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旱区玉米不同新品种对比试验

2018-02-26邸维利牛芬菊李小燕张雷李胜克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品种产量玉米

邸维利+牛芬菊+李小燕+张雷+李胜克

摘要 为了探索玉米新品种增产潜力,优化旱作区玉米种植结构,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引进的 10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榆中县石头沟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为种植模式的条件下,参试品种中单909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及抗性表现较为理想,产量表现最为突出,为10 401.52 kg/hm2,较对照金凯3号增产1 255.06 kg/hm2,增产率为13.72%,在旱作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适宜于在同类种植区示范推广种植。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产量;干旱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41-02

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水稻(Oryza sativa L.)而居第3位,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玉米用途广泛,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巨大,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试验区地处甘肃省中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年降雨量350 mm左右,而蒸发量为1 400 mm,是降雨量的3.5倍。水资源极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十年九旱。降雨量少而集中,7—9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5%,冬春季降雨量少。总降雨量的10%~15%以地表径流形式流失,20%~25%形成初级生产力,60%~65%无效蒸发[1-3]。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及农业生产也得到较好发展,很多现代化技术推广应用广泛,使农业生产获得较好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旱作农业区的推广应用,显著提高玉米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4-5]。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应选择优良品种,以为提升玉米产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挖掘中晚熟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因此,为了筛选出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下该试验区或同类地区适宜种植的中晚熟玉米品种,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5年在榆中县连搭乡石头沟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引进10个中晚熟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为发展旱作农业中晚熟玉米品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6年在石头沟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进行。试验点海拔1 970 m,≥0 ℃积温3 044 ℃,≥0 ℃有效积温2 179 ℃,无霜期平均139 d,正常年份年降雨量350 mm。試验地属甘肃省中部地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土壤类型为黑垆土川台麻土。前茬作物为玉米,常年精耕细作,土壤肥力中等。

1.2 供试材料

供试地膜为兰州绿园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膜,规格为宽幅120 cm、厚度0.01 mm。供试玉米品种共10个,分别为丹8201、登海618、真金8号、中单909、良玉66、联创808、农华101、先玉335、郑单958,以及当地农户种植的金凯3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金凯3号作对照(CK)。3次重复,采取随机排列,小区面积77 m2,小区间距0.5 m。试验种植模式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品”字形双行种植,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秋覆膜,于秋季整地时一次性施入46%尿素900 kg/hm2、14%过磷酸钙750 kg/hm2。试验除品种不同外,其他农艺措施与大田操作相同。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通过田间观察记载主要生育期。收获时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株测定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产量按小区单收单测,分别计产。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结果采用Excel数据软件系统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与往年相比,2015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与往年相近,前期降雨较多,在玉米生长期气温略低,故玉米的生育期整体较往年延长。从表1可以看出,参试的11个品种中,金凯3号(CK)生育期最长,达165 d,登海618最短,为146 d,其余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50~159 d之间,各参试品种在榆中县均能成熟。

2.2 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中先玉335株高最高,为293 cm,金凯3号(CK)次之,为284 cm,郑单958株高最低,为246 cm,其余参试品种除中单909株高为256 cm外,其他均在272~279 cm之间;金凯3号(CK)的穗长最长,为21.8 cm,联创808次之,为21.2 cm,郑单958穗长最短,为16.6 cm,其余穗长在18.2~20.4 cm之间;金凯3号(CK)穗粗最粗,为5.86 cm,良玉66次之,为5.47 cm,丹8201最细,为4.83 cm,其余穗粗在4.85~5.26 cm之间;真金8号和丹8201秃顶最大,为1.1 cm,其余参试品种秃顶均在0.8 cm以下且郑单958最小,为0.01 cm;郑单958穗粒数最少,为521.5粒,登海618次之,为560粒,金凯3号(CK)最多,为662.8粒;百粒重金凯3号(CK)最重为42.8 g,丹8201最轻,为31.5 g;联创808出籽率最大,为86.2%,金凯3号(CK)最小,为77.5%;纯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高产玉米杂交种具有的穗部性状为出籽率高、千粒重适中、穗粒数较多,秃顶短的小籽粒中等穗型的品种[6]。从田间观察看,参试品种登海618和真金8号抗性较其他参试品种差。郑单958、金凯3号、登海618和真金8号4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差,其余品种均能在试验区及同类区域种植。endprint

2.3 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中单909产量最高,为10 401.52 kg/hm2,较CK增产1 255.06 kg/hm2,增幅为13.72%;农华101、先玉335、联创808、良玉66、丹8201较CK增产分别为813.64、735.36、311.62、70.21、31.32 kg/hm2,增幅分别为8.90%、8.04%、3.41%、0.77%、0.34%;登海618较CK减产-2 149.49 kg/hm2、减幅为-23.50%,郑单958和真金8号较CK分别减产1 068.68、848.48 kg/hm2,减幅分别为11.68%和9.28%,对照金凯3号(CK)的产量为9 146.46 kg/hm2。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4),可以看出,各参试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与对照金凯3号(CK)比较以中单909表现最好,其他依次为农华101、先玉335、联创808、良玉66、丹820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区地处半干旱区,水资源紧缺,十年九旱,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单秀章[4]指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能充分地利用天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发挥出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作用,可使玉米生育期提前13~15 d,农艺性状变优,产量较露地对照增加139.25%,增产率均高于其他覆膜方式,此项技术适应性较广,增产效果明显,可在旱作区广泛应用。赵凡[6]指出纯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高产玉米杂交种所具有的穗部性状为出籽率高,千粒重适中,穗粒数较多,秃顶短的小籽粒中等穗型的品种。即协调的性状指标为出籽率在78%以上,千粒重250 g左右,穗粒数560~580粒,穗粗5 cm左右,秃顶低于1.4 cm的品种为宜。在石头沟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通过对10个参试品种产量和主要農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试验研究分析,筛选出适合榆中县旱作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中单909、农华101、先玉335、联创808、良玉66、丹8201等6个品种综合抗病能力较强,较对照金凯3号均有增产,增幅0.34%~13.72%,新品种中单909表现最为突出,较对照金凯3号增产1 255.06 kg/hm2,增幅为13.72%,综上所述,中单909为本区域最佳适宜推广种植品种。玉米品种的推广均需要区域试验鉴定其丰产性和适应性[7-8],进而需要鉴定品种的品种效应、地区效应、年际效应、品种与地区的互作效应、品种与年份的互作效应、品种×地点×年份的互作效应[9-10]。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中单909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

4 参考文献

[1] 高世民.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4.

[2] 张雷,牛芬菊,李小燕,等.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2(26):142-145.

[3] 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08-214.

[4] 单秀章.旱作区粮饲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技术的试验结果[J].甘肃农业,2011(3):85-87.

[5] 丁作法.干旱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2,28(1):18-19.

[6] 赵凡,金胜利,张光全,等.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数量关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6):79-85.

[7] 陈志辉,李立,黄虎兰.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120-124.

[8] 张倩,张洪生,盖伟玲,等.玉米品种早期抗旱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2):21-23.

[9] 林永明,丰诗尧,胡美静,等.玉米筛选品种9个性状的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J].云南农业科技,2015(5):4-6.

[10] 杨克诚,向葵,潘光堂,等.西南玉米新品种应具备的特征特性及区域主推品种的选择[J].玉米科学,2010(1):146-14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品种产量玉米
收玉米啦!
看禾选种
我的玉米送给你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新品种信息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