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独特文化形成的“三法则”
2018-02-26唐恩莹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学校采用“三法则”,即传承法则、特色法则、发展法则,开展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利用与开发研究,并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活动,找出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特质文化的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沙湾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这里形成并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学校采用“三法则”,即传承法则、特色法则、发展法则,开展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利用与开发研究,并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活动,找出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特质文化的载体,进行利用与开发、传承与创新,从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校园独特的文化,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学校的优质发展、持续发展。
一、传承法则:形成独特文化须有“根”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她是精神的延续,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面对着沙湾区域内丰富厚重且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我们认为传承是学校打造校园独特文化的首要条件。
如兴贤小学,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位于珠三角的农村小学。学校所在村曾是番禺竹篾编织虾笼唯一产地及扎作工艺传承基地。鱼灯是沙湾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前身可追溯到沙湾各富户人家及祠堂门前悬挂的大型灯笼,灯笼的大小显示家族的显赫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沙湾鱼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显赫的大户人家进入到寻常的百姓之家。
2012年起,学校开始尝试以鱼灯制作为特色项目,寻求文化发展的突破口。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学校对鱼灯所赋予的寓意揣摩得更加透彻。“鱼灯”有照亮光明之意,“灯”寓含着“光明”的含义。学生在做鱼灯、唱鱼灯、舞鱼灯、画鱼灯等过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此同时,教师们也点亮职业生涯的“灯”,做好学生的引路人。2012年和2014年,学校先后获批为广州市和广东省“鱼灯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作品《童心海洋梦》获全国鱼灯山花奖金奖。这为学校的文化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自此,他们通过挖掘文化的“根”,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启明灯”。
二、特色法则:形成独特文化须有“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实践也告诉我们:学校文化要从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生而异。只有建立在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求基础上的、充满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才是最理想的、最有价值的、最为独特的。因此,学校形成独特文化时必须把握“特色法则”,这样才能为学校独特文化的形成找准“底色”。
(一)特色思想:从乡土文化观念上挖掘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和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
如象骏中学,位置优越,山水相映,环境优雅,学生多为周边农村子弟。学生有着岭南乡村居民特有的质朴、守正的个性特质;教师群体亦多年来保持稳定,与学校和学生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视校如家,视生如子,师生亲如一家人。人文的优势、地利的独特,让象骏人把学校文化定位在岭南人的“温顺淳朴、敢为人先”的特质上。经过反复论证,学校致力于推进“淳骏文化”建设,“以淳粹之气,生精神之义;以淳厚之心,筑坚持之力;以淳雄之技,立角色之魂”,从而形成“古朴淡雅、诚信务实、笃学敦行、敢为人先”的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学校文化。
又如中心小学从乡土文化的观念上寻求学校文化的突破。“和衷共济”是沙湾宗族文化孕育出的文化观念,宗族、族群意识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世袭性强、稳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质。随着时间流转,这种精神力量不断得到强化并成为了一种传统,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即“和谐”,这是一种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的体现。由此,中心小学提炼出“和美教育”文化体系,从而引领着学校发展走进一片新天地,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营造了更成熟的独特文化大舞台。
(二)特色活动:从乡土民俗活动上挖掘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只有唤起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体验的学校文化,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学校独特文化的魅力。
如地处古镇沙湾“心脏”地带的西村育才小学,创办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以学校为“圆心”,在不到1000米的半径范围内,就有着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沙湾大族何氏宗祠留耕堂、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三稔厅、广东音乐及粤曲著名作家“何氏三杰”之一何少霞故居、清末民初的私塾的居所古镇书斋、原为乡中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处的文峰塔等等。
欣赏民乐,熏陶气质;舞动狮艺,强体健身;养育兰花,陶冶性情;阅读经典,明理睿智。西村育才小学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挖掘传统民间活动等资源,并通过深化内涵、整合发展,打出了四张文化名片,即民乐文化、狮艺文化、兰花文化、诗书文化,从而奠定了“风雅文化”的底子,培养学生风雅并兼的气质。
(三)特色工艺:从乡土民俗工艺上挖掘
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传承古老技艺,有利于传承中华血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色工艺入校园,让学校文化更添活力和厚重。
如红基学校是清朝末期1907年由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张蔼蕴创办,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学校毗邻宝墨园。一副“红基初奠细研宝墨写鸿篇,珠水悠长润染紫坭成沃土”的对联,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红基、宝墨、紫坭三者血脉相连的文化生态关系。宝墨园最有名的岭南工艺之一就是灰塑。宝墨园是灰塑的精品园。其中大型灰塑壁画《清明上河图》就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可以说是宝墨园的镇园之宝。
红基学校充分利用所在地势之利和自身建筑之特,以灰塑为抓手,引领着学生精心体味这别致的民间瑰宝。他们在不同年级设置了学习目标,低年级学生学会简单的绘图,了解灰塑的历史和制作,这一阶段为“赏雅”;中年级学生学会颜色的搭配和图形的描绘,品味灰塑的艺术特色,这一阶段为“绘雅”;高年级学生学会制作灰塑,深入了解灰塑图案的寓意,并融入自己的理想追求,这一阶段为“塑雅”。学校充分挖掘灰塑乡土特色资源,精心打造“塑雅教育”,以岭南文化元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新舞台,让学校文化迸发出新魅力。
三、发展法则:形成独特文化须有“茎”
社会在转型,文化在提升。发展原则是打造校园独特文化的关键条件,同时这也是我们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为了什么”的最清晰、最明确的答案—为了发展,确切地说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们制定了《沙湾镇学校文化建设“五度”评价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五度”指的是:理念的认同度、参与的广泛度、内涵的深刻度、实践的系列度和作用的迁移度。通过此标准,我们让学校对拟定的文化建设思路实现自我对照,进行自我衡量,发扬优势,继续前行,针对不足,及时调整。形象地说,就是以《标准》这把“尺子”中的“刻度”引导学校做好“取”与“舍”、“思”与“行”、“精”与“特”的工作,从而确定好挖掘乡土文化的定位。
如实验小学利用所在村沙坑村“中国龙狮之乡”的乡土民俗活动资源,尝试开始“武德教育”。全校师生全部参与习武,并形成了自觉习武的良好风气,从而实现了由“学校特色项目”到“学校文化特色”的突破。他们除了继续加大对武术、醒狮、舞龙艺术的资金投入外,还采取科研引领促进武术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学校先后承担了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展武术特色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武育德校本行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之子课题“以‘沙坑醒狮、武术、舞龙、舞凤为核心的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研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利用传承法则、特色法则、发展法则挖掘文化育人的“种子”,我镇学校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校校文化育特色鲜明、活泼生动、自成风格,如象达中学的象达文化、中心小学的和美教育、京兆小学的报最教育、福涌小学的三品教育等等,所有学校都成为了文化特色学校。学校文化育人建设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引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让充满魅力的沙湾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沙湾教育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在师生中传承和丰润。
【唐恩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教育指导中心,教研员】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