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2018-02-26朱敏红刘峻
朱敏红 刘峻
摘要: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存在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情况,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文章论述了如何在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教学中,结合企业的生产开展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流程的设计、考核方式的更新、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 机械制造技术; 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通过对传统的机械制造类的四门课程《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有机综合形成的,该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机械制造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生产加工中的工艺制订、机床夹具设计、机床操作等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较好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是最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应适应当地的经济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开设直接面向企业金工车间的一线工人和工艺人员,与企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企业的岗位能力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情景应尽可能依据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来设定和营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特別是职业能力水平应主要由企业专家进行评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成绩评定等所有内容都与企业的生产密切相关,更加凸显了在本课程中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一、引企入校,合作办学,共创双赢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始终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2010年学校引进以生产机床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此次引企入校,学校主要提供厂房和常用机床设备,如车床、铣床、镗床、平面和外圆磨床、线切割和数控加工设备等,企业租赁我校的场地和设备开展加工业务,同时也承担人才的培养。该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学校可以获得部分经济收益,企业也解决了生产初期场地设备等的大量经济投入;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双方制定了相关合同,通过减免企业部分水电费用等相关措施,要求企业在经营的同时,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该举措促成了学校教师利用企业平台开展课程的改革,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相互结合。
企业根据学校的现有设备情况,根据生产的需要,又增设了部分设备,如搬运大型货物的桁车、叉车和部分机床设备,维修改装了学校一些废旧的设备并加以利用,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了场地和设备的调整,随后投入了正常生产运行,从而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企业生产和人才培养的统一,并为双方进一步实现 “产、学、研”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二、依托校企平台,深化课程改革
(一)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发现学校所学与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别,原因之一是学校教学一般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无论是培养方式还是效果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重视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修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形成完整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依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定位和作用,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根据企业的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确定工作任务,由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制定。
(二)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水平必须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以行业的最新标准紧密结合[2],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依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考核三个方面,主要包含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金属切削知识,技能训练是刀具磨削的训练和刀具角度的测量;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包含机床的内外部结构和功能介绍,技能训练是机床的结构分析、机床拆装与装配工艺卡片编制;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技能训练是依据企业的真实零件进行零件工艺的编制;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机床夹具设计,技能训练是依据企业真实夹具,进行测绘并优化设计;课程结束后安排综合实训任务——机床的操作训练,课程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课程四部分的内容完全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由企业专家和老师共同确定。
(三)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设课程教学团队
学校传统的技能训练,一般为模拟训练,与企业生产存在较大差距。为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中,需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来自于生产企业,这些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特别是企业一线的师傅具有丰富的、实实在在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对于本课程实训教学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企业人员在学校参与的各类省级、国家级竞赛中,也起着增光添彩的辅助作用;学校的老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生产过程,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对那些没有下过企业,直接从学校毕业就上岗的年轻老师,更是获得了接近企业、提升能力、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大好时机。
(四)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设计课程教学流程
教学情境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是职业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必须,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真实情境、仿真环境和教室情境 [3]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想,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理论融合实践,实践渗透理论”的理念,“教、学、做”三位一体相互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在实践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实践”的状况。 例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在讲授机床的结构、型号、零件的定位装夹、工序、工位、工步等课程内容时,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参观,车间真实的机床设备和形象生动的加工展示,配以老师现场针对性的讲解,同学的随时提问,师傅的及时解答,使理论性较强的抽象知识变得简单通俗,易于学生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在实训课教学中,例如开展“机床的操作”项目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现场,利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真实零件,根据图纸的要求来完成零件的加工。首先让学生观看师傅的操作,如何定位夹紧工件,如何操作机床等。在机床加工零件的空隙时间,师傅给予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参与并协助师傅进行装夹,师傅进一步介绍机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机床的操作。最后要求学生能完成零件图纸的某个或某几个工序的操作,并完成该零件工艺卡片的制定。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加工的情况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技能。由于学生参与了生产的整个过程,对加工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完成了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新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大部分学生过分关注最终的理论考试,而忽略对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构建一种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4]。本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考核分为平时成绩、理论和实践考核三个部分。首先是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本课程实践考核占40%,平时成绩占30%,理论考试占30%,学生的实践表现也列入平时成绩;其次是注重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每个项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训,每次实训成绩都一一记录到成绩记录卡中;第三是改变传统考核由任课老师一人评判的方式,本课程实践部分的考核如“机床的操作实训”主要由企业专家进行评判,从企业一线人员的角度来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准确体现出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真实的实践水平,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六)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设课程教材
课程的教材反映出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材应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可以選用企业典型的、真实的零件和加工实例,由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编制。例如本课程教材在编排第三部分机床夹具设计课程内容时,直接选用企业中的真实夹具,由于学生在加工现场观看过这些夹具的使用过程,对夹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理解夹具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开展夹具设计、优化和改进的实训任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创建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将来无缝对接企业生产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更能方便企业进行员工的培训和人才的储备;学校老师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随着目前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学生考勤、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开通更便捷、更可控和更开阔的网上校企合作渠道。
参考文献:
[1] 秦冰.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及改革探讨 [J].职业时空,2014,(10):36-39.
[2] 周德军,应江虹.依托校办企业服务行业探索实践教学新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33-35.
[3] 姚光发,申向丽.校企合作创设实际合理的教学情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24-26.
[4] 朱敏红,刘峻.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多元评价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6,(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