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

2018-02-26陈青姣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钻石模型动力机制产业集群

陈青姣

摘要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钻石模型的六要素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主导因素。受区位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特性的影响,六要素在不同区域、行业中的主导作用、相互间关系存在差异。经分析得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是西藏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关键要素,因而应从此3个方面着手促进集群进程、提升集群效应。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动力机制;西藏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264-03

Analysis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Cluster:

Taking Tibet as an Example

CHEN Qing-jiao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Tibet University,Lhasa Tibet 850000)

Abstract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six elements of the diamond model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ffected by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the six factor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industries.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factor endowment,market demand and government wer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plateau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ial cluster in Tibet,thus it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o promote the cluster process and enhance the cluster effect.

Key words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industrial cluster;diamond model;dynamic mechanism;Tibet

高原特色農牧业集群化发展是高原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研究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有助于从根源上剖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理,为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动力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2个方面:一是动力来源及动力要素是什么,二是各动力要素是如何运行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有多种,如基于资源视角、外部制度环境视角、消费需求视角等,不同视角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较常用的视角——动力要素来源视角,运用竞争优势理论,采用钻石模型来探讨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1-2]。

1 动力机制及钻石模型

1.1 动力机制界定

动力机制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3]。根据《新华字典》,“机制”有4类含义,本文指第4类含义: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产业集群动力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4]。据此,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指产业集群生成、发展过程中,推动因素间、因素与集群组织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侧重于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同时兼顾生产动力在机制中的作用。

1.2 钻石模型概述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钻石理论模型(图1),用于解答问题。如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获得成功,而有些国家却遭遇失败。原因在于各国的要素禀赋、需求结构等关键因素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各国的产业发展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竞争力。钻石模型最初用于研究产业优势的区域影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钻石模型被推广到产业集群动力机制领域中。钻石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及整个系统都影响到产业竞争所必需的基本成分的获得[5],6个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共同构成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2 基于钻石模型的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

2.1 要素条件

2.1.1 基础要素层面。一是自然环境状况。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势险峻、地处偏远是西藏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显著特征。二是自然资源禀赋。草场资源相对丰富,但在草场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多不足;耕地资源不足且分散,农作物种类以高原农作物为主。三是人力资源状况。农村基本劳动力富余。

2.1.2 高级要素层面。一是知识资源。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激励机制等因素制约,西藏高级人才匮乏,专利、高新技术等知识资源稀缺。二是资本资源。中央政府的财政划拨、援藏省市的帮助、西藏自身的创收等综合力量使得西藏总体资本资源充足,只是在资本分配、划拨、项目倾斜上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三是品牌资源。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赋予了西藏特有的物种,许多产品获得“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称号,这是西藏独有的、不可交易的品牌资源,为其实施品牌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基础设施。中央对西藏发展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改建,取得了显著成效。endprint

2.2 市场条件

2.2.1 需求量方面。在西藏区内市场,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如青稞、牦牛肉、羊肉等是高原人民的生存之本,高原綠色食品是高原人民的刚需,需求量随着高原常住人口的增长呈相对稳定的持续增长趋势。在国内市场上,社会进步、收入增加引起国民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加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尤为迫切,从而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据《中国食品报》2015年8月的数据,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巨大,常年缺货量达30%,且该比例很有可能继续攀高。在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需求很大且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目前基本全部出口,主要销往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原特色有机食品由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市场需求更大。

2.2.2 需求结构和需求特点。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有初级农牧产品需求,也有初加工、深加工需求,还有农副产品加工需求。在区内市场上,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及加工品分为生活保障品和改善生活用品,如青稞、牛羊肉、奶为生活必需品,虫草等为改善生活用品,保障品面向整个区内市场,改善品面向中、高端市场;在区外市场上,由于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的稀缺性和价值性,多面向中、高端市场。

总之,高原特色农牧业及高原绿色食品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很大,且面向中、高端国内、国际市场,利润空间广阔。

2.3 相关和支持产业

高原特色农牧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涉及到生物科技及转化、农机制造、农牧产品及副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业、金融服务业、民族手工业、物流运输业、商贸业等众多行业。其中,物流运输业、生物科技及转化是西藏的短板,需继续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进行改善;高原物种研发、金融业的支撑则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而言,西藏高原特色农牧业的相关及支持行业发展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农牧业服务市场尚未真正建立。

2.4 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状态

高原特色农牧业是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绿色经济、健康养生、超竞争环境下焕发生机,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高原特色农牧业的从业主体是农牧民家庭、中小企业,他们基本上处于战略缺失的状态。同时,农牧业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达到规模经济,缺乏龙头企业。在行业结构上,西藏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粗放型增长占据主导地位,处于价值链底端,缺乏价值链高端产品与服务。在供应量和行业利润上,受高原气候、技术、运输成本等的影响,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总体产量低、需求大、价格高,利润空间大。在行业竞争上,市场集中度低,企业个数少,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更少,名牌企业微乎其微,总体品牌价值低、影响力小,行业内总体竞争很弱,且竞争属于低层次的产品质量与类型的竞争。在2016年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评比中,西藏无一品牌上榜。另外,行业内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均较为落后。

2.5 机会

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西藏将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分散、低效的现状,提升农牧业效率。按照“农头工尾”发展思路,发展农牧业全产业链。其次,“一带一路”发展视角为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西藏“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了高原特色农牧业的发展问题,将给予更大的重视。再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助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

2.6 政府

相对于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创造发展机会。西藏地方政府开始从长远角度重视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制定了《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直接促进了农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在方针政策上,地方政府出台大量惠农政策,涵盖融资、税收等多个领域,为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7 动力机制分析

根据动力机制要素的作用特征,总体上将动力要素分为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和外部辅助力3种。外部驱动力是指通过作用于产业外部环境促进产业集群进程的外部力量;内部驱动力是指源于产业集群内部的推动力量;外部辅助力是指对集群进程起辅助作用的外部力量。

钻石模型的六要素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主要作用元素,其中政府和机会属于外部驱动力,要素禀赋和市场条件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态势属于内部驱动力,相关支撑行业属于外部辅助力。受区位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特性的影响,六要素在不同区域、行业中的主导作用、相互间关系存在差异。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关键点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政府作用、市场需求。如图2所示,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催生了农牧业企业、相关农户从事高原特色农牧业的生产、加工或服务,农牧企业和农户逐渐聚集,形成农牧企业网络和农户组织,最后形成农牧业产业集群。各要素的具体作用阐释如下。

2.7.1 要素禀赋差异是集群的根基与源动力。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是集群的根基与动力。农牧业具有地域根植性和时间连续性,自然资源禀赋从根本上决定某地是否适合发展某种类型的农牧业集群。比如,受自然资源禀赋限制,那曲适合发展虫草产业集群、牦牛产业集群等牧业集群,但不适合发展青稞产业集群。

2.7.2 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是集群的直接驱动力和主导力。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的特征之一,只有具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才具有集群的必要性。市场需求是一切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主导力。国内、国际市场对绿色健康产品有机食品的需求是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主导力。

2.7.3 政府是核心外部驱动力,起倡导、规划和催化作用。政府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外源性动力,其作用具有情境依赖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法律政策保障为主;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在集群中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政府行为渗透到具体的行为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政府作用的力度直接影响农牧业产业集群的进度。endprint

2.7.4 机会是易逝性、可创造性外部驱动力。机会是指有利于集群发展的外部情形,具有客观存在性和易逝性。農牧业产业集群主体通过发现、利用机会可实现快速发展,从而促进集群进程。在欠发达区域中,由于集群主体的自主发展意识受限、行业竞争不充分,很大一部分机会往往把控在政府手中——政府的举措带来集群机会。政府可创造机会,亦可帮助企业捕捉机会。而有一些机会则是难以掌控的,如世界经济形势、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

2.7.5 农牧企业和农户属于中间过渡力量。农牧业企业和农户属于内部动力,而这一内部动力是中间过渡力量——由个体向群落、组织体系过渡的中间力量。农牧业企业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是否强大以及是否有完整的战略、合理的组织结构、良好的竞争态势直接影响集群能否顺利进行、集权效应能否产生。

2.7.6 支撑行业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相关行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一个区域内商业生态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物流运输业、高原生物研发业、商贸服务业、农牧业服务业等相关支撑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

2.7.7 各要素间存在交互作用。首先,市场需求和要素禀赋相互作用,二者共同构成农牧业产业集群的基础。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新市场的基础,市场需求是要素禀赋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没有要素禀赋差异难以产生差异化市场;无市场需求的要素禀赋差异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更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其次,政府与机会间存在紧密联系,政府可以提供、创造、捕捉机会促进集群发展。再次,相关行业的发展受政府、机会的影响和制约。总之,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是6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六要素缺一不可,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是关键动力要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钻石模型是解释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常用工具之一。通过钻石模型各个要素的分析可知:一是西藏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自然要素禀赋动力足,发展潜力大。西藏地区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上具有先天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在高级要素上存在较多短板和不足;市场需求足够大;相关和支持行业较弱;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发展机会较多;政府积极作为。二是政府作用异常重要。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特殊性,体现在政府作用力度、方式和范围上,总体作用力度大、范围广、方式相对单一。三是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是动力机制的3个关键要素。

3.2 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政策。切合实际是关键,照抄照搬、“拉郎配”、急功近利是误区。二是打造优势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形成城市名片。三是转变思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人才是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稀缺要素,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的人才激励机制将重点放在了引进上,偏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本土人才和自身培养人才的重视度远远不够,直接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外来人才留不住,本土和自身培养的人才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引来女婿、逼走儿子”的不良后果。基于此现状,西藏地方政府在制定高层次人才战略时应转变思路,对本土成长人才、借助区外力量培养的人才和引进人才一视同仁,切忌厚此薄彼。同时,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给予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创新特色农牧业集群方式[6]。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新兴商业思潮在产业发展中的全方位渗透,集群方式需要不断创新。首先,推进集群“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更大程度地发挥集群效应。“线下”注重聚集区域布局、基地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构建全产业链集群体系,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生态圈,降低企业生产、交易和创新成本;“线上”注重集群品牌宣传、信息整合,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和信息成本。其次,创新基地和园区建设与发展思路。西藏地域分散,农牧业根植性强,在基地、园区建设与发展方面需要根据西藏地区实际进行创新,使基地、园区既能够满足区域聚集、规模经济、产业化的需求,又能够克服耕地、草场、农户分布分散的现实障碍。再次,推进“飞地经济”模式的实施,综合利用“区内飞地”“跨区、跨省飞地”模式,充分发挥各区域、省份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4 参考文献

[1] KULSHRESHTHA S N,THOMPSON W.Economicimpactsof the Saskat-chewan 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 on the Saskatchewan economy[M]. Saskatoon: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5:323-336.

[2] PORTER M 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Brigh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7-90.

[3] 胡平波.江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9-22.

[4]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7):2-7.

[5] 曾光.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37-42.

[6] 莫小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钻石模型动力机制产业集群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我国技术标准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