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2018-02-26李勇琴
李勇琴
【教学思路】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东来,在欧风美雨的侵染下,中国原有的文化传承何去何从,两者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与交融,即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1],受到陈旭麓先生的启发并参考了大量的大学老师论文,笔者试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一角度复习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嬗变。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如下:第一板块:感知历史——变之历程;第二板块:剖析历史——变之特点;变之原因;东西之变;第三板块:鉴悟历史——变之认识。
第一板块:感知历史——变之历程
由六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讲述前代前期思想嬗变的历程,课件也分别由同学自己制作,。
第一位同学介绍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开眼看世界,但东西对视,犹如雾里看花,“泰西展示在中国面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2],基本无实践。
第二位同学介绍地主阶级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他们造船造炮,力求富国强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他们“布新而不除旧”[3]。
第三位同学介绍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以日本为样板,则全变乃是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由此达彼的质变。” 维新派论变,“一是“变”与“新”相连,……,二是“变”与历史进化论相结合。”
第四位同学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发动辛亥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第五位同学介绍资产阶级激进派,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矛头首先指向旧伦理及其人格化代表。” 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板块:剖析历史
(一)变之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近代前期思想嬗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展示材料),如图。
教师:选取三个时期(出示材料“中西之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课件上的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特点?
学生:分别是19世纪60—90年代的“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0世纪初的民主、科学思想。
学生:第一则材料: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纲常伦理,即利用西学维护传统。第二则材料:托古改制,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即利用传统宣传西学。第三则材料: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即否定传统宣传西学。
教师:从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激进派,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学生: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们的分歧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取舍的程度不同。
教师:这在史学研究上称为“中西之争”。他们在取舍时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
学生:都将孔子以及儒学抬出来。因为孔子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师: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写到: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学生:洋务派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维新派利用孔子则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陈独秀否定孔子以及儒家传统则是为了宣传民主和科学,破旧是为了立新。
教师:为什么孔子在不同时期地位不同?
学生:从主观上,阶级立场不同。客观上,时代背景不同。“中西之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教师:历史是延续的,但永远是变的,因革损益,随时而异。
(二)变之原因
教师:介绍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冲击—反应”模式(展示材料)。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赞成,在西方冲击下近代前期思想发生嬗变,外因作用显著,强调“西方中心论”。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兴起;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兴起。
学生:反对。该观点强调外因,忽视内因。首先,如果没有西方冲击,中国思想仍会发生嬗变。因为早在1840年之前的明清之际,经济上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产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尽管相当微弱,但毕竟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西方侵略对中国有双重影响:主观上带来灾难,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如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先后产生。先进的经济基础必然支撑起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推动中国近代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教师:所以近代思想嬗变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催化“内生”,两者互动,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三)东西之变
教师:西方思想解放历程400年左右,而中国近代思想变迁仅仅几十年。中国思想界用几十年走了西方几百年的路。根据材料分析东西方思想嬗变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学生:进程不同:西方从容发生,解放彻底;中国仓促进行,比较急躁。西学东渐影响下,西方几百年依次出现的思想在中国几十年倾泻而来,所以,近代中国有社会转型相当缓慢,而思想转型相当神速。
学生:背景不同: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中国的思想嬗变很大程度上是“外因”催化“内生”,是民族危机下的被迫选择。
学生:主题不同:西方强调个性自由,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以人性为中心,要求将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追求人的彻底解放,矛头对准了封建制度。西方从人性被发现到彻底解放经历了400年左右。中国思想解放的首要任务不是人性解放,而是国家解放,救亡压倒启蒙。
学生:影响不同:西方影响深远,推动社会转型;而中国影响微弱。
教师: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东西方的国情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教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微弱“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这样微弱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思想肯定不成熟,政治运动必然会失败
第三板块:鉴悟历史——变之认识
教师:布置讨论题,结合材料、所学,谈谈你对思想嬗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38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5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0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