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商发展的症结和问题
2018-02-26魏延安
我国的农村电商,在2015年轰轰烈烈的推进了一年,无数的青年返乡创业,各类电商会议总是人满为患,电商讲师更是全国赶场……而在一些县,已经把电子商务作为重头抓,有一些县也因电子商务声名远播。从国家到地方,关于电商的相关政策文件上百个,电子商务可以说搅活了县域乃至农村的一坛春水。
一眨眼,两年的工夫过去了,到今天没有启动电商的县域已经不多了,没有在政府报告中部署电商的县域也不多了,但各个县域电商的发展情况却参差不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本刊特约共青团陕西省委青年发展部筹备组组长、“三农”专家魏延安为我们讲述县域电商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
县域电商
启而不动的六大病灶
那些搞得好的县域电商如果概括起来,总离不开认识到位、思路对头、措施给力、人才齐整,特别是一把手亲自抓是重要特征。而那些启动了两年依然无任何成效的县,各自的原因差异较大,但依然可以归结出几条来,大体如下:
第一,认识不清晰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电子商务被寄予新常态下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厚望,李克强总理也在不同场合为电商公开站台。
但在一些书记县长眼里,电商就是几个年轻人网上卖一点山货,对电商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缺乏应有认识,既然看不上,也就自然不会上心抓,相应的工作力度也就不会强。
而有的还在担心电商来了会搞垮县内的实体经济,会造成税收流失,却不知电商是没有边界的互联网经济共同体,既不是洪水猛兽,但却挡也挡不住,李克强总理几次关于电商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论述依然不能影响他们对电商的偏见,促进电商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还有的把电商发展简单化,以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了,以为招商来了几个电商企业,电商发展就可以了,结果发现没有本地产业的配套、没有电商生态的完善,独木始终还是难以成林。
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县虽然也跟着形势发了电商的文件,出台了政策,但具体实践中却没有实质性举措,只是一种“佯攻”的姿态。
第二,政策不明确
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出台电商文件不少,一些地方有应接不暇的感受,于是在没有完全消化的情况下,一味照搬照抄,缺乏应有的转化,不仅没有起到指导发展的作用,反而给电商市场主体造成了视觉上的混乱。在一些县,今天这个规划出台了,明天那个意见也下发了,各类推进方案更是满天飞,但多为应景之作,有的甚至和国务院、省政府的文件一样大而全,洋洋洒洒成千上万字,就是让大家看不见到底要千什么、怎么干、拿什么干。
有的请来“洋和尚”做规划,生搬硬套,编制的蓝图让人振奋,提出的目标让人向往,但如何实现却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往往束之高阁,还不如抓住当下一个小问题先解决了实在。事实证明,一些县的电商发展并不是从大规划做起的,而是从一个“小目标”开始的。
还有的县,会议经常开,领导经常讲,文件经常发,但涉及到大家关心的网不快、物流太贵太慢、电商服务匮乏等问题时,往往“王顾左右而言他”,给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瓶颈几年不突破,最终伤了电商市场主体的心,挫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第三,氛围不浓厚
对县域经济而言,电商是一个新事物,发展尤其艰难。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律是,凡新事物一定诋毁者多、质疑者多、观望者多,不破除观念上的障碍,不在发展氛围的营造上做一些突破,根本就千不下去。改革开放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大讨论开始的,电商在一个县也应以“电商是可以形成新经济的”这一命题推动讨论,广泛形成共识,营造良好氛围。
但在一些县,基本是县长一个人的战斗,具体的工作都在商务部门,其他的系统没有支持,没有配合,可谓每前进一步都万般困难。走过来的县都深深认识到,如果一个县搞电商,没有15个以上的部门配合,摊子是铺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必须“一把手工程”的原因,只有一把手能协调这么多的部门、能调动这么多的资源,换成其他的党政副职都很难。
因而,县长会上经常喊还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上,这样才调动得了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各个乡镇的一把手,都去围绕电商做事情。一个部门不要多干,一年为电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各个部门就能破解若干问题;一个乡镇推荐一个好产品和几个年轻人,全县集中起来也是琳琅满目、人才济济。而商务部门更像是电商的综合协调部门,当然也要抓物流、人才等具体工作。
第四,主体不强大
在一些传统的县区,电商就像没有植被的沙漠,仅仅移栽几棵“新苗”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绿洲”的,甚至都活不下去。如果没有几个像样的示范企业,如果找不见一大批愿意千的年轻人,这个县的电商绝对起不来。而到最后,以农产品为主的县域电商还要朝着群众运动的方向发展,让普通农民尝到电商的甜头,自觉地成为电商的运用者。
但在一些县,出于认识上或者政策上的其他考虑,仅有的电商“阳光”都给了个别企业,培训他们来牵头,园区他们来建设,政府购买的服务也是他们来提供,可谓“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但就是千事不专业,发展不景气,靠着补贴过日子,不仅耽搁了县域电商,更伤了一批电商创业者的心。
所以,县域电商要发展,“大象起舞”是要的,“蚂蚁雄兵”更是少不了。唐朝的詩人聂夷中曾针对普通农民的凄惨生活在诗中发出了“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的感叹,今天也可以这样说,县域电商不要把目光仅仅对准个别的所谓电商龙头企业“锦上添花”,而是要把目光对准满怀理想回乡创业的那些草根电商“雪中送炭”,后者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商新经济时代的参天大树。
第五,用力不精准
每个县发展现状不一样,特色也不一样,未来的路径也注定不一样,所以没有固定的县域电商模板来套用,必须因地制宜找突破。可能是因为电商政策出台较多、电商市场变化太快,一些地方的电商发展出现频道变换太快、重点调整过多的现象,至今“一壶开水”也没有烧出来,其中的折腾却没有少,可谓事倍功半。
比如在县域电商中,农产品电商、农村电商、旅游电商甚至跨境电商,到底抓哪个?按县域经济的多样性讲,每个县可能以上形态都有,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抓哪个都不为错。但可惜的是,万事开头难,不找准一个方面先下手,而是“四面出击”,最终就会像打仗一样,兵力分散,久攻不下,挫伤士气,贻误战机。所以,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在一个点上集中全力突破,带动全线发展。比如大家经常提起的成县电商,其实最初就是“一个核桃的逆袭”,全县上手,打一个单品,做起来了再做其他。而江浙临安的县域电商也是从山核桃如何上网开始的,如今却做起了旅游电商。
不仅重点突破方面要选择,工作重点举措也要做选择,平台、园区、培训、网货开发,有限的资金优先投给谁?如果不清楚,撒胡椒面,最终哪个也干不好,更让底下的干部、企业没法干。还是要适当集中一下,初期狠抓人才,逐次再抓电商服务和网货开发,后面才是园区承载和物流聚集等。
第六,资金不给力
看了好多县上的介绍,发了文件的,没有说专项资金不上千万的;说到优惠政策,没有不整理出十条八条的,但到底在哪里能落得实?
有的县搞了三年电商,快递首重的价格还在10元以上,搞电商的企业和创业者苦不堪言,就是迟迟拿不出解决办法,核心是既不想拿钱补贴,又不支持物流企业建设,只让商务部门空协调,成本如何下得来?
而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上,一些县重争取轻实施,拿到国家的钱却花不出去,一方面电商主体翘首以盼,一方面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甚至一些县,不是努力争取国家项目来实现电商大发展,而是就为争取示范县一块牌子做政绩,让人痛惜不已。
还有的县,各类优惠政策刷得满墙都是,就是年底不兑现,因为县长舍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电商企业只能一次又一次失望,甚至被迫离开。到今天为止,一些县的电商连商鞅变法的第一步“立木为信”都没有跨出去,还拿什么实现“富国强兵”?
最后,不得不说,如果三年前县域电商还是大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那么今天已经像中长跑比赛,选手之间逐渐拉大了差距,如果落后者还不能认真反思整改,那不仅靠电商实现县域经济“拐弯超车”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就是顺应形势推动电商正常发展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最终可能在新一轮的县域经济竞争中落伍。
农村电商发展缓慢的问题建议
一是
农村电商规模依然较小
农产品电商规模与农产品总量相比,还是九牛一毛。目前农产品原产值约为4.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的规模仅占3%;中国年食品消费量约为10万亿元,整个零食及生鲜电商的总量也只占百分之几。农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问题,抱怨的人很多,但观望者居多,创新实践者较少。农资电商的真实规模也没有一些公司宣传的数据那么大,内部行业监测的数据并不可观,模式还在探索的路上。
二是
农村电商生态整体残缺
农村电商的落后不是缺了哪块板的问题,而是整体性落后的问题,从互联网基础、交通物流、人才培养、产业基础、市场运营等方面全面落后,不仅要补短板,更需要打造一个互联网的“木桶”,一些地方甚至到现在连这个“木桶”都不存在。
三是
互联网与农业融合不到位
目前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很多,但实效了了,很多东西根本不可深究,落地还早。包括各家农村电商,纷纷开始升级,内容越来越复杂,刚开始是有买有卖,现在都形成了若干板块,每个板块又有若干具体业务,但到底开展了多少值得追问,而大多数农民的农村电商获得感还不强。
四是
农村电商模式还不成熟
近十年来,一拨一拨的农产品电商企业上马又匆匆下马,甚至农产品电商平台经历了A轮、B轮、C轮融资,一直融到最后还是不幸倒下,根本的原因是模式有问题,拿工业品电商的模式来做农产品电商。所以,4000家生鲜电商仅1%盈利,看起来是蓝海市场,但占领这一蓝海市场的路径还不明晰。
五是
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地不到位
很多高大上的互联网科技,在城市应用已经轰轰烈烈,但距离农村的生产生活还有距离。以农业物联网为例,到今天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但便宜的还需要千把块钱一亩,农民注定不会为此买单,企业应用起来也是负担沉重,还需要进一步低成本和便捷化。
六是
城乡的数字鸿沟值得警惕
今天许多农村的孩子输在了互联网的起跑线上,农村互联网应用整体落后。城里的“OO后”是含着互联网的钥匙出生的,但是农村的孩子却还不是这样。今天许多农村小学的孩子还没有上网,也没有智能手机,这种城乡孩子的网络应用差距将影响后续发展。
在未来,把“互联网+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村电商或农产品电商是不够的,而应该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放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维度来观察,以农村电商为先导,逐步向产业链倒推,再从生产向生活领域延伸,逐渐与智慧城乡并轨。具体应该在六个方面着力。
一是
农民生产的便利化
比如农村淘宝的三大业务之一是“生态服务中心”,农民可以在村上交电话费,取包裹,医院挂号,网上买票等。邮政的邮乐网也提出了“五不出村”的服务口号,基本内容差不多,但听着更接地气。各大电商下乡的内容中,农村便民服务方面都有涉及。
二是
农村消费的在线化
一方面通过电商改变农村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每年“3·15”前后披露的农村假冒伪劣产品触目惊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不足,只有原来的线下一条线,渠道单一,商品流通主体太少,有了电商就可以改变农村市场的供给现状。另一方面,釋放农村新的消费潜力,供给和需求是伴生的,有需求才会产生供给,但新供给又催生新需求,电商的新供给带来了农民消费潜力的新释放。
三是
农村创业的网络化
年轻人返回农村创业,核心在两句话:职业要体面,收入要可观;收入可观而职业不体面也不行。养猪种菜可能收入比城里打工还高,但年轻人觉得不体面,所以不愿意千。但互联网创业很体面,当然现在收入还不是很可观,大多数从业者月收入2000元左右,但也觉得可以回去了,在城里待着不容易。而且,现在互联网创业非常便捷,一根网线,一个账号,一台电脑,随时就能开张,可以说门槛低,风险小,很灵活,年轻人很喜欢。
四是
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开始是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普及,跟着是农业物联网的推广,物联网之后是农业在线化的全面推进,农业大数据开始形成,与电商要求的标准化、质量可追溯及消费数据倒推生产转型逐渐衔接起来,完成农业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化改造。
五是
农产品销售的数字化
农产品电商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且与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及时融合,结果就是农产品电商并不土,还洋气起来,如新近出现的网红卖货,洋气的城里人也卖农产品。同时,基于互联网,众筹、预售、定制、领养等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加速推广。
六是
农村发展的创新化
互联网打造了一个新的农村业态,电商带动了新的产业发展,电商垂直的产业链,横向的相关产业链,加起来最少有十几个,完全可以实现“电商兴、百兴旺”的新景象。如搞了电商之后,就一定有人搞培训,有人搞店铺装修,有人搞美工设计,有人搞文案创作,还有人专门输出淘宝客服,再加上后台数据、仓储、物流、打单等等,一个电商服务业就可以容纳许多新的就业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