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梦想(下)

2018-02-26吕新民

档案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档案局馆藏档案馆

吕新民

五、创造性地进行“微机辅助档案管理”的探索并不断深化和完善,档案事业走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管理轨道,标志着河北档案管理历史性地实现“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微机网络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档案管理的法制化和各项基础业务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实现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满足社会受众日益增长的利用档案信息和要求提供快捷、高效服务的需求,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发展档案业务,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开始引入档案管理领域,这为探索档案的微机管理准备了技术条件。1985年,河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开始试验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目录信息检索。1986年,省档案馆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拨款10万购买了建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并与唐山市档案馆一起作为试点单位,开始了档案目录微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检索尝试。1991年,省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事业发展“八五”规划提出,逐步提高全省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河北省档案馆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编目检索技术,并有计划地推广普及,标志着河北省档案管理由过去的手工模式向现代机检模式的历史性转折。2001年制定的“十五”规划,更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的目标任务。到2005年3月,河北省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机读目录完成188.43万条,文件级2082万条,有29个档案馆完成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的微机录入工作。自1989—1998年,省档案馆利用缩微技术,共缩微纸质档案342个全宗,28410卷,1117盘,277.2万画幅,并于2001年始利用缩微胶片数字化转换仪对该部分缩微胶片进行了数字化转换。2005年,石家庄市档案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对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工作,组建了小型局域办公网络,并与原档案局域网数据库实现对接。此外,2001—2005年省档案馆、石家庄、衡水、秦皇岛等市开通了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承德、沧州、秦皇岛等市均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

六、率先在全国“接收土地流转档案”入馆,示范经验获肯定,接收“破产改制企业档案”“非典档案”等,彰显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主题;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拓展利用档案的种类和范畴,使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发利用档案是档案工作的终极目的,一切档案的基础业务工作都要服务于“档案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的前提就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数量、种类丰富且结构合理的馆藏,才能实现档案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档案利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双提升。1979年档案工作恢复之初,各级档案管理机构在丰富馆藏、优化馆藏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到1983年,除各级档案馆、室接收档案53万卷外,全省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还收集保管科技档案64万卷、底图225万张、资料74万册,全省社、队集中统一保管档案118万卷。1988年,全省馆藏档案338.4万卷,资料135.98万册,既有文书档案,也有科技档案、声像档案,馆藏结构得到改善。1998年10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三农”建设,省档案局决定在唐山市辖下的迁安市开展“30年期土地承包合同进档案馆”试点工作,首开全国农民土地承包合同进档案馆保存先例,也是河北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由政府部门主导,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中大规模接收民土地承包合同进档案馆,《中国农民报》《新闻联播》《北京青年报》相继对此进行报道。到2001年1月,全省共接收土地承包合同489万份。2002年8月9日,《人民日报》以《土地流转—档案工作新亮点》为题,报道唐山市档案局抓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2001年《河北省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印发后,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积极服务于“企业破产改制”这一经济工作的重心,有效防止国有破产企业档案资产的流失,到2005年底,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达369643卷。此外,还对“非典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和照片、音像、光盘、磁盘等多门类载体的档案进行大量接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内容,优化和完善了馆藏结构。截至2005年,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总量达658万卷、156万件,资料176万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加强,为高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一批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档案馆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档案保管条件改善,档案馆库面积、存储能力达到新高度。1979年前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多为砖混结构的民房、饭厅、仓库等,危房多、面积狭小,质量差,不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1979年档案工作恢复后,大批档案接收进馆、档案工作人员增加、档案开放接待利用室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处理等都急需改善库房和办公用房条件。于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省域和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均较大幅度提高了对档案事业的投入,使得档案的保管条件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1989年4月,省档案馆新建竣工的办公楼、库房楼6092平方米交付使用。承德市2157平方米的档案馆新楼于1987年1月交付使用,1993年地市合并后,其管库面积达2890平方米。衡水市2478平方米的档案馆新楼于1990年投入使用,其中库房面积1858平方米;同年,张家口2913平方米的新建档案馆楼投入使用,其中库房面积1273平方米,1993年6月地市合并后,又增加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廊坊市按照《档案馆建设设计规范》建设的4274平方米的档案馆新楼,于1992年9月交付使用,其中库房及功能用房1206平方米。邯郸市6255平方米的办公、库房楼于2000年12月交付使用,其中库房面積达2609平方米。1994年迁安市投资70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的档案馆,1997年武安市筹资185万元,建成1555平方米的档案馆,其他市、县(区)也通过同级政府调剂办公用房和档案库房,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馆库办公用房危旧、潮湿、拥挤的困境。

八、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实现由内部资料、馆藏本到公开出版发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编”“研”并重的重要转变,数量和质量提高。档案编研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手段。1979年以前的编研工作多以利用档案编写大事记和档案文件汇编或选编为主,“编”的成分多,“研”的成分很少,且成果数量少,水平和质量也不是很高,处在编研工作的初级阶段。1979年档案工作恢复后,由于档案的公布和对社会的开放,以及档案工作服务重心和服务方式历史性的转变,“拨乱反正”“编史修志”“解决纠纷”“工作查考”等使档案的利用无论在种类、时间跨度,还是在内容范围、调卷数量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要求进一步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加快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以适应查阅利用档案新形势的需要。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河北的档案编研与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通过解放思想,改变过去档案编研工作重编轻研,单存搞馆藏本,偏重社会效益和不问市场的传统思路,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通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思想亦开始萌芽。在开发和编研的途径上,也一改过去档案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开始走出去或引进来,取长补短,走上合作开发,共享版权和成果健康发展的道路。1990年,由省档案局、省委组织部等编写170万余字的《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组织史资料》出版。1991年,省档案馆与中央档案馆合编的600多万字的《河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全部出版完毕。1995年9月,省档案局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长芦史话—盐务档案揭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99年12月,省档案馆和香港零至壹公司合作的《中国档案精粹·河北卷》在河北会堂举行首发式。1990年后,石家庄市档案馆编写的《石家庄市历届人民代表会议简介》《石家庄今日回眸》等相继出版;1989—2005年,承德市档案馆先后编辑出版234种,343193万字编研成果,其中公开出版发行29种1594万字;1998—2005年,唐山市先后编辑出版《唐山市大事记续编》等6种117.5万余字;2005年由廊坊市档案馆提供资料,廊坊市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最后的合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保定、衡水等市级与所属各县、区档案馆,也公开出版了大量档案文化产品。所有这些,不仅促进档案信息的开发,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受众的质量,极大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

九、档案科研创新拓进,学术交流活跃。1979年前,以档案保护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档案科研工作相对薄弱。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同时,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优秀学生被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为档案保护技术的开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储备。于是,面对馆藏久远的大量珍贵档案日益严重的载体老化、破碎、字迹褪色等状况,档案保护技术的科研工作也就迫切地提到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议程上来。1994年,省档案局在内部机构中设置科研教育处,负责科研工作。同年,保定市档案馆和市城建档案馆合作承担,并于1991年在国家档案局立项的《档案库房围护结构与温湿度的定量关系》课题,获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6年,《河北省档案科研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97年10月,首次召開的省档案局档案科研立项评审会,经对申报的17个科研项目的评审,确立其中9个为省档案局立项项目。1989—2005年,全省共有128个档案科研项目在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省科技厅立项,其中,国家档案局15项,省科技厅9项,省档案局104项;通过鉴定的共24项,获档案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4项。

学术活动方面,1990—1995年,河北省档案学会向省社科联推荐优秀论著,获奖3项,向国家档案局推荐优秀科研成果,获奖1项,向中国档案学会推荐优秀论著,获奖5项。期间,于1992年、1994年分别邀请黑龙江省档案局局长盛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宝荣就理顺档号、档案的商品属性等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1997年,省档案学会组织开展“河北省跨世纪档案工作研讨会”和论文评奖活动,并向中国档案学会推荐优秀成果5项,其中有3项分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四等奖。2001年,在中国档案学会举办的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档案学会报送的《中国档案精粹·河北卷》获论著类二等奖,《企业国有资产档案管理论纲》获论文类一等奖。2004年6月,由河北省主办的第三届华北地区五省市、自治区档案学术研讨会在秦皇岛市召开,有200多人出席了会议。2005年,省档案学会还组织开展了河北省“十五”期间档案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共评出编著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论文类一等奖7项,二等奖31项。此外,各市档案学会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优秀论著论文评选活动,探讨了档案工作理论,交流了工作经验,使全省档案学术交流活动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总之,转折发展初期的河北档案工作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有序开放,砥砺奋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由封闭到开放,由行政管理到法制化管理,由传统手工管理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由为“政治斗争”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创造性地进行“土地流转档案接收入馆”服务新模式的探索;档案开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档案文化产品的大量出版和公开发行,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树立起档案事业改革进取的新形象。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猜你喜欢

档案局馆藏档案馆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正定县档案局恢复挂牌
河北省档案局“健步走活动”走出新风采 展示新风貌
石家庄市档案局开展第二批次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when与while档案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