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梅壶》的艺术构思与创作理念
2018-02-26顾俊锋
顾俊锋
摘 要:紫砂界的壶艺泰斗顾景舟有一把力作《提壁茶具》,是顾景舟大师历经多次修改、用其全部的紫砂设计创作能力且结合玉壁的造型设计制作的精美经典之作。其中有一件被收藏在江苏省宜兴市陶瓷博物馆内,二零一五年的夏天,我有幸目睹了这把壶的风采。第一眼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该壶造型实用大方,制作技艺无与伦比,堪称是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在此同时,我想能否借鉴此壶设计一把我自己的作品。经过若干天的思考,《提梅壶》的概念已经在我心里有了一个雏形。
关键词:紫砂陶;紫砂;顾景舟;艺术;构思;提梅壶
1 引言
提梅是提媒的谐音。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而我这把壶也将会是做壶人和玩壶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2 《提梅壶》的设计理念
首先《提梅壶》的身筒将借鉴提壁。因为提壁的身筒从任何角度看都比例匀称、过渡和谐、线条柔而不锋、敛而不塌。
其次,在整个壶上增加梅花的元素。先从嘴、把、的子三个地方加以修改。本来提壁的这几处都是方形的设计,由于考虑梅花的树干只能是圆形,所以这几处都改以圆为主,在圆形的基础上饰以梅桩造型。而其原作的盖子棱角分明,不符合梅樹的造型特点,所以又从盖子入手,把原先的压盖改成弧形嵌盖,使之整体和身筒融合。
整个壶形的设计构思基本完成后,按比构思完成《提梅壶》的设计图纸。整体壶形的肩部和腰部呈上坡势、底部为平缓势、身筒中间的凹形比例占整个壶身的三分之二左右,这样肩与底就显得更宽、更稳、更舒服,《提梅壶》的雏形图纸就已初步完成。
3 《提梅壶》的制作
完成壶的设计图纸,随之考虑的是制作的选料。考虑到自然界中梅花的特性,首选的泥料是“清水泥”。“清水泥”是指选用单一的原矿配料,在不掺杂任何矿料或化工色素的情况下,粉碎加工后直接拌和而成的泥料。所选的清水泥底料开采于黄龙山,原矿呈紫棕褐色、块状结构,粉砂质泥岩结构致密、沉实、坚硬,其中矿物组成中由于含铁量较高,所以烧成后颜色基本呈棕红色,特别符合此壶的设计美感。由于粗细搭配较为合理、可塑性更好、干湿度也比较容易掌握、烧成收缩比小,特别适合《提梅壶》全手工提梁嵌盖的制作工艺。一旦烧成之后的作品将更加朴实柔和、亲和力也特佳,泡茶时的透气性极佳,只要稍加使用,就会显得更加红润光泽,形成内敛的包浆。
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工具的制作。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边的“器”当然是指制作紫砂壶的工具。首先制壶的基本工具不必考虑,重点是针对《提梅壶》的特制工具,比如篦子。篦子一般用于整壶的形体,整个壶形经过全手工拍打成型之后能不能符合设计要求,篦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线梗,《提梅壶》的颈、腰两个部位都呈明角状,此角能否挺刮就必须看线梗做的到位。
按照设计图纸把工具配制好以后就开始整个壶形的全手工制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提梅壶》的制作亦是如此。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此壶制作成功。从整体来看《提梅壶》的外形给人以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由于身筒部分借鉴了“提壁”的造型设计,装饰部分又从自然界选择了特有韵味的梅花作为题材,梅花枝条细长、形态各异,几朵简单的小梅花在争寒斗艳平添了几分生机,空间的安排上疏密有致、远近相宜。近观此壶、虽不闻梅花的香味,却早已使人联想翩翩。那一壶的花香、茶香自然一体,让人心旷神怡。
“处世为人能尝苦乐,泡茶一盏浓淡皆宜”这句话是我的人生格言。如今我正值壮年,而我的壶看上去透露着岁月的沧桑,那份淡然修行的气场像极了我的人生格言。顾景舟大师的《提壁壶》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必然是成功的,我在其基础上经过推敲和美化后的造型则更趋完善。在力求审美需求的同时,这把壶同时也非常注重实用功能,嘴的造型呈凤头形、根部略大、横切面呈圆形,更利于流孔出水通畅;提梁部位呈扁平状、同时梅桩的修饰有意避开了提壶的握手处,手感把玩会非常舒服;壶盖相比于《提壁壶》稍作修改放大,大大方便了倒放茶叶更便于清洗,壶盖上的钮呈桥梁形,手拿捏的恰到好处、非常舒服,整体来说很便于生活的使用要求。所以,一把壶的造型设计的基本理念不能脱离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出造型的设计美感,整个作品才能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4 结语
在紫砂壶的设计中,变化和统一是不可或缺和相互关联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变化在此壶的体现就是通过增加梅花的元素,带来原本光素器所缺少的生命力;而统一是把梅花和整个壶形结合串联起来,在变化中呈现出一个整体,梅花的点缀使壶的造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优雅的姿态使造型意味隽永。总而言之,当整个壶形符合我们的生活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二种需求的时候,它才被认为是美的,它只有达到形式美、功能美、和谐美的统一时才完成了审美基础的艺术创作。我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突破思维的禁锢,充满着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在我的艺术世界里,技和艺的融合将永无止境。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提梅壶》的设计一方面是对前辈大师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结合自己的制作技艺,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出了我个人的艺术构思和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 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 良绍.紫砂赏玩[M].台湾艺术园书公司, 1993.
[3] 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