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2018-02-26彭丽
彭丽
摘要: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是初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生长点”。在初中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有:变观念,以性格教育促进层次化发展;变模式,以暗示教育营造点化式氛围;变主体,以自我教育提升关键性品质;变规则,以合作教育激活创造性发挥。
关键词:德育活动;个性发展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初中德育活动中,总是习惯将形式固化、标准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塑造成为一种理想的“模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主体需求与传统的德育方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背离。因此,应当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初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生长点”,打破以往德育中过分强调共性的桎梏,转变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结构的个性优化,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我在此方面的一些实践,谈一谈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体会。
一、变观念,以性格教育促进层次化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不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活动方面,要转变以往“大而全”的德育观念,不再固执地要求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都均衡发展,而是尊重他们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以往对于“好学生”的定义,不能仅仅认为听话的、老实的就是好学生,重新认识那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学生,有意识地呵护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倾向,适时、适当地展开个性化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塑形的关键性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虽然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更是后天生长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在实施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复杂、性格多变的这一关键时期,多疏导、多排遣,促进学生个性多层次发展。如在进行“感恩教育”专题的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允许和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表达感激之心。可能有的学生感恩表达较为含蓄,有的会显得过于直接甚至生硬,还有的会羞于表达。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性格倾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二、变模式,以暗示教育营造点化式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别人在教育他。心理学显示,人的心理都是有着暗示性的,如果仅仅依靠那些反复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疲倦的感觉,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以往单一的说服教育,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方式,努力避免这种苦口婆心的说教,不要搞灌输式、保姆式甚至是训斥式的德育方式,而是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帮助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继而控制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理想境地。基于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为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采用具有层次和个性的暗示教育方式,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看待,充分发挥点化式教育氛围的积极效果。如在“文明礼仪”专题宣传月活动中,学校在食堂、图书室、操场、走廊等重要地点布置了宣传海报,动员教师在课上、课后以身垂范,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渠道宣传正面典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和引领,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的氛围中,使得他们自觉地提高认识、规范言行,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变主体,以自我教育提升关键性品质
王礼湛先生提出,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这是对德育工作的精辟概括,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具体诠释。只有改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被动地位,避免那种“关”“管”“灌”的强迫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的独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积极功效,才能让德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形式,也是表现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个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让他们主动地展开评判和选择。如在《学会宽容》的德育活动课设计中,我让两名学生表演情景剧《不小心撞了一下》,组织学生讨论表演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回忆生活中出现了类似情况应当如何处理。这样的方式寓教于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认知,使得学生在自演、自思、自悟中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四、变规则,以合作教育激活创造性发挥
合作教育强调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展现一个团队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的同时,也尊重个体的兴趣和成就。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竞争和合作是相伴相生的,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转变以往过分强调竞争的传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在德育活动中的合作,并不意味着学生个体的自我牺牲;相反,团队成员的个性发挥和特长表现,能够真正实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在与他人平等交流、友好相处中,逐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中,有效地追求共同目标。如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学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要求学生独立撰写心得、分组交流,并在开学典礼上择优集体展示;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布置学生以小组社会实践的方式,将合作机制引入德育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助和交往中积极地、主动地发挥各自的才智,使他们能够进一步融入集体之中,获得思想道德品质的整体提升。社会正处于信息交流頻繁、价值冲突激烈的时期,这让初中德育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此,积极跳出传统德育模式的桎梏,努力求新求变,让学生能够主动、独立的思考和选择,积极展开个性化的评判和思考,是每一个初中德育教学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他们跳出既定模式的禁锢,获得自我意识、独立精神和创造品质的充分发展,从而在道德品质的精神世界尽早成熟,成为新时期的未来当家人。(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周前学校7301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