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2018-02-26陈炳雄
[摘 要]近些年,电子技术、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依靠无线电磁波通信的无线射频识别科技(简称RFID)逐渐完善,并被推广应用于各行各业管理之中。现今,国内外很多图书馆都陆续引入RFID技术,以取代以往的条形码识别系统。依靠RFID技术的非接触式、智能迅速识别等优势,RFID技术于图书馆智能借还、馆藏文献的迅速查找、图书分拣以及盘点等常规工作中呈现出明显的优越性。RFID科技的使用已变成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一大关键内容。此论文简要分析了RFID技术的内涵及优势,并详细介绍了RFID科技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构成以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RFID技术;图书馆;智能化;优势;功能
一、序言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系统化应用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伴随图书馆中RFID技术的推广使用,对于实际采用的规范化需求逐渐强烈。当前,图书馆领域与RFID技术探究领域均在努力开展标准化服务。信息协议与空口协议同RFID领域总体技术标准相统一,信息模型规范方面,相继出台的国际规范、国家标准、行业规定、地区标准以及联盟标准等,均针对实际运用创建了通用信息模型,信息模型的创建促使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完善,实现各图书馆间相互操作以及实现不同厂家的RFID图书馆专用产品之间的搭配应用。但是,现有信息模型规范均是依靠ISO 28560进行原则性的规定,缺少一定的实行规则,造成馆际互借与信息共享需求不能完全实现,为此,图书馆RFID规范化工作依旧具有显著意义,要求图书馆领域相关工作人员、RFID设施以及服务供应者和RFID技术探究人员不断努力,共同推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二、RFID技术的内涵
RFID技术就是无线射频识别科技,是20世纪90年代慢慢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智能识别科技,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以及天线所构成。
1、电子标签:其是RFID技术的关键构件,由芯片组成,一般贴于待识别物体表面,所有的待识别物体标签均是唯一的。标签就像人类的有效身份证一样,用于存储所要识别与传递的数据资料。
2、阅读器:指能够读取与写入标签数据的电子设施,主要是识别各个标签上的电子号码,并显示与处理信息。
3、天线:指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递的信息发射与接收的设备,其可以控制信息获取与通信。因此,RFID技术的运行原理就是阅读器经过天线传送特定频率的射频信息,让进到磁场的标签出现感应,并把标签上的数据解码后传递到终端,例如计算机主机等装置完成相应的处理。
三、图书馆智能化业务中采用RFID技术的优势
伴随RFID技术的逐渐成熟与读写装置、射频标签成本的降低,图书馆RFID客户量不断增多。与条码识别科技比较,RFID科技的系统化运用,给图书馆的常规业务流程、传统服务以及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引起新的业务流程组合,图书馆智能化取得明显的发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而图书馆利用RFID系统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升书籍借还效率
以往的条码与磁条科技在借还文献资料时,依旧需要馆员翻开书籍首页找出条码后再扫描与消磁,借还效率很低。但是RFID技术出现后,RFID自动标签读码器与非接触式读取数据,并且利用RFID系统的防碰撞性能,能够同步读取与识别若干本图书,进而提升了借还效率与读者接待水平。
(二)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配置的智能借还书外围装置 ,读者能够在线查询图书所处架号,迅速正确的找出需要的图书,自主办理书籍借还手续,给用户提供方便。图书馆能够重新修整节约下的人才资源,令更多馆员从以往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为读者服务或是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三)盘点迅速、加强馆藏管控
在开架书库,馆员一般要耗费大量精力找到乱架、错架文献资料,并分类、归位,劳动量与劳动强度都非常大。通过在RFID系统内输入图书的架位数据,馆员在巡架、整架时就能够利用手持式装置,及时找到乱架的图书资料,以此减少排架、整架任务。另外,采用RFID技术还能够简化馆员的文献盘点任务。
(四)数据读取比较简便
因为射频识别的数据传输媒介为电磁波,能够透射外部物质,阅读器就能在非接触的条件下读取信息,其有效识别间隔较大,有效识别间隔能高达30m之上。此外,数据读取时,针对阅读器和携带电子标签的材料之间的方位 ,例如上下、左右等并无精准要求,只需进到阅读器的读取范围,数据就能够被收集。和条码比较,不能直线瞄准扫描。
(五)电子标签保存数据量多且灵活
通常情况下,一唯条码的数据保存量约是50字节,2D条码的数据保存量稍大一些,但一般最多在三千字节之下,射频判别的无线电波标签保存数据最多能高达数兆各字节数量。此外,电子标签还有一大优势即数据保存的灵活性,保存在标签里的信息能被反复添加、修改和删除,反复擦写次数能达到上万次。
(六)强化防盗监控
以往的磁条防盗技术经常产生虚幻误警报、消磁不彻底误报警等一些非真实被盗现象,而RFID门禁技术就能够通过先进的阅读器来识别被检查文献是否存在违规夹带和借阅记录遗漏文献,从而判定是否传出报警信号,减小漏报率与错报率。
伴随图书馆中RFID系统使用的逐渐深入,对于实际使用的规范化需求逐渐强烈,例如标签信息元素的确定,唯一标注的代码结构、运用标识符设置、馆际互借和图书馆信息共享的实现等情况,当前图书馆领域与RFID技术探究领域均在大力开展规范化任务,集中的信息模型,集中的技術指标,集中的安放方法等,都是突破科技壁垒、实现信息工程的基础,所以图书馆RFID运用规范化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RFID智能化管理的基本功能构成
(一)标签收集与转变系统
这个系统属于整个R技术运转的基础,能将传统标签的数据按特殊格式录入电子标签中。能转变的电子标签包括RFID馆藏标签,能记下书名、作者、编码、出版社以及ISBN/ISSN号等数据。这一系统功能较为简单,应用时非常稳定,操作简单,具体运行中设置本程序的独台用户端1天,能转变的标签量大概在1千左右。
(二)门禁管理结构
门禁管理结构设置在阅览室进出口位置,当被遗漏处置的文献通过门禁结构时,门禁将智能报警,该系统属于文献资源安全的保障。但在具体应用中,因为电子标签识别科技的局限性,被遗漏处置的文献通过门禁机构时如在指定位置和特殊电子标签,会有很大的漏报情况。但误报现象基本上不会产生,在具体应用中,对少数遗漏处置的图书起到了较好的提示功能,馆员能够及时调整处理操作,进而防止了读者和馆员之间的矛盾,促使读者和馆员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三)门禁统计平台
该平台的基本功能是:当读者出入阅览室时实现刷卡操作,完成人数统计。这一平台尽管不直接干扰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但针对分析流通工作,便于今后提升服务质量。为精准统计人数,需科学设计刷卡的判断时间,快了极易重复辨别,慢了将降低刷卡效率,应用时设计的时间间隔是5s左右。伴随图书馆逐渐对外开放,无证用户带身份证也能够进到阅览室浏览,对该部分用户有些图书馆采取的是对各个阅览室设计特殊的图书证,通过馆员代刷的途径来统计用户人数。
(四)智能借还平台
该平台是RFID技术的关键功能之一,能供读者智能借还以及续借图书等流通处理,还能实现查找、修改密码等基础操作,进而简化了用户借还图书手续,减少了图书流通时间,提升了文献借阅率,提高了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效果。智能借还平台是一个非常繁琐的集成系统,需保持运转时的稳定性以及各部件稳定,在集成时分布科学。例如,云浮市图书馆采用的2台借还书机在该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硬件来说,其中1台触摸屏出现2次损坏现象,这种硬件破损对维护与应用均有很大影响;针对布局来说,借还书机的打印机设置位置尚待考究,在换新纸带时极易出现卡纸现象。该平台是读者直接应用的系统,在应用时采取了以下办法:(1)软件界面明确,有完善的操作步骤,采取了文字与语音的双重提醒;(2)张贴平台操作帮助,涉及具体的操作流程与截图,进而帮助在应用中不清楚的读者;(3)在2台借还书机便安排了1名馆员,主要帮助用户解释怎样操作,如此就很平稳过度至正式运转。当前,来馆用户借还处理时间均在1秒之内,大幅度减少了书籍借还时间。图书馆对外开放后,有些馆1张读者证能借阅五本书籍,在开发早期因为SIP2.0协议的信息流量情况,在运转时始终识别不全,后续得以调整,而且该平台对图书馆的互联网要求也很高,完善的网络也属于该部分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此外,还把预存款与自动扣款功能引入本系统内,如此用户的操作更难以被阻断。现在运转中除少数卡不能识别和卡纸等情况,通常读者都能够自动完成,馆员服务站内的流通部分应用频率较少,馆员的工作时间均用来提升服务质量。
(五)馆员服务站
这个部分的功能包括流通部分与办证部分。前者是阅览室馆员操作的系统,能实现智能流通部分的所有功能,针对部分群体(例如老人与行动不便和不会智能操作的用户),通过馆员代办。此外,馆员服务站还发挥出了书目记录原始信息查询与重置用户密码等作用。办证部分还是RFID技术的关键系统,能够办理包括RFID新读者证的各项工作,涉及办证、注册、注销以及挂失处理。该系统综合了二代身份证辨别器,身份证里的信息只需点击鼠标就能智能錄入系统内,防止馆员在应用中录入信息的误操作。
(六)盘点车与查询机结构
该结构是馆员排架时应用,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盘点方式,通过扫描书架上粘贴了RFID标签的流通信息,能够辅助排架、查询与统计书籍等,在馆员寻找丢失图书与盘点图书时发挥作用[1]。通过该种收集,查询机能查询书籍的相关位置,精准到架列位。在具体应用中盘点车效率尚待提升,根本原因在于收集器的效率不高,识别率与速度均尚待提升。
(七)24小时还书机结构
还书机设置在室外,能对用户提供24小时的还书服务。因为用户完全智能操作,因此要做好提示服务,禁止小孩进行操作,避免产生安全问题。在具体应用中,把还书机进出口位置的安全门电动功率均调节到适当位置,以避免产生夹手等现象。
(八)街区图书馆
该系统主要安装在室外,其能搁置数百本图书,能由读者智能借还街区图书馆中的资料[2]。搁置图书的架子宽度与高度限制的较死,且每层无区别,如此选择书籍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借还图书时仅能一次一本的处理,每本书籍的操作时间控制在1秒左右,在出现误操作时难以及时维护。
五、RFID系统在图书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一)成本很高
每个标签芯片需要数元人民币,其价格会高出条形码很多,针对馆藏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而言,要大范围采购是一笔很高的支出。此外,RFID系统附加设备的价格也很高,1台阅读器价格数万元人民币,智能借还书设备也要数万元人民币,加之其他配套像门禁系统、智能分拣装置、OPAC检索器、相应软件平台等,以及后续常规维护成本。针对非获利性图书馆而言,成本将十分昂贵,这也是影响RFID系统在图书馆中使用、推广的重要原因。
(二)缺少统一规范
当前,国际方面的RFID系统除三大标准规定,即国标ISO18000、美国EPC Global规范和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系统之外,还有很多小行业规范[3]。每项标准规范的通信频率、通信协议和信息格式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这促使RFID设备的兼容性不好,RFID阅读器与电子标签无法通用,限制着RFID设备的互通,各大图书馆之间不能顺利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严重限制到图书馆之间馆际互借工作,并给后期可能的系统升级换代带来绝大阻碍。
(三)RFID标签防盗性能不高
与磁条比较,RFID标签的隐蔽性很差,极易被发现,且被人为损坏,而丧失监控。此外,RFID是依靠无线通信的,其信号识别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若是人为把书夹于腋窝和双手握住书籍上的RFID标签,阅读器将不能识别。RFID标签还极易受到金属材料的影响,若图书上含有金属物质,或是将手机与RFID标签搁置在一起,将会干扰阅读器对标签数据的读取。
六、RFID系统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运用
(一)系统作用
RFID智能图书服务系统通常包含电子标签、读者证、标签转变系统、智能借还书平台、安全门禁监控平台、推测盘点平台、移动图书馆以及图书智能分拣平台等[4]。针对馆藏图书的基本特征,当前在国内外图书馆内RFID运用大都采取了无源、高频、实地改写型的RFID标签,也有很多图书馆在采用超高频电子标签。在每本图书上设置RFID标签,令书籍的借阅、防盗、清查、寻找、整架以及智能分拣都用RFID智能化系统来处理,使图书馆实现智能化经营,真正达到智能借阅、便捷、防盗安全、盘点、查找、整架快捷和还书方便。
就我国某公司研制的RFID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来说,该系统采用科学的RFID科技,把门禁、读者证、书籍标签、标签转换设备、智能借还书机、移动清查系统和员工服务站软件结合起来 ,实现了至今为止最便利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其以国际先进的分层设计理念为依据,根据我国图书馆经营现况,充分使用RFID技术,由书籍盘点、图书查询、智能借还书、门禁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最佳的选择。
(二)运营阶段
新书入馆之前,首先要给图书贴上RFID标签,采用标签转换设备把数据信息录入电子标签。这个过程便是各所有图书配备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再采用移动盘点平台对贴上了电子标签的图书加以扫描,系统會智能在地图上确定该书要放置的书架,将图书放于制定的架子上就行。采用推车式移动盘点平台能够逐一扫描书架,系统将智能挑出错架图书,而且标注准确位置[5]。在盘点书籍时,能利用移动盘点平台或是手持式盘点平台来扫描所需盘点的书籍,再利用无线网络传递就能把信息录入信息库中,完成盘点,如此就能够节约很多人力与物力。
读者借书时,仅需把读者证在智能借还机上进行感应或扫描,然后将所借图书一同放于借还机感应位置,经感应确定所借图书,系统就能录入借书数据完成借阅,而且采用打印机出具票据[6]。还书处理更加简便,仅需感应图书,就能完成还书需求,打印还书单。智能还书平台还能够像银行ATM机那样穿墙安置或是搁置在其他适当位置,便于用户随时还书。
当未办理借书流程的书籍通过安全门时,门禁将智能传出声光报警,避免书籍被带出。而书籍分拣系统能够迅速简便的分拣书籍,将书籍分类,降低馆员的工作压力。
RFID系统在图书馆智能化经营中的使用,简化了读者借还图书手续,减少了书籍流通的时间,加大了书籍借阅率,提高了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质量,发挥出了图书馆公共管理职能,进而大幅度提高了图书馆经营效率[7]。RFID系统创建的智能化图书馆运营系统高效运行,取代单一重复性业务,大幅度降低了馆员在藏书管理与流通服务方面工作强度,令管理者将大量精力放在读者服务方面。
七、RFID科技在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中的使用目标
(一)简便快捷,提升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逐渐迈向技术时代,图书馆在人类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图书馆已成为人类休闲与学习的重要场所,面对海量书籍与络绎不绝的读者,图书馆智能化经营也逐渐成为图书馆管理者关注的重视[7]。图书馆经营智能化也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目标,RFID系统的使用给今后图书馆智能化经营带来了技术支持。
图书馆既是读者获得知识、培育能力、扩展与加深理论知识面的重要课堂,还是提升市民素养、陶冶情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阵地。怎样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内在功能,依旧是现代图书馆行业稳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图书馆收藏了海量的文献数据资料,积极的研发、广泛的使用这些文献信息是图书馆的关键职能之一。因为当今社会资料的生产量多、增加快,社会资源的种类繁琐、模式多样化,信息的时效性强,传递迅速,内容交叉重叠,文献采用的语种增多等特征,使人民普遍感觉使用起来非常复杂[8]。所以,图书馆要加工整理、合理分析文献数据,形成有序、正常、持续不断的数据流,便于进行更为广泛的沟通和传输,进而使读者更为便捷高效的使用文献资料。
(二)优化图书管理与服务效果
当前,在我国图书馆管理中都是采取“安全磁条加条形码”的方法,以安全磁条来保障书籍安全,以条形码用作书籍的身份证,处理了图书管理中的很多不足,但是顺架、整架较难,工作强度大,书籍查找、馆藏清理复杂费时费力,影像读物很难流通,智能化水平低,管理缺少人性化,磁条极易被消磁,防盗功能不好等,依旧是急需处理的难题。
为此,新时期大大提升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是图书馆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现代图书馆应当做到书籍智能盘点、书籍智能借还、书籍书架定位、书籍智能分拣,以满足目前的发展需要,而利用RFID技术就能够实现以上目标。
因为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的成熟及普遍使用,很多重复性的任务已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与管理,把RFID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可以提升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效果,实现对书籍的高效、及时管控[9]。在RFID技术的支持下,书籍的智能借还、高速清点、迅速查找、定位、排架、分拣变成现实。RFID技术的使用,会给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令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结语
综上所述,RFID系统在图书馆中的使用已有10多年的历史,其智能借还平台、馆藏盘点结构以及安全门禁平台等优势已经慢慢突显出现,并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智能化方式,提供人性化服务。RFID系统的使用不但方便了读者,还降低了馆员的劳动量、提升了操作效率。尽管在RFID技术的推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相信伴随RFID技术的逐渐完善与成熟,问题都会获得有效处理,RFID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与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卓睿.智能化高校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132-134;
[2]步宏婕,王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管理智能化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8,3(10):33-38;
[3]肖丽婷.RFID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8(19):106-108;
[4]王雪静.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09):150-153;
[5]熊瑛.抓住“双一流”发展契机,提升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以中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出版广角,2018(13):56-59;
[6]陆虹.大数据条件下高校图书馆手机APP智能化平台架构及服务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06):108-111;
[7]骆卫东.自治区图书馆二期改扩建工程项目智能化方案设计任务书[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8(02):1-3;
[8]史蓓.浅谈智能化书架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以我市高校图书馆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1):32-34;
[9]鲍静.RFID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3):5677-5679。
作者简介:陈炳雄(1982—),男,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专业,在云浮市图书馆任网络技术部主任、云浮市图书馆理事会理事、党支部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