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2018-02-26方志松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学生体育教师

方志松

(安徽安庆市太湖县徐桥高中)

一、为什么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却略显单调、乏味,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只重复着机械的教与学,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低下。因此,为了改善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迫在眉睫。

二、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1.学生体质的限制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营养过剩等引起的身体体质下降,且从小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这部分学生上课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动作技术,久而久之,会引起他们畏惧体育活动,感受不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不喜欢体育运动。

2.教材内容不新颖

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是中学生对当前体育教学的普遍反映。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基本上都是重复的教学模式,都是简单的集合、徒手操及枯燥的跑步。缺乏创造性,且没有考虑学生身体成长的特点,不能够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更谈不上快乐体育,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应当把握的几个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的差距,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及区别对待的原则,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2.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根据学生身体机体的发展和变化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锻炼水平,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提高体育学习兴趣的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学会优化教材,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备课,查阅资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文化穿插于学校体育教学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教学把枯燥、单调的身体素质课上的丰富多彩,如“火车进站”游戏,把灵敏和协调性的身体素质课上的生动逼真,教学效果非常高,学生意欲未尽。

2.优化教学场地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器材摆放和不同形状的场地布置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球类场地的布置,设计成不同的形状,S型、8字形,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眼球,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3.优化教学道具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些教学道具,从而减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器材的心理畏惧。如,对于障碍跑练习,教师应该消除障碍跑对学生训练产生的伤害,让学生敢于做出跨越动作,从而有信心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

五、增强中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些方法

1.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新事物学习的兴趣,都是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引导。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就更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教学途中跑的过程中,学生可采用追逐跑、接力赛等形式进行,使学生既能摆脱枯燥、单调的途中跑教学,又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运动中收获快乐。

2.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习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并通过提高保护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练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先让学生练习徒手动作,再缩短投篮距离,接近篮板投篮等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兴趣。

3.营造教学氛围,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积累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浓厚感情,使学生自愿并愉快地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体育课上得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更需要体育老师的去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与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都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提高中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为目的,切实搞好体育教育工作。

[1]杨过江.体育兴趣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2]成军杰.体育课教学内容与体育兴趣[J].学校体育,2006(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中学生体育教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