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之死与征集档案的命运
2018-02-26梁艳丽
梁艳丽
考试一结束,就带着孩子前往海边。早上,空旷的沙滩还清晰地遗留着清扫的痕迹,凉爽的海风中,当地人一手提着小桶,一手拿着镊子,娴熟地夹着礁石上不知名的贝类,游人则兴致勃勃捡拾贝壳、螃蟹……在高人的指点下,我这个从来没有抓过螃蟹的人居然一个多小时也抓了二、三十只,女儿也收获颇丰。因为早上的意外惊喜,一整天的时间,我们都沉浸在莫名的兴奋中。
傍晚,慵懒之余,想起小桶中拥挤的螃蟹,跟孩子商量:能不能把螃蟹放回大海?本来它们自由自在,有沙石的掩护,有丰富的食物,有大海的滋养,现在困顿于此,拥挤不堪,朝不保夕!
孩子眨巴着眼,琢磨着我的话,想着曾经被她从池塘中网回家养死的小鱼,又死死地盯着小水桶,最后恳求我,明天再放,行吗?
第二天,在海洋馆疯玩一天。回到酒店,已是傍晚。一家人筋疲力尽。躺在床上,臭味扑鼻。仔细检查后才发现,一桶螃蟹竟是恶臭的发源地。那一刻,孩子一脸愧意,喃喃地说:“如果昨天把它们放了就好了……”
这本是游玩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跟档案工作没有半点联系。但果真如此吗?两者一点可比性都没有吗?
抓螃蟹时,我们兴致勃勃、满怀成就;螃蟹死了,我们黯然神伤、满怀愧疚。
螃蟹,本来不属于我们,却因为我们兴之所至、劳心费神,将其收入囊中。
那征集来的档案呢?尤其是征集到的珍贵档案呢?它们本来不属于档案馆,因为稀有,因为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的档案征集人员,带着别人的不解、不屑、不信任甚至冷嘲热讽,不辞辛苦,不畏艰难,以极大的耐心、责任心,想方设法将其征集进馆。
熟悉档案馆工作的人都知道,接收征集、保管利用、编研开发等工作是由不同科室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说,接收征集人员即使对征集进馆档案的保管、开发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能否实现,能实现到何种地步,何时能实现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不同的岗位对应不同的职责,一个人能力再大,本领再强,如果不是处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对涉及不同部门、较多人员的工作想一竿子插到底终究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这就回到了螃蟹的问题上。档案已经征集进馆了,但它是保管条件更好了还是更差了,是更多的人关注到它的价值还是被束之高阁乃至被人遗忘慢慢损毁了?
但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悲观。与普通进馆档案不同,征集档案因其稀有性、特殊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先,征集进馆档案在接收时引人注目。如新乡市档案馆2003年7月接收张公干档案时专门举行了仪式,时任市委副书记常法武,市委常委、秘书长冯昕,新乡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姬亚峰及张公干同志的子女代表等出席了捐赠仪式。新乡档案信息网、《新乡日报》、《档案管理》等媒介对捐赠情况进行了报道。其次,征集进馆档案在管理中与众不同。张公干档案既有信函、日记、文章等文书档案,也有照片档案,还有证件、奖章、衣物等实物档案。为此,新乡市档案馆专门组织人员查找资料,起草档案整理方案,将其档案、资料分为生平传记、公务活动、音像等十大类进行整理。再次,征集进馆档案在利用中别具一格。2010年,新乡市档案馆新馆设立馆藏档案珍品展,展厅中名人档案展出了部分张公干的日记、照片、证件、衣物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亮点。2014年,新乡市档案局馆向河南省档案局申报《张公干名人档案专题研究》科研项目,组织精干人员对张公干其人其档进行研究,编写了《新乡名人档案——张公干》,网上举办《张公干名人档案展览》,为新乡市新区小学等三所学校的学生举办了专题讲座。2018年7月,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人员来电,希望通过档案了解更多河南黄埔同学会第一任会长——张公干的事迹。
由此可见,档案的生命在于其内涵的开发,在于其价值的显现。档案的征集接收、整理是过去完成时,但其保管、利用却是现在进行时。越是对档案进行深入的研究,越是能发现其中蕴藏的宝藏;越是对档案开发利用,越是能实现它的价值。张公干名人档案正是在利用、研究中被更多的人发现,被更多的人关注,但其他征集进馆的档案是否也频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档案征集是一项技术活儿,更是一项良心活儿。将千辛万苦征集来的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既是对原档案所有者的尊重,也是对档案征集者的尊重,既是档案部门的职责,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底线。
就其价值和重要性而言,小小的螃蟹当然不能跟征集来的档案相提并论,但其中的道理却值得每一位档案工作者深思。善待档案,尤其是征集进馆的档案,否则,我们失掉的不仅是档案,更是民众对档案部门的信任!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乡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