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思考和实践

2018-02-26施强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

施强国

摘要:本文以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例,阐述了引导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124

一、困惑——我的发现

“自主学习”在当今教育界是非常时髦的话题,它几乎成为判断学科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价值标准,而在语文学科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更是语文学科所拥有的天然优势,也是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真正丰富和提高的最大保证,这方面的理由毋庸赘言,单看语文教学界流行的两句名言就可证明:一曰“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认同此观点;又有知名作家和著名教育家现身说法:“语文的能力和素养来自于课堂的抽屉。”

因此,语文学科提倡自主学习应该是最有条件和说服力的,可事实上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也是最容易流于形式而没有任何效果的。许多语文教师是以叶公好龙的心态谈自主学习,更有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自主学习当做“鸡肋”,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什么?因为许多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都是无效的或者说根本不算是自主学习,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是怀着多大的渴望而做着一厢情愿的梦。

二、思考——我的观点

这就未免有点可悲。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条件不成熟。何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有三大特点,即: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按照自主学习的以上三个要素来考量我们的语文自主学习,包括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我们还有多少自信心呢?何况在语文学科“核心边缘化”和考试主义盛行的今天,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高考地位的轻视并未发生多大改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效果没有多大差异,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一般也考不到数理化和英语那样的高分,而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甚至会出现努力花了时间,成绩不但不见提高反而出现倒退的现象,在如此背景下,如果语文教师还指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那似乎等同于语文教师和学生自行放弃语文或自然放弃语文。其理由如下:1.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很难激发;2.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难保证;3.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很难提升;4. 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很难评价。

所以,尽管笔者丝毫不怀疑语文学科确实需要自主学习,但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是能在高考中有效提分的可操作可评价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玩弄玄虚地追逐时髦的一种时尚,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背景下,笔者所认为的语文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管理、指导和督促下,学生能自觉、主动、独立地完成能够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逐步达到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对策——我的实践

根据语文自主学习“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三个特性,在2017届高三大理班语文复习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尝试。众所周知,名校当中理科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亚于文科,但就一般普通中学而言,理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成績明显落后于文科,虽然理科班中也有极少数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但是,大多数学生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动机,毫无学习激情。因此,一些理科班的语文教师不由感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生的语文更难,教高三理科生的语文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激发高三理科生语文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语文的热情,在短时间内提高高三理科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结合自主学习“主动、独立、自控”的三个要素,笔者采取了以下对策:

1. “我要学语文”——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语文学科在高考中几近边缘化已成客观事实,甚至有些其他科目的教师会在学生面前散布这样的言论:高考语文成绩完全靠运气,理科生花时间去学语文那是学傻了,甚至有些班主任公开禁止学生早自修读语文。在这种尴尬时候,我们如果只是一味抱怨自身处在重围中的困境,那么我们的语文就真正会走向绝境,无处逢生。语文教师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努力为学生学语文、自己教语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的普遍推进,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考验,而考生的语文素养则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语文素养将成为“三位一体”考生的重要竞争力。我们要及时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个人陈述”将全面考验考生的写作能力,一份优秀的个人陈述也肯定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其中体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情感和人文积淀都将成为高校评估考生综合素质的指标;文学专著与作文竞赛——潜力巨大的报名条件,以前名校的报名条件一般都是理科类的五大竞赛获奖,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将以第一作者发表文学专著和作文竞赛列入了考生证明材料的范畴,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考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对于提高语文成绩也有帮助;面试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如果考生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突出,那么在面试环节就占有较大优势。通过以上宣讲,使一大部分有心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学生加大了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同时,笔者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数据激发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作为一般的普通学校的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与他们能否上本科的目标有直接关系,而且语文是理科生有能力学好的科目,笔者借用了各种数据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大多数理科生讨厌空洞的说教,但对数据非常敏感,让数据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我的多方“洗脑”,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我要学”的内在需要,有了一种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责任。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是有效的学习;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前途联系起来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考试后的成绩证明在今年选考成绩区分相对缩小,数学难度相对降低的情况下,语文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许多学生高考分数一出来,都禁不住说:幸亏语文考得好!就全省而言,高手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语文的差距,于是才有了今年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江湖传言。endprint

2. “我能学语文”——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

“我能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认知取向,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不依赖他人,而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根据循序渐进、直面高考、兼顾学考的原则,我们高三备课组把复习时间划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和课内外结合训练期、针对考纲系统训练期、基础知识巩固期和综合训练期、自行整理调整期四个阶段。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各有差异,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我们指导每位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参照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在教学同步之余,根据考纲学情,还合理安排了以下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1)讀书摘录卡片,每周一张,摘录优美句段,并作点评和感悟,教师及时批阅评价,并定时反馈和推介。

(2)错误集整理,主要记录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错误,半月一查,定时交流和推介。

(3)根据每次考试错误的类别和数量自主选择相应练习和作业,教师做考试错误类别和数量的统计。

(4)背诵默写的定期检测,一周两次,预先告知篇目和固定默写时间。

3.“我会学语文”——分层施教,适时激励和表扬,恰当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高考要取得可喜的成绩,必须尽量让每个学生闪亮起来。改变传统教育中“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我们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尽量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笔者认为,每次试卷的评改便是一个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最好时机。所以,每次批改试卷时,对每个题目做得好的学生笔者都会做好记录,以便讲评时表扬。比如:张三同学虽然总分不大理想,但翻译题却拿了满分,讲到翻译题时,笔者便会先表扬他然后请他来给同学讲解;李四同学虽然很多题目做得不好,但语言表达题的第1题是全班唯一拿满分的,讲到语表题时笔者便会请他来讲解题思路,总之,只要肯于去寻找,便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因为,成功是最好的激励,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教师帮助学生学会了调整和自我评价,学生就能及时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

四、有效——我的结论

这样的语文自主学习是否有效,只能以已经过去的2017届高考成绩来证明。作为一个二类普通中学,应该说我们这一届语文学科无论是会考还是高考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优秀成绩:学考优秀率超30%,综合排名位于同类学校前茅;高考全段平均分99分,超过省平均分。特别是理科语文的成绩有显著提高,笔者所任教的大理班语文学考A级率达到60%多,高考平均分将近105分,这个成绩显然在同类学校理科班中遥遥领先。当然,考试成绩也许不代表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但它至少印证了什么样的语文自主学习才是实实在在而可能有效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 32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