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活力课堂,培养创新精神
2018-02-27袁超
袁 超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江苏 昆山)
在行知先生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提出:“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去赶考,不和家长联系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去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就从六大解放为出发点来简单谈谈如何让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解放头脑
陶行知认为,要把儿童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在我的语文课堂里,很少出现:小朋友们要……应该……这样的命令式词眼,反之更多的是:好吗?行吗?这样商量型的语气。有时,我还会故意犯些小错误,如,在教学“极”字的笔顺时,我故意写错,让孩子们去发现老师的错误,因为之前学的“奶”的笔顺时先横折折折钩再撇,而“极”却相反,由此加深了孩子对知识本身的认知,从而破除孩子对老师是知识权威的迷信,使他们摆脱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桎梏,避免陷入知识的误区。
二、解放双手
让孩子参与课堂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要求。行知先生也早有此远见,他提倡儿童参与实践,要手脑并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孩子的双手不仅仅只是用来捧起书本、写好字,而是贯穿在课堂的各方各面。在趣味阅读时,我时常会让孩子加入合适的动作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不仅加深了孩子对字词、文本的认识,也使朗读变得趣味横生。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手配合读书,“满天”“满地”“这里”“那里”这些词语不用解释,只要动作一出,全都理解了。每每读书时,都能看到孩子们舞动的小手、摇晃的脑袋,投入的样子让人觉得非常可爱。
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就选用了电子白板作为课堂的辅助工具,初读课文时让孩子上讲台来动手标出自然段,精讲感悟理解“挨”这个字时,我又让学生上台来通过白板演示动手摆一摆,“梅花一个挨着一个”的样子瞬间跃然纸上,字义也迎刃而解。
三、解放眼睛
我尝试把语文课堂搬到户外去,让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在教学识字1时,我并没有先讲春天的景色,而是让孩子们排好队,跟着老师去逛校园,找春天。每个孩子来到充满春意的校园中,都变得非常放松和快乐。边走边看,他们认识了柳树,看到了粉色的桃花,感受到了和煦的春光和柔软的春风。最后再回归文本,一切文字都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每个孩子自己独特的认知,这就是观察的魔力。同样,对一些暂时比较难见的事物而言,我通常会找一些图片让学生去观察和感受,如《草原的早餐》这一课,我们江南一带的孩子对草原其实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的,因此,我就找来了大量草原的图片,配合恰当的音乐,让孩子去观察和感受。他们的思绪一下就被带远了,从他们的啧啧赞叹中,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和壮美,由此,文本描绘了这样的意境,孩子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四、解放嘴巴
这是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最为重要的一点。归根到底一个字“问”,在提问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大力解放孩子们的嘴巴,慢慢培养学生的敢问、乐问的精神。如在认识课文中的词语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不是很理解的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在问与答中解放思想。又如,我在教学《这儿真好》时,让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这儿是哪儿?这儿好在哪里?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养成其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五、解放空间
行知先生认为:从前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极大的束缚。然而,鸟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阔天空。鸟儿只有在森林和海阔天空中才能有充分施展其才能的机会。
语文课堂亦是如此,课文只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切不可视课文为唯一。要把课文当成例子来学语文,如《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难点就在于形容颜色的ABB类型的词语的理解和积累,除了书本的“蓝湛湛、碧澄澄、黄乎乎”,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走出课堂去观察,有金灿灿的麦子、红彤彤的太阳,这就把课堂延伸了。另外,通过与社区的合作、请社会人士进课堂,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空间的限制,让语文学习充满创新和活力。
六、解放时间
行知先生批评了学校考试过多,占用了儿童全部的时间,从而使儿童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我是一个不习惯布置很多作业的老师,当然,语文必要的抄抄写写还是必须完成的。在课堂上,我通常会留给孩子15~20分钟习字、做练习的时间,以确保孩子们正常的休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儿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以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为导向,建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