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讨
2018-02-26陶礼军
陶礼军
[提 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通过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校内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校园、引导学生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基础,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并要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传承者,他们文化自信的程度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品质。但是,有些学生轻视传统国学,照搬照抄西方文化,认为一切外来文化就是好的、先进的,还有些大学生表现为文化迷茫或文化自卑等等。无论是文化迷茫、文化盲从还是文化自卑,都会导致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弱化和缺失。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实现国家现代化、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各个高校均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其表达可能“因国而异”,但是其主要内涵都是大同小异的,即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对具有自身民族特色文化抱着积极肯定的态度,坚信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的历史沉淀对本民族发展的特殊作用。刘云杉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当中,任何人都应该首先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生文化自信包含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在思想方面首先要对中华民族文化持肯定、认同态度,并引以为豪,并坚信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同时能理性认知外来文化;在行动上积极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能辩证取舍西方文化,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和创新。当代大学生理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并用实际行动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我们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二、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不仅刻不容缓,而且任重道远。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精神境界,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其文化自信的底气。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首先必须以深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为前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既要体现以上主要思想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其次要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状况,开设一些诸如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的必修课,同时开设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电子资讯、人文艺术等选修课,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系列专题讲堂(讲座)。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多种形式相互补充,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
(二)完善校内文化传播体系
高校要开拓多种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传播和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一要加强宣传栏、校报、宣传册等传统媒介载体建设,利用固定栏目在传统节日传播与宣传优秀文化。二要有效发挥新媒体的特性,及时有效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运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和宣传中华优秀文化。要加强校内的文化教育网站建设,不仅要设立专题,而且要常常更新网页内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及素材数据库,还要加强校园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建设,即时地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及教育活动。三要与其他高校建立互动系统,分享优秀文化课堂,通过以文会友的文化互动,加强交流沟通,相互提升,取长补短。四要加强文化传播机制建设和管理,要有专人对文化安全负责,对一些低俗文化、消极文化要及时控制,确保中华优秀文化在校园内传播。
(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实践文化自信
大学生学习、感受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途径——间接途径和直接途径,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反感“满堂灌”,相对而言直接途径——让青年参与实践活动,即组织开展保护、宣导、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能效果更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传统戏剧进大学校园,大学生在排练、演出、观看等全程参与过程中,认识、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受到洗礼;二是组织探索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活动,引导学生对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广场园林、城市雕塑等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符号和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等进行学习和思考;三是考察学习优秀传统企业,对品牌信誉高、文化特色浓、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等进行探讨和宣传;四是组织文化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旅游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是引导学生参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总之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夯实基础。
(四)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校园
文化校园是指高校围绕教育目标,将校园文化不断内化为师生的文化人格和行为素
质,继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活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4]。文化校园折射出一所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沉淀,是校园文化的成熟形态及理想状态。高校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等融入文化校园建设中,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等方式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一要利用好校歌、校训、校史等形成校园文化,在大一新生中进行专题教育。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要引导大学生为母校的文化校园建设添砖加瓦,形成“我以校为颂、校以我荣”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不仅是民族活的灵魂,而且是一个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承担着传承、弘扬文化自信的历史任务。当然,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之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的制定、校园文化的建设、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把大学生培养成“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4]王霁宁,王洪志.论高校文化校园的构建[J].辽宁经济,2012,(3).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