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地理微课设计

2018-02-26毛伟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微课核心素养

摘要:近年来,微课已发展为高中地理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地理资源共享与应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微课教学设计已成为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典型微课案例设计来阐述如何有效实践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思维素养,从而呈现出具有解释关系过程、认识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生活化的微课服务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微课;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025

一、引言

微课恰恰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搭建一个合适平台,它的设计需要以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为根本出发点,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微课设计因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现以亲身施教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以慈溪杨梅为例》这一微课进行阐述,如何基于“综合思维”素养进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二、设计过程

1. 设计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一直是高中必修一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年选考必考的一个热点问题,是较为抽象的教学理论,学生简单阅读教材无法深刻理解此原理。如何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成了现在每个高中生眼前的棘手问题。通过学生身边生活中典型案例的探究、剖析,微课这一载体的呈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课堂缺陷。

2. 设计结构

本片段微课内容包括一个微视频1份(10分钟以内)、课堂实录1份(Word稿)、微课件(PPT课件)1份、三个微练习及相关答案、一份学习任务单及其他。

三、教学过程

1. 环节一:微课主题导入

【呈现方式】视频

【内容】:六月中下旬,慈溪杨梅成熟,令人馋涎欲滴,游人络绎不绝。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微课主题,从地理角度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慈溪杨梅”,突显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从而产生共鸣,自然导入。

2. 环节二:问题探究

【呈现方式】PPT和图片

探究一:为什么慈溪杨梅这么受欢迎?

【提示】:结合慈溪的自然地理环境思考。

探究二:大家了解慈溪的自然环境吗?首先要了解慈溪的地理位置,得到慈溪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杨梅树)。引导学生,给出慈溪杨梅生长的特殊环境,发现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

探究三:这五个要素是孤立存在的还是相互联系的?……如何联系的?得出结论一。

【设计意图】:承接视频,给出提示,提出主题引发思考和探究。认知慈溪各个地理要素环节之间产生的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来解释地理各要素之间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 环节三:结合慈溪自然地理环境,学以致用,得出图2。

【呈现方式】:图片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一: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承转】某一要素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呈现方式】:材料文字、图片

【内容】:有的年份,杨梅减产。关键原因是4月中旬杨梅开花时遭遇倒春寒,很多花凋谢了。

【设计意图】:慈溪地区虽然位于北亚热带,但有的年份即使已到春季,由于地势北低南高,仍然会受到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影响,遭遇“倒春寒”等自然灾害,而使楊梅减产。也就是说,地理环境各要素只要有一个要素满足不了,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要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慈溪这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的每一个要素。

4. 环节四:结合文字和图片材料,举一反三,得出图3。

【呈现方式】:图片

【小结】:整体性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5. 环节五:结合杨梅生长环境的实际情况,遭遇新情况新问题,得出图4。

【呈现方式】:材料文字

【内容】:《慈溪市水土保持规划》③描述:无水土保持措施的新建杨梅林林下盖度很低,且大多数杨梅林位于25°以上的坡度,当地农村大约一年左右清理一次杨梅林林下杂草,在雨汛期极易产生水土流失。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道淤塞,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多发。得出图4。

【设计意图】:慈溪地区地形区分为南部山地丘陵、中部平原以及北部滩涂,南部翠屏山脉向杭州湾呈扇形倾斜,南部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中部甚至北部地区的变化。从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步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特质。

【小结】:整体性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6. 环节六:课后思考

【呈现方式】:文字

【内容】:结合这一片段设计,课后思考:

(1)慈溪杨梅这一地理事物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设计的案例和思考题就把这节课的学习思路展现给学生,为组织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延伸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为本微课设计画上完美的句号。

四、归纳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组成陆地环境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们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也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素养的完美体现。

五、知识应用

微课也是课,因此要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微课的结尾问题反思,有助于学生建构综合地理思维,知识应用有助于学生拓展所学内容的广度。以学生身边具体案例为背景,抽丝剥茧,不断设置矛盾点,加大探究力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和感悟地理基本观念,逐渐渗透综合分析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教学反思

本微课程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最具地理代表性的综合思维素养为指导,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化地理气息为背景,以微课程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的认识从课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地理问题视角,树立普遍联系的、整体性的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将抽象化的整体性原理三大表现内化于具体化的微课程教学案例中,使地理核心素养得以充分体现和展示。

作者简介:毛伟伟(1983-),男,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学,中学一级,大学本科学历,从事高中地理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学 315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微课核心素养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