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校本研训,促教师专业提升
2018-02-26王颖苏巧真
王颖 苏巧真
一、建立研训保障机制,确保研训质量
学校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政策激励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制。第一,把教师专业成长“十个一”作为学科教研要求的模块之一。“十個一”是指: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有一个研究主题;每周在备课组内做一次教学反思;每月展示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提交一份最满意的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教学金点子;每学期制作一个有质量的教学课件;写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做一次专题研讨的中心发言;编制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第二,每位教师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每位教师根据学校“十个一”的要求,针对自身的“教研底子”为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量体裁衣”,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从工作目标、学习目标、研究目标三个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从教、学、研三个方面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目标的制定给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明确了方向,便于教师调控教、学、研工作中的脚步。同时在教师的规划中清楚地了解到教师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校本研训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什么帮助。第三,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在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教研、基本功、经验总结等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记录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足迹。第四,组织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袋展示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分享、交流、展示的机会。
二、关注差异分层要求,实现个体发展最优化
正视教师群体的差异,关注差异的存在。基于此,在培训策略上,学校既制订了学校长远的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又制订了每个学年的校本研训目标。这样既有利于对培训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又有利于获取新一轮培训的生长点。在研训实施过程中,遵循教师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新教师要尽快适应教学实际,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养成良好的教研习惯;要求成长期教师要有赶超骨干教师的雄心,立足课堂,融入课程新理念,夯实各项基本功;要求骨干教师要努力朝名师方向前进,能扎实、求实、务实地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能带领新教师和成长期教师迅速成长。为此,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带教制度”。第一级是年级备课组带教,采取“老带新”的做法,由备课组长负责,保证见习一年内基本掌握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五步走。第一步:岗前培训。每年的8月中旬,对新分配的教师,在新教师见面会上发放《给新教师的一封信》,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让新教师事先熟悉,然后进行抽查考试,以便让新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学校的制度,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尽快地脱离“磨合期”,进入“适应期”。第二步:跟师学习。目前学校有近40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优秀的备课组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双带教”师傅,一名为学科教学师傅,一名为班主任工作师傅。学科师傅负责新教师学科方面的指导,班主任师傅负责指导新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同时签订《曾营小学师徒结对协议书》。根据协议书的内容师徒共同履行职责,教导处跟踪指导。第三步:以会代训。在每两周一次集体教师会上安排专题讨论。如:如何加强控班能力,如何做好班级一日常规等专题,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介绍经验;期中,让新教师介绍自己快速成长的经验,不但激起了新教师的自信心,更对新教师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期末,让新教师根据一学期来的实践谈谈收获和困惑,以此为基点,调整学校的研训计划,使新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第四步:阅读指导。基于“每日一读”和“每月一思”的要求,为新教师量身推荐阅读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自主自发》《学生第二》,“新教师教学研究从哪里入手”(选自《中国教育报》推荐书目)等。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共读一本书《做好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进行读书心得展示,每位教师每学年订阅不少于两种专业报纸、杂志,阅读不少于4部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并做好摘抄批注,教师们勤于笔耕,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获奖并发表。第五步:定期考核。为了落实新教师基本功学习,把基本功打扎实,学校每月组织考核小组,定期对新教师进行基本功考核,考核项目有粉笔字、钢笔字、简笔画、毛笔字、片段教学、微课制作、白板一体机使用等,考核结果及时公布,让每位新教师即有压力又有动力,促进个人踏实成长。第二级是教导处带教,采取“优化组合”法,由教导主任和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结对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第三级是校长室带教,采取“三个优先”法,由校长负责,发现管理苗子,优先给机会,让他们外出进修、考察学习培训;优先给梯子,让他们在各级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优先压担子,让他们在中层管理部门摸爬滚打,锤炼素质,尽快成熟,独当一面。通过实行三级带教,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个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后备干部群体,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坚实的力量,形成梯队,后继有人。
三、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培植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切的教育教学理论都要在课堂中实践、创新、发展。隐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外显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实践。基于此,学校坚持“教研训一体化”的研究路子,把同课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抓手,扩展课例类型,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在研究中摸索出几种的课例研究方式:“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多人同课异构”的操作模式;形成“全组集体备课—形成课例—各成员试上—修改补充,形成典型课例—校级展示课—形成典型课例资源包的操作流程。丰富的课例,多样的研究小主题,从教师身边开掘出宝贵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反思与研讨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实践证明,反思已经成为曾营小学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成为自发的需求。学校的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文化初步形成。
校本教研注重研训一体,有年度计划、有周安排,有过程记录。学校创设良好的校园教研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鼓励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竞赛、培训、研修、学习和交流活动。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确立学校学科课题,做到每个备课组、教研组均有自己的校级课题,积极申报区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目前学校有区级以上课题8个,有4位老师成为集美区名师发展工作室主持人。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校建立了“三级特色带教”机制,以“教、学、研”等方式促进新教师发展及骨干教师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学期初举行了隆重的师徒带教仪式,学年末进行总结,交流带教经验。通过采用主题式教师培训、集体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曾营讲坛”“岗位练兵活动”“做最好的自己”等专题讲座,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青年教师得到快速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