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湛江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的路径研究

2018-02-26王守智

北方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王守智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绿色发展理念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提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足见,党和国家对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理应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但是,现实样本与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差距,由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便提上日程。广东省湛江市是一个生态保持较好的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谓有很好的基础,但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必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从科学设计城市规划、构建产业生态化的经济体系、打造绿色的城市空间体系、推行生态化的城市生活方式等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把湛江打造成为美丽的生态型海湾城市。

关键词: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海湾城市 生态城市

一、学理分析: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演化逻辑

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伴随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的质疑而提出的。早在1962年,美国著名作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始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破坏进行反思,呼唤各界关注环境、保护环境。1972年,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等人完成的《增长的极限》,从资源和生态两个视角分析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严重质疑,呼吁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关系。

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暴露以后,第二次绿色觉醒和全球环保浪潮随之兴起,并且出现了人类环境学、城市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生态城市的概念也逐步演化而生。

步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绿色发展的迫切性。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被视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人类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全新理念,而且也正在酝酿和催生一场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我國从新世纪以来,对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用单篇来论述“生态文明”,且首次把“美丽中国”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且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3月的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问题,也是基于现实的迫切性。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突破了环境容量的承载力,造成了资源短缺严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居民生活受到威胁,已经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占比只有29.3%。对全国470个城市(区、县)的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29.8%,酸雨频率平均为17.4%。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那么城市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坚持什么样的定位呢?实际上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了“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见,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流,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SWOT模型分析:湛江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的优势、机遇与挑战

2018年中共湛江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生态理念为引领,加快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自然风光秀美的生态型海湾城市”。那么,要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湛江的优势与机遇在哪里?还存在哪些不足?又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呢?

(一)优势(strength)

1.先天优势

(1)海湾城市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居粤桂琼沿海地区中心,是中国大西南的主要出海口,又是我国通往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航程最短的重要口岸。因此,湛江是一个海洋大市,也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海岸线长达2043.5公里,占到全国的6.4%,广东省的35.4%。同时,湛江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湾城市。整个城区沿一条海湾而建,因此又称“一湾两岸”。西海岸分布着赤坎区、霞山区、开发区、麻章区,而东海岸主要是坡头区。在湛江城区周边分布了很多岛屿,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34个岛,所以有人形容湛江是“海在城中,城在海中,城中有岛,岛立城中”。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曾形容湛江是“一座站立在海上的城市”。海湾的天然优势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生态大市

湛江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多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阶地,平原约占66%,丘陵占30.6%,山区只占3.4%。且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雨量1417~1802毫米,这都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先天条件。同时,湛江土壤类型齐全,且以红壤居多,因此湛江又有“红土地”之称,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为发展农林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湛江市境内河流较多,水分充足,为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上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提供了一块宝地。

2.后天延续

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和湛江人民一直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宝贵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秉持着“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发展理念。正是因为这一份秉持、坚守,使得湛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2017年1-10月,湛江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一,PM2.5均值为25微克/立方米,PM10均为38微克/立方米。湛江也因此被评为“中国最佳洗肺城市”。截至2017年底,湛江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分别为0.010、0.015、0.042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在16-148之间,其中达到一级(优)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为57.5%;达到二级(良)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为32.1%。

近些年,湛江市还抓住“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也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689.64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域面积的5.2%。还陆续完成南三岛千亩防护林、徐闻曲界万亩“热带雨林”首期、三岭山森林公园复绿和鹤地水库水源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共计建设生态公益林4万亩。湛江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1dB。

(二)劣势(weakness)

湛江地处南海之滨,易受到产生于菲律宾附近的西太平洋台风和产生于西沙、中沙群岛附近的南海台风的袭击,也是目前国内台风登陆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一般始于5月,11月份结束。7、8、9月台风最多,风力也最大。台风带来强风暴雨,甚至带来海潮,对农业生产、沿海防护林以及树木、植被等影响很大,每年因台风灾害,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以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为例,台风在广东湛江坡头区沿海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是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最强的台风。台风登陆时挟着狂风暴雨,且持续时间较长,市区市政道路及管道、路燈及灯饰、园林绿化及植被和市容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遭受极其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市区约30万棵乔木近八成倒伏或折断,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甚至拦腰折断,直接“横卧”在道路上。超强台风掀起狂风巨浪使得林业生态建设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沿海防护林树木,要么被拦腰吹断,要么被狂风卷走。台风过后,防护林的主要构成树种木麻黄,往往又会遭受青枯病的侵袭,进而导致大面积木麻黄枯死。据有关统计,湛江市每年由于台风及青枯病损毁的防护林面积就达6万多亩。

(三)机遇(opportunity)

1.湛江被定位为北部湾中心城市

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7—2020年,展望到2030年,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行动纲领。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指出,北部湾城市群将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城市群框架:“一湾”即以北海、湛江、海口等城市为支撑的环北部湾沿海地区,并延伸至近海海域;“双轴”指南北钦防、湛茂阳城镇发展轴;“一核两极”则是以南宁为核心城市,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足见,湛江肩负着引领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使命。

2.湛江被确立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同时,贯通着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人群达44亿,且经济总量也达到了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人口和经济总量的63%和29%,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湛江正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3.湛江被列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7年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广东沿海经济带将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多中心”,“即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并且明确提出“要支持汕头、湛江等市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汕头、湛江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打造粤东、粤西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从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的宏观定位,是比粤西中心城市的定位更高一级的,这也意味着湛江将在未来区域发展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四)威胁(threats)

近年来,随着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和晨鸣林浆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的相继落户,湛江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但机遇与威胁往往是并存的,我们既要看到这些重大项目带来的利好,也要注意到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八百三十多万湛江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1.对大气环境承载力构成的威胁

根据湛江市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东海岛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两大重化工业项目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未来大气环境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为此,广东省已做了统筹,将全省累计淘汰的1614万吨粗钢产能减量置换建设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同时还预留了一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增量,但是未来湛江市大气污染物减排压力仍然很大。同时,随着湛江交通瓶颈的不断突破,城镇化进度也会加快,人口、产业的不断集聚,会使得市区的机动车、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湛江民用汽车保有量46.7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3.15万辆。而汽车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超过8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

2.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构成的威胁

随着湛江市深入实施“四大抓手”,全面推进“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在打造北部湾中心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湛江市的土地资源支撑能力将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诸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用地尤其是规模化农用地的需求将日益增大,建设用地需求增长会加快,工业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生态型海湾城市的发展定位,恰恰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用途存在诸多掣肘,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将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一大难题。

3.对水资源承载力构成的威胁

未来湛江市的水环境承载力也将受到来自上游外来污染、新增工业污染源及农业面源尤其是湖岸水域和近岸海域养殖污染等多方面的威胁。

一是水质有恶化趋势。鹤地水库和赤坎水库是湛江人民的“母亲河”。近些年,由于鹤地水库上游九洲江及入库口区域周边工业、生活、农业,尤其是大量养殖猪场污废水的排入,导致鹤地水库水质无法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赤坎水库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水质也存在下降的风险。二是地下水开采过度。湛江地下水的供水量占全市供水总量的27%以上,由于连续超采,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加之地面沉降的不断发展,也有导致海水入侵的风险。三是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大。农业用水量占全年水资源量的70%左右,由于农业灌溉渠道不完善、灌溉技术不先进, 致使水资源大量浪费。同时,加上农业面源上的污染,对农村水资源承载力威胁极大。

4.对生态系统承载力构成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湛江市生态系统受到的冲击也明显增加。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覆盖面积和物种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大面积人工纯林的发展使得森林的水源涵养、保护水土、改善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还有沿海高位池养殖的迅速推广,使连片木麻黄林带日益呈现破碎化趋势等等。

可见,湛江虽然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风险和威胁,要在真正意义上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必须要秉持新发展理念,尤其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三、路径依赖:湛江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的对策思考

绿色发展代表着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是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模式。绿色发展是过程,是手段,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是目的,是落脚点。要把湛江打造成为美丽的生态型海湾城市,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设计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规划,构建产业生态化的经济体系,打造绿色的城市空间体系,推行生态化的城市生活方式等等,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湛江高质量发展。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绿色惠民。湛江要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湛江人民最引以为豪的优势,也是湛江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因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首先要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一要有“绿色”问题思维。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二要有“绿色”创新思维。党员领导干部要懂得用新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三要有“绿色”底线思维。党员领导干部要认识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四要有“绿色”法治思维。党员领导干部要懂得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绿色发展;五要有“绿色”系统思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统筹考虑,要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当然,作为企业与个人,也要有绿色发展意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只有将这种观念灌入他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转化为行动,支持生态城市建设,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目标。为了牢固树立这一意识,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广大市民(也包括城市管理者)进行城市生态观念、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唯有如此,绿色发展理念才会在全市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二)科学设计基于生态承载力的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服务于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各方面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与实施管理。湛江要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规划必须先行。科学的战略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而且要将规划贯穿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始终。一要规范城市土地的空间布局,尤其要加强自然地貌、生态环境、海岸线、农用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要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避免重走“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三要建立紧凑、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以“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统筹利用好土地,避免城市的无序蔓延,节约集约用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四要确立绿色交通的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湛江市率先在全国提出“脚印城市”的概念,正是基于此考虑。五要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模式,拓展城市绿色空间。要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保护历史文物与建筑,构建宜居的美丽家园。六要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当然,规划一定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规划也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作出修补和完善。且规划的制定过程要遵循专家规划与公众意见相结合,政府部门主导与民间组织参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坚持多规合一,方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構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经济体系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湛江要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必须要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重点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产业生态化体系。湛江应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农业、海洋产业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热带特色的休闲农业和滨海旅游业等,对传统产业要利用绿色技术,推进生态化改造。要引导企业研发、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同时,借助湛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二是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2043.5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应积极推进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包括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三是要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要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减少尾气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绿色建筑项目,降低建筑材料使用能耗和物耗。四是要优化用地结构,在确保重大项目用地指标的同时,也要预留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绿化行动,为湛江居民打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打造绿色的城市空间体系

城市绿色空间,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也体现了城市是否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规律。针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绿色空间占比不高,特别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遍偏低等问题,湛江应吸取经验,进一步推行绿色空间提升计划,提高湛江市区公共绿地水平。首先,在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明确具体目标,提高绿色空间的占比,避免绿色空间建设过程中遭遇政策障碍。实际上湛江市委市政府也早已做好规划,计划未来要投资建设20个公园,其中近两年建成的东菊公园和银帆公园,现已对外开放。未来的目标是湛江处处是公园,处处是美景。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设不同层次的绿色空间系统,诸如中央公园、街心公园、绿色街道、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慢行步道)等。近些年,湛江市区建成了最大公园——瑞云湖公园,还有滨湖公园,同时,市区主干道的慢行景观廊道也已基本形成。通过将步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和休闲生活空间的有机结合,在滨水区域形成综合性的绿色开放空间,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绿色空间体系,提升了湛江市区整体的生态环境水平。

(五)推行生态化的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运行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是体现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城市生活方式又是城市运行方式的重要内容,这与生活在城市的每个个体都有关。因此,坚持生态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打造生态型海湾城市的重要一环。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设施等,控制好“奢侈性排放”,以最低的环境成本、最小的资源代价,建立起人们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譬如湛江市委市政府近些年推动的脚印城市的建设工作,就是要节约能源、成本,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能力也是改善城区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因此,尽快推出垃圾处理处置产业化政策,引导垃圾处理产业有序发展,已是迫在眉睫。尤其要强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改变“垃圾围城”的局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目前湛江市区正在极力推动,但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推动政策落地实施最为关键。当然,居民作为城市环境的享有者,也是保护者,理应坚持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为生态城市的构建贡献力量。因此,要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尤其要提倡绿色饮食,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消费。

参考文献:

[1] 陈志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5,(2).

[2] 李海龙.中国生态城建设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中国百个生态城调查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8).

[3] 罗艺.生态城市的建设困境与法律对策[J].理论月刊,2017,(7).

[4] 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 李迅,刘琐.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6] 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动态关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

[7] 张建,袁伟.生产力、群众、制度:绿色发展理念的三重逻辑[J].前沿,2018,(04).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黨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