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018-02-26郑娜
郑 娜
(四川省简阳中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部门对传统文化重视和发扬力度的加大,“国学热”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国学、背国学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潮流的兴起为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文言文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高中文言文与初中相比,篇幅更长,内容更加艰深,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针对这一问题,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手段,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地学习文言文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一起助力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以学习兴趣为先导,领略文言文魅力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很轻松和愉悦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兴趣的指引下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所学内容也会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也同样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学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背后的精彩世界。例如学习《赤壁赋》,教师可以引用文章中的精彩句段“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从而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意境:幽静的月夜,江水波光粼粼,江上有虚无缥缈的歌声,令人沉醉。在这样的情境中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探知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所构造的世界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2)以文本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老师可以讲解王安石的为人以及他的政治见解和主张,重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这些对文章背景的说明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探究欲望,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以翻译文法为手段,理解文言文内涵
文言文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步骤,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相关知识,对常用的各种介词、连词等的用法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和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有较好的了解,对于通假字也要熟练掌握。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所学进一步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与学习外语是有相通之处的。只有入门,才能感受到这种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相反,如果没办法入门,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越学越糊涂,当然就学不好。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入门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当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的三大原则,即“信、达、雅”,要求学生注意译文准确,不随意增删内容,注意译文的通顺,有没有语病。还应当考虑译文的文学色彩,翻译的内容应当符合原文的表达方式。其次,应当教给学生翻译常用的一些手段,例如“对译法”,对照原文,将原文的单个字组成词语翻译出来,比如《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中“拥”可以翻译成携带。再如“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即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上句中的“余”应当翻译成现代语中的“我”。还有对古文和现代文中近义词的语义范围扩大或者缩小,常用的例子都应当明确地记下来,例如古代的“江”是指长江,“河”是指黄河,而现在这两个字的语义都扩大了。最后,还应当指导学生做好文法常用词以及特殊句式的积累,比如一些常用的通假字,经常出现的倒装句等,都可以通过整理,以笔记的形式积累下来。这样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就能通过自己掌握的文法翻译知识自行翻译成文言文了。翻译的过程类似于探险,不知道前面会出现什么,所以更具探究的动力。
三、以多媒体手段为辅助,加深文言文理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同样,文言文的教学也可以借助这些教学设备,从而使教学内容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接受起来也会更快。其中,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学校普遍应用的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将多媒体的一些功能与文言文教学有效地结合,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应该是很大的。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PPT的特点是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比如教学《滕王阁序》(节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原文放到屏幕上,然后请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翻译文中的语句,然后将学生的翻译和参考书中的翻译进行对照,这种对照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超链接功能逐字逐句地展示出来,使课堂翻译更有效率。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翻译句子的基础上请学生试着串讲文章内容,同样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学生的串讲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集中和丰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其次,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的网络功能辅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比如教学《赤壁赋》,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等片段。与文中“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作者的感慨相对照,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都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相关的朗读音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音频,使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四、以诵读为途径,增强文言文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崇尚的学习方式之一,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曾说过“观书必须熟读”。因此,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是教学文言文的必要手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诵读过程中可以应用一些手段,使诵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诵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借鉴古人的诵读方式,一面读一面随着文章的节奏摇头晃脑,就如鲁迅写寿镜吾先生读书“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模仿这种诵读形式,一起感受古人对于文学大家的得意之作是如何膜拜和学习的。再比如还可以开展文言文、古诗词诵读比赛,将一个时期内学生所学的文言文汇总一下,请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练习,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在班级里诵读,制定一些评价标准,包括诵读的声音是否洪亮,内容是否正确,感情表达是否到位,语速是否合适等。比赛之前,学生肯定会精心准备,从而可以在班级里掀起诵读文言文的热潮。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创意诵读,配合音乐与画面,将诵读变成表演,结合当前国学诵读类电视节目的形式,使诵读成为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沉闷的高中生活,使学生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以更加积极和热情的面貌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五、以语言文化为背景,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文言文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这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社会风尚的具体体现。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作者游历褒禅山的经过发表议论,从而体现作者的人生感悟,使我们感受到王安石时代那种风雨际会的政治景象。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极尽铺排渲染,又让人感受到博大雄浑的胸襟和气度,虽是王勃的早期作品,但是那种意气风发还是让我们联想到唐朝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用心,搜集和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史实和文学常识,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历史故事、文化常识等,还要教会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体会文言文优美的语言、简洁流畅的表达方式、极尽奢华的铺排、细致入微的叙事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练习文言文的仿写,对不同体例的文言文结合其题材特点仿写一些片段,比如楚辞体、汉赋体、游记体,通过模仿与借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某篇文言文进行赏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在班级里交流读文和赏析的心得体会,从而营造一种学术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领路人,带领学生一起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尽情徜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和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
[1]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8).
[2]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3]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2(35):84.