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内蒙古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2018-02-26张志栋王润莲苏志刚

北方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思考旅游

张志栋 王润莲 苏志刚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但随着旅游消费的加快升级,旅游业越来越需要文化来增加内涵、提升品位,同样,文化也越来越需要旅游来弘扬传承、挖掘创新。本文结合内蒙古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相关行业或部门参考。

关键词:旅游 文化 产业融合 思考

一、內蒙古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旅游与文化融合有互补

随着旅游消费的加快升级,旅游业越来越需要文化来增加内涵、提升品位;同样,文化也越来越需要旅游来弘扬传承、挖掘创新。从内在关系上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源泉;而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市场需求上说,不管是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活动,还是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兴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市场为文化产品搭建营销和传播的平台,游客购买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文化的旅游的过程,也是旅游企业在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旅游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文化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二)旅游与文化融合有资源

内蒙古作为北方边疆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非常富集,不但拥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沙漠、大冰雪等优质壮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气候怡人,四季分明,地貌多样,春可踏青、夏可观景、秋可赏色、冬可玩雪,可以说,四季皆是景,景景各不同。同时,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地区,又集聚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异域风情、乡土民风等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富集、独特、优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叠加发展奠定了不可复制的优势和资源基础。

(三)旅游与文化融合有基础

依托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蒙古已建成了民族文化、异域风情和自然知识研学类品质优良的文化旅游景区250多家,占A级景区总数的78%,农牧林家乐民俗体验类旅游接待户4200余家。已经形成六大品牌口号、四大区域品牌、三级品牌线路和若干品牌景区的“643X”旅游文化品牌体系。常态化举办国家、自治区、盟市以下各层级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如,中国·国际旅游那达慕大会、中蒙博览会、中国草原文化节、内蒙古草原旅游那达慕暨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内蒙古冰雪那达慕暨冬季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以及各盟市旗县以那达慕为核心,以各地独具特色的节庆习俗为引领,形成的此起彼伏、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四)旅游与文化融合有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改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不断提高,旅游已经由过去少数人的奢侈消费正在向大众常态消费转变,由过去主要以观光赏景为主旅游正在向观光、体验、休闲、研学等多样个性旅游转变。旅游人群和需求的转变,意味着旅游市场将持续火热,从感觉上看,每逢节假日,车站机场和各大景区都是人山人海。从统计数据看,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完成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远高于其他主导产业的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特别是从游客需求看,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游客都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类商品充满兴趣,其中对民族风情感兴趣的占38.58%,民族礼仪占31.35%,民族歌舞占29.26%,民族节庆占27.18%,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占25.3%,民族食品占44.7%,民族服饰占39.03%,民族工艺品占26.67%。可见,旅游与文化融合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五)旅游与文化融合有政策

十八大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无论从战略思想,还是从政策扶持方面,都在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从战略思想看,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人多次对旅游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产业体系。李纪恒书记和布小林主席也多次对旅游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具体部署。可以说,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从政策扶持看,2015年,国家提出了“515战略”,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乡村旅游、旅游外交、文明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并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支持。自治区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政策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和扶持政策。2017年经中央编办和自治区编办批复,将自治区和各盟市旅游局一次性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促进旅游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适应需要,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出台了多项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方案和办法等。为这些政策能够切实落地生根,自治区和各盟市积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发行地方债、建立旅游产业基金、组建旅游投资集团等方式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一系列旅游战略思路和扶持政策为旅游与文化融合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二、内蒙古旅游与文化融合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部门分割,难以紧密融合

尽管内蒙古旅游与文化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但仍停留在联合发文阶段,具体工作中,仍然是各自为政、互不交叉。比如,全区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涉及宣传部、文化厅和旅游委三个部门,并且各自都有专项资金支持。宣传部主要负责推动文化产业。文化厅主要负责推动文化事业。在文化场馆建设、活动举办等环节都有旅游要素,建成后都要有游客参与。但受管理部门分割限制,旅游部门对文化景区和产品的规划指导相对欠缺,导致后期这些产品的旅游功能不强,与市场衔接不够,融入市场的能力不足。

(二)布局分散,难以抱团发展

内蒙古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及性差,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行长游短”等问题;各旅游和文化区域的资源、管理等权限归属不一,事业单位、私营企业或私人等经营方式多样;现有的推动全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划、举措等参差不齐,难统一、难落地。这些现实因素造成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互动、互补、互惠不够,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难度较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优势难以有效充分发挥。

(三)品牌不响,难以提档增效

尽管内蒙古已经形成了“643X”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也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及节庆会展等形式进行了大量主题宣传和品牌营销,但由于品牌挖掘起步晚,宣传营销力度小,宣传重点不突出,加上旅游景区建设不精、档次不高、模式雷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内蒙古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立得住的旅游品牌。让很多游客感觉:内蒙古旅游广阔壮美、文化风俗浓厚,很有看头,也有说头,但就是没有买头,没有把富集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轉化成品牌效益、高附加值收益。

(四)人才短缺,难以适应需求

内蒙古旅游和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研发、创作、传播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人才短缺、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甚至有些传统文化技艺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特别是,文化旅游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尤为缺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快速发展需要。同时,由于受地域发展、市场规模、人才政策等影响,文化旅游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而本地培育能力较弱,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员,致使人才短缺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

三、加快内蒙古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建议

(一)过好制度壁垒关

解决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制度壁垒的直接办法就是政府统筹,成立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整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及社会资源,建立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协商解决机制,统筹各方专项资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的要求,编制统一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规划,共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库,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旅游更有内涵,让文化更有市场,让旅游文化产业更有效益。

(二)过好资金融通关

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基金,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拓宽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组织项目实施单位与自治区金融机构对接,鼓励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创新文化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转让、风险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融资。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

(三)过好共建共享关

旅游和文化产业都是投资大、见效慢、可持续、利长远的绿色产业、综合性产业,不能只在旅游行业与文化行业内做文章,需要结合内蒙古地广人稀、布局分散的实际,围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文化部门加强与交通、通讯、水利、住建、国土、绿化等部门进行项目对接相融、规划共编互认、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对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全域布局、全域打造、全面提升。

(四)过好品牌建设关

以规划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支撑,以彰显特色为目标,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沙漠草原、林海雪原等文化旅游为重点,坚持突出本源文化、吸收外来精华、面向未来需求的原则,将文化融入旅游景区、品牌线路和各项旅游活动中,努力建设精品景区,全域打造精品线路。围绕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形象经济、开放经济的思路,构建政企联合,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统一旅游与文化形象品牌和宣传口号,利用国家、自治区权威媒体、传统媒介和各种新媒体,加大文化旅游品牌、景区、线路的宣传、营销、推介力度,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增强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五)过好人才聚集关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既需要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人,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将传承、研究与产业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为此,内蒙古要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理念,把文化旅游人才建设纳入自治区人才发展计划,加大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要大力培养本土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要加大文化旅游科研投入力度,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政策,在编制、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职称认定等方面实施特殊政策,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界限,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公办及民企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要尊重科研创新发展规律,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科研人员和经费管理体制,决不能继续套用“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的管理办法进行科研管理”,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仲莲,颜丽,陈丽.青海省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16,(7).

[2]李勉.孝感市旅游业发展浅析[J].城市地理,2015,(8).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nmg.gov.cn/xxgkml/zzqzf/gkml/201710/t20171026_643931.html.

[4]李纪恒.用战略眼光认识内蒙古旅游业的意义[EB/OL].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7-02/12/content_40270442.htm.

[5]杨学银.让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N].云南日报,2016-08-24.

[6]冯大彪.当代蒙古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综合研究[J].前沿,2018,(04).

[7]蒋晓薇.共享经济视域下我国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实施路径分析[J].前沿,2017,(09).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3.内蒙古旅游宣传促进中心)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思考旅游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