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高中过渡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2018-02-26黄慧宝
黄慧宝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二中)
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十分优异,但是当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不仅会导致数学成绩下降,也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与初中数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数学的思维从平面到空间,从具体的事物走向抽象的事物。高中的抽象代数以及空间立体几何都给学生增加了认知方面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
一、初、高中数学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变化大
在新课标改革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少,知识点较为简单易学。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对十字相乘法、勾股定理等内容的难度都进行了调整与删减。但是高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十字相乘法等知识,从而初、高中数学就无法进行有效衔接。这就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使得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甚至成绩下滑,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转变快
学生在初中阶段,每天的数学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并且初中数学的教学速度也比较慢,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与巩固。另一方面,初中课堂有更好的机会去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师的鼓励下,小组之间通过激烈的讨论,认真地观察与分析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时间充裕、学习气氛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数学,效率会很高,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就会发现,数学课时紧张,知识点内容较多,一时无法适应。
(三)学生思维转变较慢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初中学生的思维意识主要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思维意识就由低级的形象思维阶段逐渐转变为高级的抽象思维阶段,然而这一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然而,当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一时无法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思维,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初、高中过渡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改革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情境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数学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数学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把教材的内容转换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可以在无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初高中衔接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加强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积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为此,在认知水平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几何立体图形,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方式,并在观察几何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总结新知识的产生背景与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但随着教学体制改革,教师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当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时,就会充分激发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自学指导提纲,并引导学生找到难点与重点,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总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实现初高中数学的平稳过渡,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数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一步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秦红霞.初、高中数学过渡期的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49.
[2]苗阳.辨明初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实现平稳过渡[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11):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