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优秀班集体
2018-02-26翟向锋
翟向锋
(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附属中学)
一、优秀班集体的培养需要顺应生本理念,发挥主体性
如今,在一些班集体中,依旧存在些许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被一种无形的“枷锁”禁锢,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既成的规则,自我的个性难以健康、和谐地发展。比如:从教学层面来看,一味地说教、一人独奏、一讲到底、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这严重占据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再比如,从管理层面来看,以“集体意志”为名义迫使学生遵从所谓的规章制度,这使得学生没有了参与集体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建构的积极性。受新时期新的教育理念的启发,在培养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离开了集体,儿童的个性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班集体的管理中,教师不应是命令、压制、束缚学生,而应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关心、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朵“鲜花”都绽放迷人的笑脸,从而使得学生在坚持“集体统一性”原则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我的风采,从而使自己成为一朵独特而又美丽的鲜花。
二、优秀班集体的培养需要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体现实践性
随着新课改由理论层面不断地深入到实践层面,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在班集体管理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锻炼,得以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还是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换言之,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他定然不会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在培养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各种能力。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书法比赛、唱歌比赛、辩论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秀班集体的培养需要由管束型转向开放型,表现包容性
在以往带班的经历中,为了避免我班学生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笔者告诫学生出门在外要谨慎小心,尽量减少与外界人士的交往,学会保护自己。然而,常言道:凡事都有利有弊。一方面,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护,他们没有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笔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借鉴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笔者逐渐意识到: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需要自由。如果教师一味地约束他们,就会使得他们如同囚禁在笼子里的金丝鸟一样失去自由,内心是压抑的、痛苦的。纵然平安无恙,却难以经受“风雨”的打击。因此,与其约束他们,倒不如给他们自由,使学生在社会、学校、班级、家庭所形成的合力之中去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安于学校、班级的小天地。基于此,笔者通过电话、微信群、QQ群等途径,把家长请进学校,让家长参与各种教育活动,或者进行家访,与家长携手,共同谋划出更优、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与班级管理策略。
四、优秀班集体的培养需要立足校本特色,展现特色性
新课程兼顾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彰显了校本特色。这十分有利于新时期下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培养。首先,培养优秀班集体要体现校本特色。由于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就要求在优秀班集体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校情。无论是在班级管理理念、运行机制等层面,还是在班级管理方法、学生评价等层面,这都需要体现出校本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班集体现状。其次,培养优秀的班集体要立足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避免出现对校本特色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过于奇葩的形式、片面地强调差异都是对特色的误解,真正的特色标准是班主任是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了“个性化”的学生,有时,优秀班集体的培养形式是简单的、没有“特色”的,但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就是不简单,就是特色。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优秀的班集体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特色班集体的初衷与归宿,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必然方向。总之,班主任工作繁琐、复杂,无一定之法,无一定之规。在新课改推进的同时,班主任不仅要不断“改”班级管理理念,还要不断“革”班级管理方法。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革故鼎新,才能引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上一条健康、快乐的成长之路。
[1]班华,陈家麟.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郭书林.中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