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孔子私学与学术下移之关系

2018-02-27胡佳宁任桂斐

新课程(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私学典籍孔子

胡佳宁 任桂斐

(浙江省嵊州中学,浙江 嵊州)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剧烈变革之中。生产力发展,私田规模不断扩大,分封制逐步瓦解,直接导致宗法制遭到破坏。宗法制的破坏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最终布衣阶层兴起。与此同时,在文化领域,另一场“下移”运动,即学术下移,也在如火如荼地兴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的形成,各类私学蓬勃发展,士阶层的崛起与不断壮大,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局面的重要特征。私学的教育形式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因而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学术下移两个阶段之间的重要接点,对当时以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又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本文力求探讨孔子私学与学术下移之关系,将孔子私学这一历史现象代入社会文化领域的大背景中,以理清其相互关系。

一、私学兴起的背景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是私人办理的学校。社会需求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其出现和兴起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可教学的内容,二是从事教学的“子”。

1.私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因袭商、周时期奴隶制官学的基础上做出一定改进

众所周知,奴隶制时期,知识主要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章太炎《检论·订孔》中说:“宦于大夫,谓之宦御事师,官化者又与学同,明不仕,则无所受书。”就说明了此观点。直至周王室衰微,平王东迁,人才四散,图籍流失,进而导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的出现,即学术下移的出现。一般认为,学术下移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即知识由周王室流向各诸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载,王子朝与周敬王争夺王位失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2.从事私学教育的人,一般被尊称为“子”,如孔子、老子等

这批人在接受和吸收了文化知识后开办私学,传递知识。他们大多是贵族之后,或能够直接接触到文化知识。如孔子,为宋国贵族之后,虽家道没落,但仍可学习“六艺”,并于十五岁就立志学习礼乐。又如老子,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大约为今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博物馆、国家文物馆。可见老子掌握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才有孔丘问礼于老聃。

二、学术下移表现

学术下移概况如前文所述,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由“学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为第一阶段;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为第二阶段。为更好地理解学术下移,笔者罗列出与学术下移相关的一些表现,以求更好地说明私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该历史背景下的历史细节。

1.学术下移推动了文化典籍传播

春秋时期,文字载体和书写工具的改进,使书籍抄写成学术下移的重要途径。章太炎《检论·订孔》:“自老聃写书征藏,以诒孔氏,然后竹帛下庶人”,由此知识不歼于故府,经抄写下达庶人。这样,文化典籍就成为知识交流、传播、转移的物质基础;同时,学术下移也为书籍抄写培育了更多的“抄书匠”,扩大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从而推动文化典籍的传播。这是学术下移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

2.学术下移壮大了士阶层

在“学在官府”时代,“士”通常是受过文化教育的贵胄子弟,一般指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其含义相对单一。后由于战争形制和规模的变化,士的作用逐渐凸显。同时,学术下移的开展,使士的来源扩大,不再囿于贵族,培养了一批学识渊博、能力卓越的士。到了战国时期,“天下英雄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赵襄子、魏文侯、吕不韦、燕太子丹等,门下都养着数千门客,可见士阶级已壮大到了一定规模,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私学教育的成功,脱胎于社会文化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推动了春秋时期学术下移运动。

孔子与同时代人所兴办的私学,不仅对春秋时期的社会教育、文化、政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丰富了中国早期教育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对后世具有启示意义的教学理念,也使得教育与中华文化一起成长,风雨同舟两千余年,成为宝贵的教育遗产。

对学术下移进行评价时,尽管具有不完全性,但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显然更为重大,且振奋人心。它不仅壮大和发展了士阶级,使他们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象征,也打通了社会文化的关节,使知识得以流通,为中国文化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

孔子私学与学术下移的关系,影射出历史人物与历史趋势间的关系。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顺历史潮流而行,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猜你喜欢

私学典籍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六艺”之“五射”新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