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以《江雪》的教学设计为例

2018-02-27叶秋彤

新课程 2018年8期
关键词:孤舟蓑笠江雪

叶秋彤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广东 广州)

古诗含蓄优美,意境深远,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如能根据诗文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展现古诗的魅力。笔者在《江雪》教学中,是这样应用“情境教学法”的。

一、创诗境,初感知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紧紧地抓住诗题的“雪”字,把学生带入一个寒冷、孤寂的世界。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娓娓道来: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冬天的佳作,让我们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和冬天有关的?”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记忆的闸门缓缓拉开。学生瞬间走进了一个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的世界。我顺势问学生:

师:“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寒冷。”

生:“孤单。”

生:“害怕、无助……”

接着,我出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个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份朦胧的“感知”,为学生真正地走进意境定下了基调。

二、闻诗声,明诗意

在《江雪》的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而且每一次诵读都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诵读要求的。

首先,读准字音。在第一次朗读时,我让学生参照拼音来读,这样做不仅落实了识字的教学目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生字和难读字的印象。第二次读,去掉了拼音。这首诗中,“蓑笠”是生僻字,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参考书的注释,了解到“蓑笠”是用草或麻编织成的斗篷以及帽子,再出示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

其次,读出韵律。根据古诗韵律的规律,我将《江雪》的节奏进行了划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划分节奏,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配着舒缓低沉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再次朗读,很多学生都沉浸在压抑的情绪中,一个备受排挤而不得志的诗人形象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中。

三、悟诗情,品意境

在《江雪》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一)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伴随着清冷低沉的音乐,我带着学生一起感受诗句中表现出的寒冷、寂静的环境: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江雪》,读了全诗,你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到雪?”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语句说明当时在下雪。”

生:“我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是雪天。

师:“同学们,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体会到了寒冷。大雪纷飞,一定非常冷。”

生:“当时的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啊。”

师:“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绝和灭。”

找“雪”、品“雪”的过程,实则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解诗意、入诗境的过程,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通过删去“绝、灭”两字和加上“绝、灭”两字的诗境对比,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了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繁琐。

(二)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我再次出示了课文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再去看看这位渔翁,你能体会出这位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太孤独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生:“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否则不会在这种天气还去钓鱼的。”

生:“我想他可能是被人欺负了吧?没有人理解他的痛苦。”

此时,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渲染情绪。

师:“同学们,其实这是一首藏头诗,现在我们读一读每一句诗开始的第一个字。”

生:“千、万、孤、独。”

师:“体会一下,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

在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后,抓住关键词语,聚焦在诗中的“孤”和“独”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学生的言语表现异彩纷呈,最后达成对词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

(三)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嫉俗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这种感情学生不容易体会,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对渔翁的行为进行质疑,引出学生对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的思考,再进行引读,层层递进,深入体会。

师:“雪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渔翁都快成为一个雪人了,但他还是不肯离去。从他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品质?”

生:“坚强。”

生:“不服输、不想轻易低头。”

我因势利导,出示了柳宗元的生平。学生知道了《江雪》创作的背景,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猜你喜欢

孤舟蓑笠江雪
月夜独坐
月夜独坐
江雪
江雪
江雪
重要的事
江雪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s on Professor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摄影作品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